场域嵌入:乡村传统文化发展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

2018-01-27 22:16:19刘亚玲
图书馆 2018年9期
关键词:场域传统文化

刘亚玲

( 西北政法大学文化与价值哲学研究院 西安 710063)

2017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在5 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1]。乡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既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也存在糟粕。中国农村在时代的剧变中,经历着“空心村”“留守村”“离土村”等趋势,乡土传统文化正遭受着古今中外多元文化浸淫下的碰撞、融合、裂变,乃至失落。在此背景下,如何辩证地挖掘、培植、引导和弘扬厚植于中国广袤农村的传统文化精髓,推动乡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新的历史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

1 “场域嵌入”及其理论框架

1.1 乡村文化的场域属性

中国乡土社会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有着历史维度、储纳着人文情怀、文化传统、社会记忆和群体意识的复杂场域,是“特定社会群体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2]。

“场域”(Field)一词,原本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后被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引入社会学领域。布尔迪厄认为社会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可分解为相对独立的场域,每个场域都具有以下四个特征:第一,场域是多元社会关系的集合,是某领域中运行的多个组织或力量的集合;第二,场域的结构是由能动主体所占据的位置和关系模式决定的;第三,场域组织之间是一种动态的交互关系;第四,不同性质的场域有不同的运作逻辑。资本,包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都只有在场域中才能体现其价值。场域可以影响和形塑人们的惯习,人们的惯习也可以把场域建构成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3]。按照布尔迪厄理论,中国乡村社会就是一个场域的集合,在这个场域集合体中,既有乡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场域,如:地理环境、物候特征;也有乡民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场域,如风俗习惯、族群心理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乡村社会特定的文化场域。

课题组对陕西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机制的调研中发现,陕南、陕北、关中虽同属于三秦大地,但因为气候环境、地貌特征不同,就形成不同的文化场域。如陕北的民歌、秧歌、腰鼓、剪纸,陕南的舞狮子、耍龙灯、川江号子、秦巴山歌,关中的秦腔、社火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若离开了特定场域的依存性和独立性,文化就失去了根基或“文明生长点”。

重构乡土传统文化,就要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建构、聚合以及与外界信息系统的勾连作用,紧密结合现代社会环境下乡村社会文化结构聚合的内部需求,挖掘、整合传统文化优秀基因,并使其融入乡村场域空间之中,重新激活新生代农民对传统文化的乡土意识。那么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深度契合呢?“嵌入”理论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分析框架。

1.2 乡村传统文化的嵌入理论与分析框架

起源于新经济学的嵌入理论,目前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信息学等领域并日臻成熟,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分析工具,尤其适用于从双边、多边到复杂的结构性关系变化,为乡村传统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分析框架和方法论思路。

“嵌入性”(Embeddedness)概念最初是由人类学家波兰提出。他在《大转型:我们时代的经济与政治起源》一文中最早使用了“嵌入”一词,旨在表达经济行为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从属于政治、宗教等社会关系网络的[4]。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再次拓展了“嵌入”的内涵。他认为,不仅经济行为,其他社会行为都嵌在真实的、正在运作的社会关系系统之中[5]。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嵌入理论被后继学者和社会广泛关注,成为解读各种社会行为的重要理论分析框架[6]。这些嵌入性理论的研究,虽角度和侧重点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嵌入”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系统,通过系统内部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适应,形成一个各取所需的趋于稳定的新系统。他们之间是一个相互“建构”、相互“生成”、相互“扎根”的紧密联系过程。

2 乡村传统文化场域嵌入的认识维度

乡村传统文化是产生于乡土社会之中,具有一定文化共同体的农村聚落内,乡民长久以来形成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如传统的精神和价值观念、生产生活方式、民俗礼仪以及风土人情等等。乡村传统文化与乡民和乡土社会有着天然的纽带关系。但伴随着现代西方文明与城市文明的植入与扩张,乡土社会的瓦解,其传统的文化结构、文化内容和文化传递方式都在发生改变。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乡村传统文化的有机更新和可持续性发展,仅仅依赖乡村自身的内生性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外部力量的扶持、干预。

公共文化建设是一项牵涉“文化发展”的总体性概念,一项关系到“文化民生”的系统性工程,是在更高形态上优化社会总体生活方式的重要举措,它不仅包含器物层面基础设施的保障,还包含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文化结构的改良、文化模式的升级和文化共同体主体精神的完善[7]。它既是一种文化保障,也是一种文化嵌入、引导和形塑。近几年,一些地方政府开始了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依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如山东邹城,利用儒鲁文化渊源把弘扬儒家礼乐文化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了资源共享、价值共融的场域互嵌式文化发展模式。基于场域嵌入理论考察乡村传统文化发展有三个方面的认识论特征。

2.1 战略思维上的积极建构

首先,传统的乡村文化也存在一个辨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辩证扬弃过程。我国传统的乡村文化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表现为遵天时、守地利、顺天命、代代相传的天人合一思想;二是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为以儒家文化为主,佛家和道家等多元文化相融,具有很强稳定性、封闭性和地域性特征的乡土文化结构。尊师重道、长幼有序、尊卑贵贱、三纲五常以及礼仪文化等都厚植于传统乡土社会当中,这些带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乡土文化,既蕴涵着深刻的传统文化优秀基因,也存在一些封建糟粕,需要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依托,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引领、融合、升华。

其次,传统的乡村文化在时代的剧变中面临重塑压力。中国乡村的发展呈现出两种极端的态势。一是以“空心村”为代表,表现为人口外流、耕地抛荒、资金短缺、交通不便和文化遗失。二是以工业和资本催生的“超级乡村”为代表,它们在发展模式上基本一致,但在文化认同上,却处于传统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摇摆之中,既没有坚守乡村文化的传统根基,又未获得城市文化的“身份认同”。要振兴乡村传统文化,就要因地制宜,不断挖掘、整合、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利用现有乡村文化资本在更理想的层面重构和创新,引导乡村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2.2 影响因素的多维性

文化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非常丰富的概念。国内有关乡村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乡村文化就是以广大农民为主体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称,具体表现为乡村布局形态、建筑风格以及乡村社会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等。近代以来,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乡村传统文化正在失去其“独特之美”。 正如习总书记在两会期间特别强调:“要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乡村文化振兴既要考虑“山不同脉、水不同源”的自然现实,也要考虑“语不同音、俗不同行”的人文现实[8],要充分尊重特殊地理环境下的特殊文化模式,挖掘、保护和培育乡村传统文化的“文明生长点”,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承载乡村文化特色的有效载体。2.3 生根融合的重要性

乡村传统文化的振兴不是简单的恢复过程,而是与现代文明不断交融、转换和升华的过程。正如黑格尔说:“传统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它就膨胀的愈大。”[9]实现乡村传统文化的振兴,不仅要以传统文化为本位,大力挖掘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要义,还要立足于乡村现实、乡村特色,科学合理地吸收现代社会多元文化和异质文化的先进要素,对传统文化中倒退保守的文化因子和陈腐的价值观念自觉扬弃,整合成具有一定自主性和延展性的乡村新文化,从而实现文化迷信转向文化自信,文化批判转向文化传承、文化整合,最终完成乡村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笔者在铜川王益区调研中,该区文化局负责人介绍了王益区以辖区内毗邻的柿树沟社区和杨树沟村为试点,通过地域融合、人的融合和文化活动融合的方式,全力打造城乡文化一体化先行示范点。他们通过一座文化连心桥将毗邻而居的乡村和城市社区连接起来,形成地域互通,通过各自的文化能人和技术人才相互学习、彼此提高,形成人心相通,通过合作开展各类文艺活动,文化相通,使乡村保持乡土特色同时,村民可以享受到城市现代文化,推动了“城乡文化融合发展”。

3 乡村传统文化场域嵌入的方法路径

乡村文化场域既是乡村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础,又对乡村文化发展起到重要形塑作用。从内容上看,乡村文化“场域嵌入”既要有形而下层面的物质文化的传承,包括“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等;“动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和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等。还要有形而上层面精神文化的传承,如淳朴厚重、崇尚自然的乡土民风,坚强善良、乐天知命的生存姿态,诚信守礼、爱憎分明的农民性格等等。它们都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农耕文明中历经风雨而形成的,具有浓郁民族特征的价值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理念,是维系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特标识,更是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文化根基。

从主客体关系上看,乡村文化“场域嵌入”有主体层面的嵌入,包括乡民、政府以及参与推动乡村传统文化发展的一切社会群体、个人;还有客体的层面嵌入,包括村落、建筑遗迹等一切可以表征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物以及连接主客体交互关系的中介层面的嵌入,即设施、技术以及资金支持等。在这个场域里,主客体多元互动,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中介,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和因子,让乡村传统文化发展始终保持和彰显自己的文化底色和时代特征。具体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物理空间场域的嵌入

“空间”一词是自然和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被广泛应用的概念。乡村文化物理空间是一定文化共同体的农村聚落内自然环境、居住环境和社会环境所构成的空间,主要包括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古人多用“乡、村、闾、里”来称谓乡村物理空间结构,现在学者多用村域、乡域、县域来区别乡村物理空间的大小。在中国,乡村是传统文化的主要源头,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式都在乡村有所积淀和保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精神价值在乡村依然有着很深的根基。在许多村落,还保留有历史沉淀形成的文化遗址,如祠堂、牌坊、寺庙等。一些地方特色建筑,都蕴涵着大量的传统元素,如天人合一的建筑风格,随处镌刻的古典名言、圣贤人物、慈孝故事等。庙会文化、传统节庆文化,在许多农村地区经久不衰。家族文化、家谱家训、祭祖祭奠等传统活动也依然很受乡民高度重视。但近现代以来,乡村传统文化根基受到严重消解和动摇,艰难地退化到传统惯性当中去,重构乡村物理空间是推动乡村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

首先,重构乡村生态空间。传统乡村一般都有以血缘、地缘和业缘聚合而成的聚落格局和以自然山水、道路水系等自然规律形成的聚落景观以及以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形成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的特色景观和独特的建筑形式等,在一些地方正在遭受严重破坏。重构乡村生态空间,就要尊重乡村自然风貌,延续乡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保护、修复并完善有价值的乡村历史建筑,实现乡村建设的有机更新,重拾传统文化元素在乡村空间的传承与发展。

其次,重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也是乡村物理空间的重要部分,包括进行民俗、礼仪和节庆活动的空间,表现民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手工技能的空间以及表征乡村传统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文化意象——氛围(如村落图腾、吉祥图案、方言及各类建筑文化内涵)等的符号空间等等。它们不仅是识别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坐标和原点,也是乡村在不同历史时期,留存沉淀的文化印记。如陕北的榆林、延安等地,由于既是农耕文化、游牧文化的结合部,又是革命老区,现代公共文化建设与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矛盾比较突出,探索两者结合发展之路就需要结合场域互嵌理论,重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深入开展,利用物理空间嵌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工程也愈来愈受到重视。在许多农村地区,新建的文化大礼堂、文化大院、文化广场从外观建筑到内外环境,都嵌入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有些地方还建立了别具地方特色的村史馆、博物馆、展览馆。一些庙会文化和传统节庆文化浓郁的地方,还修建了戏台子,并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送戏下乡,戏曲也由原来单调的传统剧目扩展到老百姓喜闻乐见,贴近生活、反映家长里短的现代剧目,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铜川市王益区“一点多心”服务建设将个人泥塑工作室纳入“联盟成员单位”,每个周末,对社区泥塑爱好者授课、培训、切磋技艺,推动了地理空间的自然特征与历史空间的文化传统相结合[10]。

此外,有些地方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资源,充分发挥地方能人、手工艺人传帮带作用,大力扶持、培育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形成民间特色文化品牌,实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旅游、文化传承的高度契合。如:陕西关中最美乡村袁家村、马嵬驿、白鹿原都是因地制宜,利用物理空间,发扬地方传统文化特色并脱贫致富的典范,是关中地区农耕文化、泾渭文化与历史文化、现代文化的高度融合和创造性再现。

3.1 虚拟空间场域的嵌入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指出,传统中国的社会基层是乡土性的、保守的,以农谋生的人是连在土地上不流动的,结果就形成了具有地方性特征的熟人社会。随着大量新生代农民的离土化,乡村文化传统被打破,断代或失落。文化虚拟空间以其超越时空的优势,突破物理空间对人、物时空和存态的限制,成为连接、传承、弘扬乡村传统文化的新场域。

首先,从技术层面上看,虚拟空间为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时空载体和传播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民间文化总是以具体实物、形态存在于某一特定的时空当中,其长期的保存与发展,受到了时间、空间、技术和观念的制约。虚拟空间,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3D技术等,把这些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场景、实物、典籍文献、民间艺术甚至民风民俗复活、再生,随时随地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使人们能够方便快捷地认识并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敦煌莫高窟、西安的兵马俑、宝鸡的舍利子、还有散落在各地的古镇村落、建筑遗迹等等,一旦位移,就会毁损和破坏,通过虚拟技术却可以很好地保存、传播和呈现。在我国浙江、山东等地区,就是依托“乡村记忆”的数字化公共文化资源建设工程,保留和再现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内容涉及古老的历史民村、民俗节日、建筑遗址、资源环境、地方特色、姓氏溯源、民间传说、方言祖训、历史变迁、人口迁移缩影等[11]。

其次,从人文的层面上讲,虚拟空间场域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先进的信息传输手段和交往平台,还为人们的情感交流、社会交往、文化引导和思想慰藉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场域。乡土社会作为媒介传播的最末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单一、松散,尤其是常年散落在五湖四海打工的新生代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不断减弱,而留守在本乡本土的人口,老龄化、低龄化又成为制约乡村文化认同的主要瓶颈。虚拟空间突破了地域限制,为乡村提供了一个分享信息、交流情感的空间,同时也为乡民深层次的文化共鸣、契合、联动提供了平台。有的学者在调查中发现,乡村有线广播,特别是乡镇自办节目,由于地域上的接近性、内容上与乡民日常生活的相关性,逐渐成为凝聚、聚拢乡民文化认同的主要力量,深受乡民青睐,逐渐成为传承、建构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之一[12]。

第三,制度场域的嵌入。按照西方学者Scott的定义:制度包括为社会生活提供稳定性和意义的规制性、规范性、文化-认知性要素以及相关的活动与资源[13]。规制性要素指的是法律规定下的组织结构和行为规范的框架系统;规范性要素指的是行业身份认同、核心技术及相关规范、组织惯例形成的框架系统;文化-认知要素指的组织内部共同的文化积淀、价值信念和行动逻辑形成的框架系统。这三者之间相互交织、嵌套,共同构成了制度场域。 推动乡村传统文化发展就是要以这三要素为逻辑进路,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到乡村振兴、特别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乡村文化振兴的制度设计之中。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个伟大战略目标,2018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2018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提出“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即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等等。这一系列举措和讲话表明,乡村文化振兴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布局,必须放在一个整体性、全局性的战略思维去考虑。

目前,国家层面有关公共文化服体系的政策性框架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由全国人大通过的相关法律,如2016年12月2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2017年11月4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二是国务院颁布的相关法规,如2015年颁布的《博物馆条例》、2003年颁布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2000年颁布的《广播电视设施条例》、1997年颁布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三是部门规章,如2009年文化部颁布的《乡镇文化站管理办法》;四是中央或其他部门下发的具有约束力和指导性的制度性文件,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若干意见》与《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宣部、文物局等部门《关于文化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等,这些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与制度性文件有的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已经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予以体现,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持优秀公共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作为立法的目的和重要意义;有的把如何利用公共文化服务实施、项目、资源、数字化文化产品以及国家对农村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形成相关性政策支持,为促进乡村文化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坚实保障和法律支撑。这些法律法规都体现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主旋律,表明我国乡村文化建设制度场域嵌入日渐成熟。

4 结语

一个事物或系统只有不断同外界保持经常性的信息和能量交换,才能保证其自身的生命力。乡村传统文化也不例外,作为推动乡村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应该是一个开放性过程。一方面要自觉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不断汲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进行有机更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既要有所因循,又要有所创新,才能不断守正出奇,推陈出新,促进乡村传统文化发展繁荣。

(来稿时间:2018年7月)

猜你喜欢
场域传统文化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幼儿100(2023年36期)2023-10-23 11:41:34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法律方法(2022年1期)2022-07-21 09:20:10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武术研究(2019年12期)2019-04-20 12:22:48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