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凌睿 杜仕勇
(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 成都 610000)
移动图书馆的概念来自英文中的“Mobile Library”,起初作为公共图书馆系统的一个功能性服务单元,其目的是将公共图书馆信息发布给偏远地区,便于地理位置较远的人群享受到图书馆的服务功能[1]。20世纪90年代,网络通信的发展使移动图书馆的概念得到拓展,图书馆的信息通过电子传输的方式传送到个人电脑,馆藏资源的地理限制被打破。21世纪以来,无线通信网络和移动接入技术逐渐成熟,智能手机与手持平板电脑日益普及,尤其是移动云计算服务的运用,为移动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方向,一种注重用户体验、结合资源共享与移动云服务的移动图书馆共享文化社区应运而生。
目前移动图书馆已推出的服务模式分为三种:短信服务模式(SMS)、网站服务模式(WAP)与客户端应用服务模式(APP)[2]。短信服务模式成本低,功能性弱,难以满足现今图书馆用户对服务功能的需求。WAP网站服务模式系统结构灵活、协议具有开放性,读者和馆方开始在线上展开交流互动[3]。APP模式在用户体验、交互设计、功能完善性方面有了质的突破,成为移动图书馆在4G网络时代的发展趋势。截至2017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6年底的95.1%提升至96.3%,手机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4]。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为APP模式移动图书馆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国内APP模式移动图书馆仍处于起步阶段,针对国内APP模式移动图书馆的服务现状,笔者于2018年1月在iOS系统App Store中以“图书馆”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以搜索页面前60个图书馆APP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13所高校图书馆、37所省市区公共图书馆、4所专业图书馆和6所其他类型图书馆。对所有样本进行观察、使用,从开发模式、资源来源、服务功能及推广方式这四个方面对APP模式移动图书馆的服务现状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目前我国现有的移动图书馆APP主要有三种开发模式:自主建设模式、联盟合作模式与第三方开发模式[5]。针对iOS系统60个移动图书馆APP进行开发模式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iOS系统60个移动图书馆APP开发模式情况
在抽样的60个移动图书馆APP中,由第三方开发建设的比例所占最大,达76.7%。其中30个APP的开发公司均为北京世纪超星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覆盖类型包含高校图书馆、省市区级公共图书馆及各种资源集成型网络图书馆,所占比例达50%。这种完全由第三方图书馆管理系统供应商建设的移动图书馆APP界面相似,功能重合,用户在熟练使用其中一个APP的情况下,也能掌握同公司开发的其他移动图书馆APP的操作系统,较大程度节约了培训用户使用APP的时间。自主建设的APP有11个,占18.3%,其中包括高校自主建设与省市区级公共图书馆自主建设两个类型,分别占比6.7%与11.6%。联盟合作开发的移动图书馆APP仅有3个,占5%。目前图书馆选择与其他机构联盟合作的形式较局限,仅存在与其他图书馆机构合作开发和与学术研究机构合作开发两种类型。
APP模式移动图书馆的资源来源包括馆藏资源、网络信息资源与购置的数据库资源三种[6]。资源来源形式反映了移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集成性与获取难易度。一般馆藏资源与购置的数据库资源只允许图书馆注册用户或本校学生阅览,网络信息资源则获取门槛较低,所有下载APP的用户均可获取。针对样本中移动图书馆APP的资源来源形式进行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iOS系统60个移动图书馆APP资源来源情况
由表2可知:馆藏和网络资源是移动图书馆APP信息资源的主要来源,其中两种资源获取渠道并存的APP数量有25个,达到41.7%。具体观察这些APP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筛选,笔者发现视频公开课、热点新闻与经典图书电子版是最常选择的三种形式,且资源重合性高,资源库小。仅有查询功能,无任何资源阅读浏览的移动图书馆APP有6个,这些APP仅作为公共图书馆或高校图书馆对其用户的通知平台,供用户查询开闭馆时间以及借阅、到期情况,与传统的SMS、WAP模式的移动图书馆功能并无根本区别。对于数据库资源的获取,60个移动图书馆APP均没有开放端口,用户无法对论文、会议资料进行查阅和下载。
J2ME移动开发模式的采用极大程度改善了手机APP的系统功能,WAP模式下移动图书馆交互性不足的缺陷得以弥补[7]。Objective-C语言自动引用计数、语法简化等优点也使APP模式移动图书馆的功能建设得以优化和完善。对目前移动图书馆APP相关服务功能进行总结,可将其分为基础功能、社交功能与个性化功能三类。基础功能包括图书检索、数据库检索、借阅信息查阅、讲座通知等功能。社交功能包括读者互动、交流小组、点赞、排行系统等,这是促进用户交流、增强用户体验以及获得反馈的重要渠道。个性化功能包括读者个人中心、云服务共享、新闻信息推送等附加性功能,是APP模式移动图书馆竞争差异化的体现。笔者对搜集的部分移动图书馆APP的功能服务进行观察列举,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移动图书馆APP功能服务情况
由表3可知:目前APP模式移动图书馆的基础功能较为完善,不少图书馆提供少量的电子期刊与电子书资源,注册用户可下载或在线浏览,APP具备移动阅读器的功能。云服务共享成为服务趋势,但多数移动图书馆APP只提供用户上传内容共享渠道,对于图书馆馆际资源与服务共享建设并无涉及,在观察的60个APP中,只有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图书馆整合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与上海市红十字第六人民医院的馆藏资源,提供馆际间资源共享功能。对于社交功能的建设,移动图书馆(公图版)与广东轻院图书馆已尝试在APP内建立小组与动态模块,用户间可互相关注、点赞、分享生活动态,但受制于APP注册用户规模的有限,用户对该功能的利用率低。
通过对各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移动客户端宣传推广情况的实地调查,发现现行推广方式主要有五种:微信公众号、主流阅读器、微博、宣传物料张贴与面对面体验式推广。微信公众号、电子阅读器与微博,依托新媒体平台成为移动图书馆APP的主要推广方式。其中,微信用户规模庞大,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重点建设的信息发布与推广平台。以超星移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为例,其进入界面的 “常用服务”提供移动图书馆APP下载链接,用户点击按钮跳转到手机应用商店的APP下载页面。同时,发布图文消息也是移动图书馆在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广措施,编辑好的多媒体信息以“订阅号消息”的形式推送给用户,用户可浏览、收藏、留言,与信息发布者进行互动。除此之外,面对面体验式推广成为线下的创新推广方式之一,这种方式更加注重读者的实际体验与反馈,拉近图书馆与读者的距离[8]。以四川大学图书馆2017年11月举办的培训讲座“数字阅读——怎样才能在手机上愉快地看书?”为例,该讲座向读者介绍移动图书馆APP的基本情况和使用技巧,用户通过专业培训掌握获取数字阅读资源和增强移动阅读体验的基本技能,同时第三方移动图书馆手机客户端开发商也可以对其产品进行宣传推广,实现互利共赢。
《2016年中国数字阅读行业报告》[9]指出,用户使用客户端进行数字阅读的目的差别较大,其中60.9%的用户为了打发时间,51.3%的用户将数字阅读作为一个单纯的阅读爱好,29.5%的用户为了寻找与朋友的共同话题,27.7%的用户期望通过数字阅读提高写作技巧。用户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要求APP模式移动图书馆建立拥有海量共享信息资源的集成性综合社区。贺伟等[10]借用整合式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理论对移动图书馆用户使用意愿的实证研究表明,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用户使用的满意度与忠诚度,用户非常关注移动图书馆能否提供丰富的馆藏信息和电子资源、参考咨询服务。由此可见,移动图书馆APP可获取资源的数量、类型决定着用户对移动图书馆使用的满意程度。
除此之外,用户对移动图书馆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也有较高需求。叶莎莎等[11]对北京地区移动图书馆用户需求的实证调查显示:用户对个性化书籍推荐服务的需求量为70.59%,对通过移动图书馆定制专题信息的需求率为62.42%。移动图书馆APP通过用户的注册、浏览、内容发布等行为分析其兴趣偏好,挖掘用户的阅读行为偏好,为其推送定制化的信息资源,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同时,提高用户对APP的使用几率与频次,增进信息资源的传播效果。
当前社交应用市场产品规模不断扩大,用户对微信、QQ等即时通信工具的使用率在90%左右,其他综合社交运用与垂直细分社交应用在特定领域为用户提供社会关系连接,满足着不同受众的社交需求[12]。2016年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12]指出,网络社交用户平均每日接触互联网时长在6个小时以上的占20%,重度用户较多。APP模式移动图书馆对社交功能的建设已做出初步尝试,阅读分享小组与生活状态发布栏等服务为移动图书馆用户构建起信息共享空间,对用户在APP内社交“关系圈”的建立进行初步探索。根据郑德俊[13]等人从情感和认知角度对用户满意度的影响模型研究中可以看出,社会价值(可以让用户获得存在感、得到认同)是感知价值的测评标准之一,其与移动图书馆的功能质量(重视常用信息门户融合、方便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呈现正相关,而感知价值正向影响用户对移动图书馆的满意度。由此,APP模式移动图书馆应重视对用户社交型情感因素的需求,推进对阅读关系链、关系网及信息分享、评价等社交性功能服务的建设。
信息碎片化时代,用户在面对巨量的新信息时通常采取“非精心”模式进行处理,即时通讯工具、新闻资讯软件的流行与移动手持媒体的普及也加剧了用户获取和解读信息时的这种碎片化特征。在信息内容上,移动图书馆需要将图书知识、图书馆动态进行更细化的类型划分,以便于读者查找,为读者提供便利的查阅空间[14]。移动图书馆提供浅显但愉悦的碎片化内容同时也将引导用户加深对阅读的喜爱,使其更可能对信息进行深层次挖掘理解。在信息的时效性上,时效性强成为用户对移动图书馆服务必不可少的要求,叶莎莎[11]等对移动图书馆用户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80%的用户对基于时间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有较强的信息需求,具体功能如讲座通知、借阅到期提醒、开闭馆时间变更等。APP模式移动图书馆可选择将重要信息定时发布推送,或以首页窗口弹出、图标显示提醒等方式告知用户,以满足用户对信息时效性的要求。2.4 体验式审美需求
作为集查询、阅读、休闲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应用,用户体验也成为衡量APP模式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的标准之一。从用户体验过程入手,除了提高信息服务的“有用”这一功能体验和获得资源的“高效”这一技术体验之外,还要让信息在视觉、听觉以及审美需求上为用户带来享受与好感。具体来说,简洁优美的界面设计、深度交互的体验功能与清晰工整的文字编排能增强用户在使用移动图书馆APP时的愉悦感,动态效果与多种交互结构的嵌入则能较大程度增加内容的展示量,让用户有更好的操作体验。明均仁等[15]在2017年对高校移动图书馆APP用户满意度影响因素的模型研究中得出界面特征是影响用户使用态度的重要因子,移动图书馆APP的屏幕风格、灵敏度等屏幕设计内容越好,用户满意度越高。因此,作为影响用户满意程度的外部驱动因素,交互式体验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评价标准,用户对于移动图书馆APP的可操作性要求提高,馆方需研究用户需求与界面的关系,对产品功能和界面交互模块进行设计和规划,同时对页面细节进行优化,使APP模型更为规范和美观,以满足用户的审美需求。
图1 APP模式移动图书馆共享文化社区构建框架
通过对APP模式移动图书馆服务现状的考察和对用户需求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移动图书馆客户端还不能满足用户对于多样化与个性化功能的要求,馆藏资源共享与社交性功能的搭建仍处于初步阶段。如今,共享经济的流行建构出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呈现出新的消费景观,体验经济和共享理念为APP模式移动图书馆建设提供了无限可能,在APP内建立起一个以资源共享为基础、以移动云服务为技术载体、以用户间自主互动为纽带的共享文化社区是移动图书馆发展的大势所趋。据此,笔者以共享理念为核心,结合资源、环境、技术、功能四个要素,构建出一个APP模式移动图书馆共享文化社区,其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3.1.1 馆际资源共享
全球出版物数量的剧增以及电子期刊、数据库资源价格的上涨限制了图书馆采购图书、文献资源的数量和种类,各种专业性、特色型图书馆的建立满足了小众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使资源更加分散,用户无法通过一个平台满足多样化需求,加大了用户对图书、期刊资源的接近成本。馆际资源共享能有效解决资源分散、图书馆经费短缺等问题,为用户创造更便捷的查阅环境。21世纪以来,云计算技术打破了图书馆数字管理系统的合作壁垒,图书馆的优势资源可通过分布式计算机进行储存。用户在检索资源时,其需求信息被发送至各分布式计算机上,各分布式计算机再按照用户需求将检索到的资源信息呈现在用户的终端上,极大提高了图书馆馆际资源的利用率[16]。除了在数字化管理系统上进行馆际合作、建立联机编目系统,各图书馆在资源购入上也应进行协调配合,采取联合购买、特色资源兑换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节约购入成本,根据各馆馆藏特色相互补充,使共享方式更合理高效。
3.1.2 用户上传分享
Web2.0环境下UGC模式(User-Generated Content,又称用户生成内容)兴起,作为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资源创作与组织形式,它能最大限度地鼓励用户发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并通过社会化媒体分享,形成链式传播[17]。APP模式移动图书馆应建立起规范的用户上传平台,鼓励用户发表书评、短文、短视频等原创内容,既符合用户分享表达、自主创造的社交习惯,又丰富移动图书馆APP的内容建设,弥补现今移动图书馆APP用户参与内容生产的短缺。对于UGC模式在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国内的高校图书馆已有尝试。如四川大学在2014年与2015年举办 “微拍电子书”活动,号召读者自主拍摄时长一分钟的短视频推荐自己喜欢的电子书、作者、阅读环境或阅读姿势等,并发布于视频网站、官方微博以及微信公众号上,以此推广移动阅读和数字阅读。APP模式移动图书馆搭载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使得用户上载内容更加便捷、高效,形式与主题的选择也更为多样化。
3.1.3 网络资源整合
新媒体产品生产线短,内容丰富多样,更加符合当代青年群体的阅读习惯。为此,APP模式移动图书馆有必要对网络资源进行搜集、整合,挑选有价值、无版权纠纷的出版内容供用户选择,拓宽资源渠道,为移动图书馆APP内容建设提供更广阔的资源支撑。例如广东轻院移动图书馆在APP首页开设导读、旅游、职场、科普版块,搜集网络资源整理分类,编辑成短图文供用户浏览,并根据节庆日开设专题栏目、对热点信息的历史渊源作追溯整理,使用户在共享型社区中享受到丰富的社会信息资源。
3.1.4 IP内容开发
信息超载时代,具有长期生命力和商业价值的“IP”成为各方内容生产者关注的焦点。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出版物逐渐变成“奢侈品”,受众的注意力被移动网络阅读分散,传统的出版流程风险大,“IP”成为出版商争夺的关键资源。一个大的“IP”本身就携带大量固定的受众群,使出版物在营销策略的选择、信息传播的效度上具有天然优势。APP模式移动图书馆对于“IP”的开发体现在与知名作家、经典图书版权方、出版社联合制作相关图文作品、视频作品以及开展联合推广活动,以“IP”的热度带动移动图书馆的热度,同时以原创资源提升移动图书馆APP的品牌价值。
3.2.1 用户服务中心
用户服务中心的建设应从读者咨询中心与用户数据库中心两个方向入手,重视互动的即时性与信息传递的高效性。对于读者咨询中心的建设,图书馆应针对移动图书馆APP设置用户服务专区,对馆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提高在线交流、答疑维权的效率,或借助APP开发机构较成熟的在线自助咨询服务系统,通过辨识关键词和信息检索提取技术为用户提供自助式的咨询互动。此外,建立用户大数据中心,借助Web3.0技术与数字图书馆技术的结合,实现针对用户的个人需求为其提供特定的信息服务[18]。具体来说,大数据通过算法判断用户喜好,自动从资源库中筛选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生成用户界面,推荐给用户可能感兴趣的阅读信息,最大程度吸引用户注意力,也为用户节约挑选信息的时间与精力。同时,利用大数据情感分析系统对用户的评价、动态做关键词提取,使用户对于信息资源的反馈形成智能聚合,为移动图书馆APP资源库的建设和服务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3.2.2 资源管理系统
APP模式移动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广泛性对管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图书馆资源管理系统针对纸质印刷资源,电子资源的增多迫使图书馆通过增加856字段实现对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的编目与发布,但目前仅少部分图书馆采取此种模式,大量电子资源的管理处于缺失状态[19]。在图书馆管理系统中,资源加工主要以分类、题目与著者为基本单位,以MARC为基础描述和组织数据[20]。该资源管理方式忽视了用户对个性化关联数据的需求。因此,在移动图书馆APP的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中,需加强各个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开放性,使用通用数据格式对所有印刷物和电子资源进行编目,使用户在一个集成式平台搜索资源时,能有效获取全市甚至全省的馆藏资源记录。同时,在统一编目系统下采取个性化描述与关联性数据的资源组织形式对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并加强对用户使用评估的采集,挖掘分析大数据时代不同图书资源的语义标签,实现更具时代性和人性化的分类模式。
3.2.3 推广模式建设
共享型文化社区的核心理念是以庞大的资源系统和强有力的社交关系带动用户参与移动阅读,形成阅读新风尚。因此,APP模式移动图书馆的宣传推广成为空间构建的重要一环。目前,国内大多数图书馆已开通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移动图书馆服务,但信息推广不及时、技术管理不到位,使得大多数新媒体应用受到的关注不多[21]。新媒体环境下,APP模式移动图书馆的推广模式应将传统媒体、社会化媒体与面对面体验式推广三者结合。在传统媒体的推广模式中,海报与立牌的投放能直接传达有效信息,成本低廉,性价比高,同时不能忽视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中超链接与二维码的嵌入式推广;利用包括自媒体在内的社会化媒体灵活多变的推广策略增强传播效果,顺应流行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提升用户对移动图书馆APP的品牌态度;为社交型文化社区提供特色资源,在“圈内”进行功能植入等,提升移动图书馆在青年用户中的知名度。例如与果壳网、知乎等知识问答社区开展融合式推广,开设“移动图书馆问答专区”,以专业性互动问答的形式吸引精英用户的关注和下载;与互动答题直播软件进行品牌合作,将手机直播、“抢红包”两个流行因子与移动图书馆APP的品牌推广相结合。
3.3.1 终端系统界面
系统界面作为用户和智能化设备进行信息交换的媒介,引导着用户的操作流程,信息架构的功能设计和内容分布影响着用户的操作体验。现行使用人数较多的几个移动图书馆APP的界面大多采用扁平化列表式设计,功能模块以单页面宫格式分布为主,点击模块无下拉菜单或隐藏式菜单,操作简单但整体风格凌乱,细分内容不突出,模块模糊性内容多,容易误导用户的使用操作。根据共享文化社区的特征,笔者对其首页界面的信息架构方式进行改进设计,如图2所示。
图2 APP模式移动图书馆首页界面
叶霖[22]对移动图书馆用户需求的调研中显示书目检索功能是用户的第一需求,所以在界面设计中,搜索功能作为单独的主要界面呈现,位于正下方。个人中心包含用户的借阅、图书预约、收藏、研讨室预约等常见服务以及意见反馈、常见问题等互动功能,是用户利用率较高的模块集合,位于界面的正上方,点击图标后以次级界面呈现具体功能。在界面中心位置只保留在线书城、微视频、信息通知与社区四个主要模块,避免过多的信息内容对用户造成干扰。
在视觉风格设计上,色彩过多会对APP用户造成视觉干扰,降低用户的有效注视时间和视觉效率[22]。因此,需使用色调相近的颜色组合来维持APP的简洁风格,同时,运用图像增强信息的传递效率,吸引用户的注意力,运用数字符号、时间轴引导用户的视觉走向,使用户操作更加高效。
3.3.2 移动云计算服务应用
共享文化社区对信息资源的存储、共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移动云计算建设数字图书馆云服务模式成为有待突破的技术关键。移动云计算指通过无线网络以按需服务的方式获取所需的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应用程序等的一种资源服务的交付与使用模式,能极大提高数字图书馆终端的计算与存储能力[23]。目前,国内已有部分移动图书馆APP应用移动云计算服务,但在应用上有存储空间小、上传速度慢、交互作用弱等缺点。针对上述问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对APP模式移动图书馆的移动云计算服务进行构建。第一,增加云计算端点减少网络延迟、提高上传速度。增加云计算端点缩短数据上传的距离,加速数据处理与计算过程,同时保证多次交互行为的顺畅进行。第二,重视用户信息采集,提高云计算服务水平。移动图书馆APP云计算服务不应局限于海量资源存储,更应通过对用户数据、行为习惯的信息采集主动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机制,根据用户的输入命令自动生成动态内容。第三,打破资源空间限制,实现共建共享。移动云计算服务应在版权规范体系下融合用户移动设备资源、外部接入设备资源、网络资源与馆藏资源,使用支持异构环境的语言系统进行开发构建,提高资源的自我搜集能力及修复能力。
3.3.3 QR、AR等新技术应用
二维码用特定的黑白相间的集合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通过图像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对信息进行自动识读,实现数据信息的自动处理[24]。根据共享文化社区构建过程中用户深度参与的特点,APP模式移动图书馆应拓宽二维码应用范围,拓展二维码的互动体验功能。首先,用户个人中心可生成二维码名片,将用户的基本信息、兴趣爱好标签集成为一个页面,通过扫描可进行借阅登记、信息查看,提高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效率,还可通过二维码添加好友、发送信息,方便用户之间的交流,拓展社交型功能的表现形式。其次,以二维码为桥梁,提供古籍、典藏版书籍的视听资料,将这些无法供读者借阅的珍品以电子资料的形式展出,通过二维码扫描获取,允许用户实时评论与转载。
增强现实技术(AR)将虚拟的图像和文字信息与现实生活图景结合在一起,从而增强用户对现实环境的理解并进行交互[25]。AR三维定位与实时交互的感官特点为APP模式移动图书馆增强用户体验提供了新思路:AR技术可结合LBS(地理位置服务)技术用于图书馆导航,用户通过AR应用,能在物理场景上看到叠加的路径和指向信息,迅速找到书籍资料。此外,AR技术可结合多媒体制作技术为书籍创作更丰富的体验内容,用户通过扫描馆内印刷书籍可获取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甚至依靠AR眼镜体验三维场景,使阅读从平面走向立体。
3.4.1 社交圈
共享型文化社区要求用户积极使用并分享APP,社交圈的建立能大幅度提升用户粘度,增加用户对APP的使用依赖。基于阅读类APP的特性,笔者对移动图书馆APP社交圈模式的建设提出以下参考:第一,扩展社交链、形成多链接传播网。内部用户之间、内部用户与外部用户、用户与馆方、用户与出版方、出版方与馆方的交流限制在社交链中被打破,信息与资源真正形成“互联”“共享”。为此,移动图书馆APP应积极与微信、微博、知乎等移动社交媒体合作,允许用户通过超链接或二维码形式将个人资料、动态信息分享到外部,馆方与出版方也应在APP内设立官方发言平台,允许评论与分享。第二,用户个人与小组双系统并行。用户个人主页作为记录用户借阅、动态、收藏等信息的集合平台,是用户开展社交的个人名片,是其构筑自身形象的印象管理系统。阅读小组作为群体规范制约下的群体性组织,凝聚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用户,能进行有效的人际传播。第三,将热点活动引入功能服务平台、积极融入社会媒体生态系统。APP模式移动图书馆应将自身定位为社会媒体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紧跟社会动态、热点,具备开放性与自我调节性。例如引入“共读”计划、策划新科技阅读体验活动,与其他细分行业跨界合作。
3.4.2 评价系统与奖励机制
对图书内容、形式、意义进行评论是图书推广的一环,具有导读、荐读的重要意义。图书馆员通过精读对馆藏书籍进行描述和评论,在促进民众阅读效能提升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6]。APP模式移动图书馆在馆员书评的建设上应结合时代特点,以短小精悍的微书评与资源集合式的专题书评为主,深耕碎片化内容以吸引用户零散时间的注意力。此外,评价系统应包含成熟的用户评价体系,用户可对馆藏书籍进行评论与评分,在满足用户个人好恶表达的同时,这些评价信息也成为移动图书馆选择资源、制作专题与制定推送的参考。
用户等级制度与奖励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提高用户使用APP的积极性,培养氛围浓厚的共享型社区文化。APP模式移动图书馆会员等级的制定可根据用户借阅数量、在线浏览时长、小组活跃程度、动态发布频率以及评论、分享、互动次数制定,到达一定的等级给予用户相应的奖励,如新书抢先阅读权、展览门票、文创用品优惠券等,增强用户粘度。
传统图书馆提供浩瀚无边的书海给形形色色的大众,读者在挑选图书时需花费相当的时间与精力,这种“面对面”的传播形式已无法适应当今时代追求高效率的受众。APP模式移动图书馆共享文化社区借助大数据的使用,最大限度地了解受众,满足不同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实现“点对点”的针对性传播模式。这种模式为用户节约挑选书籍的时间与精力,同时也为出版商节约宣传成本,增进传播效果。共享文化社区多方评价体系中,书籍的反馈信息直接反映在移动图书馆APP上,为图书馆资源的购入、出版方产品的开发与移动图书馆APP的推广策略提供可靠的信息参考,达到更精确更具针对性的传播效度。
APP模式移动图书馆共享文化社区颠覆传统图书馆用户的“读者”身份,为用户提供书刊阅读、新闻浏览、动态共享等多重体验,用户的自主权和参与性空前提高。在共享文化社区的生态系统中,供需价值链得以延展,作为一个图书借阅、浏览平台,出版、文创、展览、论坛等文化产业得以集聚组合,形成集群效应。作为一个互动体验式平台,AR配件、LBS服务、共享空间等技术产品成为增值服务,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作为一个社交性分享平台,用户大数据的采集与行为分析、广告空间的扩大延伸了馆方与大数据需求方、广告商的合作方式,图书馆的营利模式得以改善。同时,对于用户而言,共享文化社区的建立使用户媒介接触的可能性增加,更易在使用媒介中获得满足,增加媒介印象。APP模式移动图书馆共享文化社区克服了传统图书馆数量少、资源难找的缺点,提高了受众使用APP、在线阅读的可能性,增加用户额外的社交体验,使用户获得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需求。
现代社会,人们对物品的符号意义追求与对其功能性的需求同等重要。人们开始注重物品所代表的身份标签、潮流趋势、人际关系和个性差异等这些符号价值。“图书馆”与“阅读”本身携带特殊的符号意义,代表着文化品位与艺术追求,是“知性”与“精英”的象征。同时,“共享”理念作为一种流行趋势,也为移动图书馆赋予新的流行符号意义。移动图书馆与“共享”理念的结合,是移动图书馆借力于流行文化与时代意义进行突围新生的表现,受众在使用APP模式移动图书馆进行阅读与社交体验时,消费的不仅是信息资源,还有各种流行文化赋予的意义内涵,后者在意义消费中具有先锋性与自由性,用户在使用中获得内心的愉悦与满足。这种流行性消费反过来也促进移动图书馆与阅读文化在大众之中的传播,使阅读成为移动网络生态系统中的流行因子。
(来稿时间:201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