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应枫
广府童谣也称粤语童谣和广东儿歌,是流传于广府地区的民间口头文学艺术,它以说为主,也有连说带唱的,还有一唱到底的,之所以流传数百年,除了浅显生动、韵律平和、顺口而出的原因,还因为其特别贴近生活,广大民众特别是妇女与儿童是传唱的主体。
广东儿歌又称粤语童谣,流传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即广府地区),摄取了广府人家在乡间河涌、田野内屋的生活记忆,凝结着广府人的乡土情结,是岭南民间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说起粤语童谣,人们不觉会脱口而出《月光光》以及《落雨大》《鸡公仔》等几首流传很广、男女老少都能琅琅上口的广府童谣。至于问起这是从几时开始流行,原创者是谁,似乎无人说得清楚。
2018年初,曾有媒体的记者为此专门询问笔者:“广东儿歌是否‘五四’运动后发展起来的?”依据似乎是,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北京大学教授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沈兼士发起的歌谣学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此中国俗文学运动、民间文学运动和民俗学运动便揭开了序幕。但细想之下,作为近代革命策源地的广州及广府地区并不止于此,广州人早在鸦片战争期间就用儿歌宣传抗击帝国主义侵略,如1841年鸦片战争时期在广州地区流传的那首民谣《三元里抗英》,就在民间流传很广。
请看那一首在中国近代史值得一提的,反映广州人民在三元里抗英斗争的民谣《三元里抗英》:
“一声炮响,二(义律,英军头目)律埋城,三元里顶住,四方炮台打烂,伍紫垣(广东洋行商人)借款,六百万讲和,七七礼拜,八千斤未响(指八千斤重的大炮未能打响),九九打下(不久来打一下),十足输晒。”
这首童谣属于时政歌,通过儿童从123数序的数数排列,反映鸦片战争时期英军侵华,三元里人民抗英的情景,揭露了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败退赔款的现实。
在“五四”前的流行的几首近代广府儿歌中,不时提到的“番鬼”,如“刘二打番鬼,越打越好睇”;“睇见刘二打番鬼,打到番鬼落海底”;“番鬼仔,乱打人;黄狗仔,乱咬人”;“屎瓮有条虫,钻入番鬼仔个鼻哥窿”;“船沉底,浸死两个番鬼仔。一个蒲头,一个沉底;一个摸茨菇,一个摸马蹄”等等。在鸦片战争时期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特定时代,这些歌谣都鲜明地体现了广州民众强烈的反侵略的情感色彩。
在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为反对封建帝制和推翻清朝统治,广府地区的媒体运用了民众流行的粤讴、漫画、童谣等来号召民众推翻封建帝制,在当时的报刊《时事画报》《赏奇画报》《时谐画报》等都大量刊登,而且为大家熟悉。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革命党人郑贯公在香港创办的《有所谓报》举办了首次公开征集童谣活动,1905年6月,一个叫钟朝衮的人在郑贯公主编的香港《有所谓报》刊登一则广告,内云:“此童谣专为未就学之童子而设,其句以短为佳,须要有韵,以便易于记忆。此童谣须含爱国思想,其字句须最普通最浅白为要,字数以一百之内为额。此场取列十名,首名谢教十元,二名谢教五元,三名、四名谢教二元,五名以下酌送地图新书等件。须含爱国思想,字句普通浅白……”
尽管首名只有十元的奖金(当时十元大概是两担米的价钱),但响应者不少,经过挑选,终于评选出童谣的前十名。7月23日、24日连续两天,《有所谓报》专辟“童谣榜”,刊登了这次评选结果及童谣作品,前三名童谣后面还附有评语。
获得第一名的童谣是这样:
“细佬哥,冇乜事。要读书,学识字。入学堂,要立志。莫懒惰,莫儿戏。练体操,至得意。学计数,至有味。天文歌,地理志。浅历史,须紧记。讲修身,明礼义。知救国,争啖气。切不可,学谄媚。做奴隶,最不是。做英雄,係我地。细佬哥,莫放弃。细佬哥,要准备。”
这是一首三字经,它要求儿童要读书识字,明礼诚信,还要“知救国”,思想性比此前的童谣迈进一大步。
第二名是一位香港的“热心蒙学者”,由众所周知的“月光光”版填写新词:
“月光光,照满堂,堂中有只大豺狼。豺狼真恶毒,专门食人肉。食了我亚公,又食我亚叔。亚爹叫我走,免送豺狼口。教我练硬对拳头,迟下替亚公亚叔来报仇。”
此童谣将近代侵略中国的西方列强喻作恶毒、专食人肉的大豺狼,它们食了亚公、亚叔。作者最后表示要“练硬对拳头,迟下替亚公亚叔来报仇”。
报刊的评语为:“以最浅之喻言,寓最深之义理。爱国思想,勃勃发现。深得《诗经》兴、赋、比之旨,是歌是哭,是墨是泪,令人不忍卒读。”
第三名是由熟悉的“鸡公仔”开头:
“鸡公仔,尾拍拍,我跟亚爹去见客。见齐世叔见世伯,每人分我几文钱,积埋有几百。买部唱歌书,买部写画册。买枝风枪仔,着对皮鞋响索索。冇事做下操,有胆唔怕被人吓。自细练到精,大个自然会打贼。”
该童谣对当时儿童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学习,又要强身健体,长大以后为国家做事,驱赶强盗。其评语说:“人有恒言,少年不学,老大徒悲。于小子游戏之时期,诱以有益之运动,使尚武精神。自小锻炼,以养成其国民人格。良工心苦,佩服佩服。”
还有一首《光复歌》大胆提出推翻清朝、光复中国的口号:
“光复歌,不嫌长,晓得唱,赏支枪。枪有码,学打靶,打得中,做先锋。先锋胜,入京城,京城有仇人,当我贱泥尘。泥尘霎时起,纵横二万里,万里血鲜红,英雄立大功。大功得大赏,赏个大铜像,铜像满街头,光复旧神州。光复旧神州。”
此童谣提及的“光复歌”,指的是南社创始人之一的高旭于1904年所创作的《光复歌》。这些近代童谣都是以唤起民众反抗外来侵略、反抗封建帝制为主题。
1908年,《时事画报》亦开展“徵童谣”,并于同年在《时事画报》14期,公布前四十名优秀作品,上刊写“童谣贵有寄托,否则劝学歌耳,爱国歌耳。童谣贵乎谐俗,否则雅耳,颂耳。此次佳卷不下数百,其措词过于急激者十之五,过于渊雅者十之三。是编所录,大换线、抵经皆平易质直。义主劝征者也,容有不当尝希教正。本社谨识”。
广府童谣从此有了新的变革开端,有了新内容,并被广泛传唱。革命者认为,童谣“有益于未就学之童子”,以歌谣启蒙,开启儿童的知识,显浅易懂,“颇为得法”。可见,这种用粤语方言产生的民间童谣,早在清代的广东,特别在广府地区民众中已广泛流传。
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传统粤语童谣则变成了一首首教育人们团结抗敌的爱国童谣。据广州文史研究者江沛扬回忆,他的父亲江冷时任国民党广州市党部宣传科长,他用广州话创作数十首歌谣,取名《广州方言抗战儿歌》,请当时著名漫画家叶因泉配上漫画,1938年初这本32开小册子出版了,很快便唱遍羊城。可惜《广州方言抗战儿歌》一书已遗失,江沛扬因小时念熟,故此还记得起一些,进行整理——
《拍大肶》:拍大肶,唱支歌,讲起日寇罪恶多,杀我同胞兼放火,无端强占我山河,此仇不报无穷祸,大众合力把佢诛锄!
《鸡公仔》:鸡公仔,尾婆娑,侵略军,死唔错,来一个,杀一个,来十个,杀十个,杀清光,免遗祸,好机会,莫错过!
《打掌仔》:打掌仔,卖鲜鱼,鲜鱼来自大海里,大海捞鱼唔容易,敌舰逞凶难得去,渔船炸沉渔民死,真惨事,要把倭寇来清除!
可见,粤语童谣是特定时代岁月的民间吟唱,留下了广府地区近现代时期的生活痕迹。大众就是童谣的原创者,在与苦难和外来侵略抗争的生活中,他们自编自吟自唱,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不断进行创作与传播。除了上述的时政歌,更多的是贴近生活的童谣,如脍炙人口的《月光光》:
“月光光,照地塘,年卅晚,摘槟榔。槟榔香,摘子姜。子姜辣,买蒲达。蒲达苦,买猪肚。猪肚肥,买牛皮。牛皮薄,买菱角。菱角尖,买马鞭。马鞭长,起屋梁。屋梁高,买张刀。刀切菜,买箩盖。箩盖圆,买只船。船沉底,浸死两个番鬼仔。一个蒲头,一个沉底;一个摸茨菇,一个摸马蹄。”
这首童谣写的是过年时节,孩子们兴奋地在一起,挑挑拣拣一大堆岭南佳果的情景,顺口而出的吟唱充分表现了广府特有的民间风物与风情。童谣很好地运用了粤方言的9个声调,富于音乐性的特长,靠词语的连响衔接,琅琅上口,孩子们喜怒哀乐的情态跃然而出。《月光光》是一首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经过数代人的传唱而成为经典的粤语童谣。
粤语童谣《鸡公仔》也流行很广,在不同时期,就有不同版本的“鸡公仔”,最早的“鸡公仔”歌词反映的是旧时粤地女子婚俗的陋习;
“鸡公仔,尾弯弯,做人新抱甚艰难!早早起身都话晏,眼泪唔干入下间,下间有个冬瓜仔,问安人老爷煮定蒸;安人又话煮,老爷又话蒸,蒸蒸煮煮唔中安人老爷意,大揸揦盐又话咸,手甲挑盐又话淡,三朝打烂三条夹木棍,四朝跪烂几条裙,门口石阶都要跪过,天井石关都要跪匀。”
据讲这是最早版本的《鸡公仔》,它反映的是旧时粤地女子因婚俗陋习,过门后不分昼夜拼命干活,仍遭公婆虐待的情景。反映封建社会的劳动妇女生活艰难,她们受着族权夫权人权三座大山的压迫,过着终日劳碌永不得闲的生活。由于家务的繁杂,育儿的艰辛,还有种种烦人的道不出的琐事,使她们只能低人一等。但她们不甘心,总要发泄心中的爱恨,便只能在夜深人静,哄着孩子睡觉时,以歌代口,吟出一首首歌谣。正如屈大均《广东新语》的“粤歌”所言,“或文或不文,总以信口而成。或文或不文,总以信口而成,才华斐美者为贵。”大概谁也没料到,这些生活在下层的劳动妇女,在沉重的现实生活缝隙中还能张开想象的翅膀,创作出反映现实的歌谣,吟唱给孩子们听,而且流传下来,成为一首虽名不见传,却众人皆知的“鸡公仔”。
粤语童谣反映了广府地区的风土人情、节令、气候、风物,很有地方色彩,体现了粤方言区的特色,形式新鲜多样,成为儿童学语、数数、识物、认字的重要形式。如《排排坐》:“排排坐,食粉果,猪拉柴,狗烧火,猫儿担凳姑婆坐,坐烂个屎忽唔好懒我。”这是一首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民间童谣,唱的是爷爷奶奶辈童年时排坐分吃粉果的事,可见粉果对孩子们是多么诱人。《排排坐》歌词采用了广府风物及日常俗语,通俗易懂、简短生动。通过“排排坐,吃果果”来赞扬纯朴的谦让、相互友爱、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出街着花鞋,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排排都有十二粒,粒粒圆滑无疵瘕。”
这首《落雨大》则是从儿童的眼睛看旧时广州市老城区下雨天时,到处水淹街道的场景,以及各种人的姿态与市井风情,充满了童言童趣。又如《去行街》:“好乖乖,好乖乖,阿妈带你去行街。街边又有鲜果卖,食完鲜果买花鞋。”
这首儿歌通过“去行街”,反映了珠三角广府地区的风土人情及人丰物阜的光景。
粤语童谣涉猎的内容有社会、自然、历史、地理等方面,种类有时政歌、生活歌、动物歌、植物歌、风俗歌、游戏歌等,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民间文学是由广大人民口头创作的语言艺术,是“母体文化”。粤语童谣的主创者多是下层的劳动者,那些天天围着家庭细务和孩子转的劳动主妇,虽然目不识丁,但她们有着丰富的社会知识和传统的审美情趣。千百年来,这些文盲的母亲就是靠着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化对后代进行文化教育和艺术欣赏。而她们在劳动生活中也不断地学习,积累和增长知识,歌谣的顺口而出是自然而然,顺势而为。民间文艺源于底层生活,童谣的创造者源于她们熟悉生活,熟悉儿童,同时掌握一套传统的教育孩子的办法,因此童谣显浅易懂,琅琅上口。
事实上幼儿的阅读准备从有趣的童谣开始。一代又一代目不识丁的母亲在孩子咿呀学语的时候就开始启蒙他,把传统文化口耳相传地传播下去,童谣成为教孩子的学语、识物、认字的桥梁,成为人类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粤语童谣属吟唱性的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多是音韵与语言同步。与其他民歌不同的是,粤语童谣似“问字攞腔”,按其固定的格式与旋律顺口砌词,往往同一首童谣却有不同的版本,由此可见,共时性与流传的差异性是粤语童谣的一个明显特征,不仅因为地域不同,就是同一地域,同一首歌,词名及形式相同,情节大致类似,但受社会背景、当地生活及各自的民间立场影响,加上童谣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语言或情感等变异,词语及具体内容都有所变化。如上章节提到的鸦片战争期间流传的《三元里抗英》,同是一首反映鸦片战争期间三元里人民抗英的儿歌,创作主体的角度不同,就有几种版本:
“一声炮响,二(义律:英军头目)律埋城,三元里顶住,四方炮台打烂,伍紫垣(广东洋行商人)借款,六百万讲和,(清政府以六百万银作赎城费)七星旗(当时指挥的北帝旗)飘扬,八面埋伏,九九打下,十足胜利。”
这首儿歌同样通过数数反映三元里人民抗英,却从谴责清朝官员的卖国赔款到叙述人民奋起抗英,打了胜仗。它反映了民间的审美需求,适合对青少年进行形象可感的爱国主义教育。由此看出,此版本与上节所说的《三元里抗英》(也称“怨气歌”)不同,显然作者表现的立场与角度不同,从“十足输晒”及最后的“十足胜利”,是从胜利者的立场来反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充满正能量。
不管怎么说,童谣是口头文学,参与的民众是创作者也是传播者,不同的作者在传唱中容易加进自己的情感色彩,所以常见同一歌谣有多种版本。20世纪80年代,笔者参与搜集的《广州民间歌谣》中,有关《三元里抗英》就有5个版本,分别来自广州市白云区与越秀区,其中光是三元里所在的白云区就有4种版本,分别有4个不同的搜集人(包括传唱人),其中一个还将其谱了曲。为使这些歌谣能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现将各种不同版本的儿歌都分别收录在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搜集整理、萧桌光主编,2007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广州民间歌谣》一书中。
童谣《月光光》曾经伴随了一代又一代广府人的成长,流行至今就有35个版本,分别来自广州荔湾、越秀、海珠、花都、芳村等区域,传唱人与搜集人都各不相同,歌词也有异同,同的是都以“月光光,照地堂”开头,但内容五花八门,有的以“食”为主,有的加入风物风情,还有的加入了婚嫁等生活内容,充分显示出民间文化的创造力。最经典的是这首《月光光》:
“月光光,照地塘,年卅晚,摘槟榔。槟榔香,摘子姜。子姜辣,买蒲达。蒲达苦,买猪肚。猪肚肥,买牛皮。牛皮薄,买菱角。菱角尖,买马鞭。马鞭长,起屋梁。屋梁高,买张刀。刀切菜,买箩盖。箩盖圆,买只船。船沉底,浸死两个番鬼仔。一个浮头,一个沉底。一个摸茨菇,一个摸马蹄。问你好睇唔好睇,烧番串炮仗仔。”
《月光光》也有简单的:
“月光光,照地塘,年卅晚,摘槟榔。槟榔香,摘子姜。子姜辣,买萝卜,萝卜甜,买个添,添唔到,罗返钱,买糖食,啖啖甜。”
有的《月光光》版本与读书有关:
“月光光,照地堂,照进大嫂房,大嫂针花到半夜,大哥写字到天光。”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割韭菜;韭菜花,给亲家;亲家门口一口塘,短的当来煮酒食,长的卖来做学堂。”
一首《月光光》演绎成种种题材丰富的版本,这在粤语童谣中很常见,因为在民间传唱中人人既是参与者又是主创者。如《鸡公仔》,流传也很广,不但在广州,在珠江三角洲甚至在客家地区,都有不同的版本传唱,广州就有25个版本,每个版本大同小异、有长有短,在表达旧时粤地女子身为人媳,备受压迫的现实大都相当,情感却不尽然,有悲苦的,如:
“鸡公仔,尾弯弯,做人新抱甚艰难!早早起身都话晏,眼泪唔干入下间,下间有个冬瓜仔,问安人老爷煮定蒸;安人又话煮,老爷又话蒸,蒸蒸煮煮唔中安人老爷意,大揸揦盐又话咸,手甲挑盐又话淡,三朝打烂三条夹木棍,四朝跪烂四条裙!咁好花裙俾你跪烂,咁好石头俾你跪崩!横又难,直又难,不如苦命落阴间!人话阴间条路好,我话阴间条路好艰难!”
以这种表现“新抱(媳妇)受刁难”的版本传统且流行,还有不同演绎的,有中性的,教导孩子的:
“鸡公仔,尾婆娑,三岁孩童学唱歌,唱歌之人捱肚饿。听歌之人饮烧歌。”
“鸡公仔,尾婆娑,三岁孩儿学唱歌,唔使爹娘教导我,自己精乖无奈何。”
还有表现风物与情趣的:
“鸡公仔,尾婆娑,鸭母耙田狗唱歌,老鼠出街卖杂货,鲤鱼摆尾探姑婆。鸡公仔,喔喔啼,饮饱水,去担泥。担到泥归种芋仔,芋仔出芽个个齐”;
“鸡公仔,叽叽啼,啼乜野,啼兄弟,兄弟搭船归,买乜归,买个沙梨炖个鸡”。
在众多版本的《鸡公仔》中,有一个比较特别:
“鸡公仔,尾松松,人扒韭菜你扒葱,扒开葱头壅韭菜,韭菜开花满地红,大姐行埋摘一朵,二姐行埋衫袖拢,拢返去归做乜嘢?拢返去归亚妈插花筒。插地花筒四边生,四边四边四条龙。一条上天天吊水,两条落地洒芙蓉,三条绊住娘裙带,四条同姐入房中。”
这一个版本的《鸡公仔》原先收录在《番禺县民间歌谣集》以及《越秀民间歌谣选》中,后收录在《广州民间歌谣》,此版本不同于其它版本渲染的凄惨悲凉,充分表现孩子的想象力,描绘出一幅“采花花变龙”的奇幻情景,用口语的语言艺术进行表达,从此可见歌谣这一民间文学想象是如此飞扬,民众的创造力是如此活跃。
童谣是以儿童为本体的歌谣,通常运用儿童最常见又喜欢,而且带有吉祥意味的小动物鸡公仔作起兴,以它特有的形象、声音、行动去启迪儿童的联想,创作各种各样的童谣。
“鸡公仔,尾弯弯,做人呢点可以怕艰难。清早起床返学去,执齐啲书本啊上学堂,一分耕耘自有一分收获,懒惰去做人呀又点会有所成啊……”
如今,很多孩子们都会唱这个版本的《鸡公仔》,随着时代的变迁,过去吟唱妇女悲惨命运的童谣已经变成一首励志的儿歌。因此,童谣必然要和时代生活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表达歌者的情感,另一方面也有教育的意义。
现收录于《广州民间歌谣》中的500多首童谣中,《摇摇摇》有10个版本;《氹氹转(团团转)》有9个版本;《麻雀仔》有9个版本;《落雨大》有8个版本;《点虫虫》有7个版本;《打掌仔(打手掌)》有7个版本;《排排坐》有6个版本;《卖懒歌》有5个版本。至于有三两个的版本的童谣就很多了,如《扒龙船》《龙舟歌》《禾雀仔》等。
由此可见,童谣的流传方式靠的是民间的口耳相传,妇女与儿童是儿歌的创造者,也是传播者,参与过程中加进个人的情感和地域色彩,特别是孩子从小听多,会唱了,慢慢就会编了,也成为创作者,很明显,有些儿歌的创作就是出自儿童之口。如这首《氹氹转》:
“氹氹转,菊花圆,炒米饼,糯米团。阿妈叫我睇龙船,我唔睇,睇鸡仔,鸡仔大,拎去卖。卖得几多钱?卖得三千钱,金腰带,银腰带,去请婆婆身上带。”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各地举行龙舟赛,人们齐聚河边观看。不过,相比于龙舟赛,小孩子对自己养的小鸡更感兴趣,企盼小鸡快快长大,拿去卖了换钱,有了钱就能买到各种玩具和好吃的零食了。
这首欢快的童谣《氹氹转》,在《广州民间歌谣》一书中收录了5个版本,还有一个版本是这样唱的:“氹氹噹噹,椰子夹酸姜,鸡蛋煲茶十五样,麻糖鸡屎黐住你只手,问你走唔走,唔走黐住你只手。”一看而知,童谣的创作者就是孩子们,他们从小听母亲吟多了,就成为传唱者,或者是创作者。
还有那首熟悉的《卖懒歌》:“卖懒,卖懒,卖到年卅晚,人懒我不懒。卖穷卖穷,卖到对面涌,人穷我唔穷。”
年卅晚,广府地区好些地方有“卖懒”风俗。除夕之夜,广州市各家各户的小孩一人提一小灯笼,拿一红鸡蛋和一个茨菇,三五成群地在街头巷尾走来走去,边走边唱,边唱边玩。孩子在岁月的歌声中慢慢长大,为人父母了,又把这些耳熟能详的童谣传给后代。一些粤语童谣在历史的长河中反复吟唱,如江河水般不间断地流淌,大浪淘沙,逐渐洗练成经典之作。
民间文化植根很深,影响很广,粤语童谣像广府地区常见的村边大榕树,根须丰茂,主根深深地扎进大地,造荫后人,其持久稳固的功能像水与空气弥漫在人们的周围。生活在大树庇荫下的人们,习以为常,便往往对其不再重视。粤语童谣的传承方式是口耳相传,所以又是脆弱的,特别是在当今的时代,经济大潮和全球范围的经济一化体来势凶猛,对世界文化的多样化造成巨大的威胁,对于打开国门不久的中国及其民间文化、传统文化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中国目前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就是要保护民族尊严和民族文化的根脉,使古老的中华文明传承有序,生生不息。
记得2010年在广州举行的第16届亚运会开幕式上,表演的童声演唱就是人们熟悉的《落雨大》,亚运会闭幕式上,演唱的是《月光光》,这些经历一代代儿童传唱的儿歌,加上美妙的音乐与清亮的童声演唱,让人耳目一新,发人深思,原来儿歌可以这样唱。
这三四十年来,随着生活日益现代化,大部分生活在城镇的孩子见不到庄稼,不能在田野奔跑,也不用煮饭做家务,连邻居都不认识几个,原来农耕时代产生的原生态生活,孩子玩的游戏,养的牲畜,种的植物,过的时节,拾手可见的风物早已远离他们,他们怎么还会唱:“点虫虫,虫虫飞,飞到荔枝基;荔枝熟,堆满屋,荔枝生,留番将来敬先生”这些富有情趣的童谣。他们的知识从书本上来,他们的兴趣更多在电子及网络上,不会唱儿歌成为当今儿童的常态。结果是一代孩子不会唱儿歌,等他们长大后为人父母,更不会教他们的后代传唱儿歌,传统儿歌渐渐地“被遗忘”。
民间文学是一切艺术之母,要将日渐式微的广府儿歌传承下来,要靠社会的推广及教育传承,要让我们的大、中、小学生从小认识民间文化,传承民间文化。广州的文化界、新闻出版界纷纷为抢救和保护广府童谣出力,从20世纪80年代中开始,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搜集民间歌谣工程项目跨度长达20年,终结集出版了《广州民间歌谣》,其中搜集的童谣有1千多首。广州大学教授陈子典先生对广东传统童谣的搜集整理颇有研究,后来也有不少团体与文化出版部门参与对粤语童谣的搜集与整理,除了文字,还有配音与绘画,近来广州地区几乎每一二年都有新出版的童谣书,广州地区的电台电视台及新闻媒体常有关于传播粤语童谣的节目。
成人搜集童谣,创作童谣是件好事,但更要教育孩子认识童谣,鼓励孩子写童谣。近年来,广州越秀区大南路小学在传播广府童谣方面走在前头,2016年3月21日世界儿歌日之际,大南路小学的同学们用粤语童谣、粤语歌舞、粤语故事展演来庆祝世界儿歌日节目,向来宾及家长们描绘广府的“粤彩”风华,传播与推介粤语童谣。他们通过学习、诵读、展演及出书等多种形式,为广府民间文化作一种抢救和保护。
大南路小学让孩子们不仅仅传唱传统粤语童谣,还鼓励孩子们创作新的粤语童谣。为此,学校的校长、教师带头创作新童谣,由叶丽诗校长作词,香港民间音乐家韦然作曲,学校同学演唱的新童谣《小小红船到岭南》就很好唱、很好听,还录制成CD。学校还联系一些关心本土歌谣创作的音乐工作者为优秀学生作品谱曲、录制成音乐作品,校内外推广。孩子们看到自己也可以成为作词人,积极性大增。
此外,学校还教育孩子们,平日要注意观察生活,注意大自然的变化和动植物的状态,还要经常读书,从中吸取养料,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如《跳绳歌》就是某同学结合平常的跳绳活动创作的,歌词如下:“鸡公叫,太阳笑,小朋友到操场跳。伸伸手,弯弯腰,勤跳绳学争分秒。莫辜负,好时光,个个锻炼身体健。”
另外,同学们还结合实际,将日常的学习思考变成有乐趣的儿歌,如《符号》:“一条直线系减号,两条直线系等号。一个圆圈系句号,弯住个腰系问号。细佬仔,要记牢,符号分清无烦恼。”非常形象地写出如何认好学习的符号。
儿歌写成后,要朗读,要传唱,要不断修改完善,让孩子们不断地寻觅有情趣的生活场面,将形象与情趣寓教于乐。
学校现在已经推出三册童谣作品集和一本CD,有十多首广府童谣在校内外经常传唱,还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韵味岭南》节目共同推出孩子们新创作的童谣。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教厅、省文明办等六部委联合举办的2016年第二届岭南童谣节,该校学生的原创作品获1个一等奖及2个三等奖。
这些年,广州市众多小学开始重视让学生认识广府文化中的粤语童谣,他们从教育传承入手,让孩子们在成长中浸润着传统文化的充盈快乐、体验着无处不在的丰富想象、吸取着华夏文明的灵性智慧、勃发出华夏儿女的赤子之情,从中体验童年的快乐。
民间文化传承的路很长,如何传承与创新,如何培育传承人,如何切实地保护好民族文化的文脉等等都需要我们去研究去实践,才能使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薪火相传、传之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