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星
(吴红星陶瓷工作室,景德镇市,333000)
花鸟画是中国三大传统画科之一,荷花是花鸟画最传统的题材之一,我是最喜欢在瓷上画荷花的瓷画创作者之一。今日撰文,只为分析、总结自己的创作经历。因为,总结可为后来奠定基础,推动自己向前迈进。从何谈起呢?从国画谈起吧,因为瓷画源于国画。
荷花从古至今都是国画大师最关注的题材,也是国画大师最喜欢、最善于表现的题材,他们曾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精品,如梁元帝萧绎的《蓉醮鼎图》,宋代吴炳的《出水芙蓉》,明代徐渭的《荷花图》,清代朱耷的《河上花图》都是先辈们留传下的典范之作。近现代画家张大千、齐白石、潘天寿也都喜欢画荷花。
中国画的题材如此丰富,为何国画大师们会热衷以荷花为主要描绘对象呢?因为“诗言志,画寄情”,喜画荷花者多为抒发内心情感。以朱耷在72岁时,用4个月的时间创作的诠释自己人生的唯一巨幅长卷《河上花图》为例可释其举。
朱耷(1626年—1705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九世孙。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为了躲避官府追杀,朱耷隐姓埋名,潜居山野,游居于寺院和道观之间,过着亦僧亦道的生活。他一生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河上花图》是朱耷以画写人生的传记:画卷首是跃然水上的荷花,枝繁叶茂,生机勃勃,隐喻他年轻时的志向和热情;紧接着,画面上出现陡壁山坡,荷花弯枝低腰在夹缝中艰难地生长,寓意明朝灭亡给他带来的沉重打击;随着画面的延伸,崎岖的河床、乱石把荷花渐渐残败的样子烘托出来,犹如朱耷40到60岁的人生;画面的最后,土坡上已不见荷花的身影,仅有星星点点兰草和竹叶,象征朱耷晚年的境遇。画卷尾还自题了200多字的《河上花歌》,集中概括了朱耷的人生境遇和晚年心态的。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可贵精神和“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高贵品质,与朱耷的品格本性极相符,因此,朱耷一生以荷代言。
荷花纹饰在魏晋南北朝时就用于装饰青瓷,元、明、清时期景德镇官窑以皇家旨意烧制的瓷器也有许多以荷花为主要装饰纹饰,为何?在于荷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人类赋予它的美好寓意,以及荷花(又称莲花)在佛教中的神圣意义(佛教八宝之一)。我们来欣赏一下清康熙珐琅彩瓷中唯一有“康熙御制”款的《珐琅彩紫地莲花纹瓶》便可推知其由。《珐琅彩紫地莲花纹瓶》外壁通体紫地,颈部以黄料彩绘三组变形蝉纹,腹部绘缠枝莲花。瓶中的蝉和那朵占满瓶腹的白莲都寓“禅”意,此外,莲多子,有“多子多富”之寓,而“缠枝莲”的“缠枝纹”又名“万寿藤”,具有“生生不息”之意。这些美好的寓意与皇家的精神追求非常吻合,所以被选用于装饰瓷瓶。
我热衷于画荷花,一是因为先辈的作品让我痴迷,受其影响太深;二是因为荷花的精神内涵,使我对其产生了崇敬之情;三是因为荷花是大自然中常见的植物,我可以随时静观其态,无论朝夕晴雨。更重要的是,我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感悟来解决精神世界的所需所求,形成自己的独立思想和艺术主张,而不是引用他人的感悟。
想在瓷上画好荷花,首先要有扎实的国画基础,因为瓷画与国画是相通的,瓷画的彩绘技法很多是借鉴、引用了国画的技法,特别是工笔画。
其次,要熟谙彩绘工艺、技法,并能根据欲呈现的艺术视觉效果灵活运用,使之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
再则,要深入生活,多实地观察,多写生,多思考。我们选辈都是通过在现实生活中的深入观察才悟得独特的表现技法的,比如张大千。若想自己的荷画独树一帜,必须自己从现实生活中感悟。
我们的先辈作画,都是追求画之意境的,所以我们作画也要注重提炼和表达意境。当然画之意境不是作者单方说了算的,而是作者营造的意境被读者体会出来,并与之产生了思想共鸣,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画有意境,因为“意境的最终构成,是由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的结合才得以实现的。创作是将无限表现为有限,百里之势浓缩于咫尺之间;而欣赏是从有限窥视到无限,于咫尺间体味到百里之势。正是这种由面到点的创作过程和由点到面的欣赏过程,使作品中的意境得以展现出来,二者都需要形象和想象才能感悟到意境的美。”一幅好的瓷画,应该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所以说,作画之前,应先酝酿好意境,然后根据意境取材、构图,具备了巧妙的构思,深邃的意境,精湛的技艺,才能创作出精品杰作。
要想在瓷上画好荷,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构图应顺应器型变化,因为,无论你的构图多么巧妙,若不能与器型完美结合的话,那一定不是好作品。那么,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还是以先辈的作品为例来说明吧:比如《珐琅彩紫地莲花纹瓶》,器型为:撇口、细长颈、扁圆腹、圈足。因为瓶的主体是瓶腹,所以画师们以瓶腹为交点,将主题纹饰荷花置于其中,而辅助纹饰蝉,则被安放在瓶颈处,但它们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呼应的,构图与器型结合得非常完美,所以这件作品得到了康熙的认可。再比如,永乐年间的《青花缠枝纹杯》,器型为:敞口,口沿外侈,深腹曲壁,下腹部微折,矮圈足。因为杯是内外可视的,所以画师们在杯腹内外皆饰青花缠枝莲纹,口外部饰朵梅纹,内底绘双狮戏球,球心篆书“永乐年制”题款。这件作品是构图与器型结合的经典之作。先辈的作品是我们的教科书,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营养,担不能照葫芦画瓢,因为艺术是与时俱进的,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需求是不同的,我们在效仿先辈的同时,积极探索,不断创新,适应新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