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淑琼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开展文艺宣传动员。作为常用的动员载体,抗战歌曲在教育民众、组织民众、动员民众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以饱含激情的歌词、质朴优美的曲调和琅琅上口的旋律,激励民众团结对外,积极御侮。抗战歌曲主要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五个方面进行抗战动员。
政治动员是指政治主体为凝聚民心实现特定政治目标的宣传鼓动。毛泽东曾言:“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1](P480)中共通过抗战歌曲,以诗歌的语言形象将民族主义和爱国思想内化为民众的观念体系,将中共政权的领导力转化为民众的行动逻辑。
抗战歌曲既是民族意识演变的产物,又是民族意识强化的动力。诚如梁启超所言,“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2](P106)历史上,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淡薄,备受外侮。抗战时期是增强民族意识的关键阶段,而抗战歌曲正是民族意识被唤起的产物。
首先,再现共同的历史文化,建构共同体理念,彰显民族意识。在《黄河颂》中,“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周围扮演。……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3](P91-93)在《保卫祖国》中,“我们在中国生长,中国是我们的故乡。”[4](P20-21)阚培桐的《救亡之声:中国抗日战争歌曲汇编》3621首歌曲,歌词中出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的歌曲达一千多首。[5](P131)抗战歌曲诠释了民众对民族国家的认同以及对民族解放的愿望。
其次,控诉日寇暴行,渲染耻辱仇恨,激发救国抱负。知耻而后勇。在共同体的记忆中,群体受伤害之悲情更能唤起国民意识。[5](P127)侵华日寇烧杀淫掠,罄竹难书。将其揭露,可激发民众的复仇情绪和抗争斗志。如《松花江上》《铁蹄下的歌女》《嘉陵江上》《长城谣》《渔光曲》《故乡》等,昭示日寇罪行,唤醒民族意识。对故园的眷恋,对日寇的仇恨,鞭策民众挺起脊梁奋起反抗。《国耻纪念歌》唱到:“飞机炸弹扔,无辜民众遭屠杀,血染遍地红。”[6](P811)《保卫中华民族》唱到:“拿起暴烈的手榴弹,对准杀人放火的日本鬼……向疯狂的侵略者,作决死的斗争。保卫中华民族,保卫全世界的和平。”《流民三千万》唱道:“我们衔着最大的仇恨,我们拼着最后的决心,洗清我中华民族的国土,开辟条解放奴隶的道路!”《流亡》唱道:“我们休为自己打算……誓死抵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争取中华民族解放。”《义勇军进行曲》“痛苦和愤怒的呐喊”如烈火席卷全国,成为民族团结、反帝爱国的号角。
再次,寄托民族理想,追求民族解放与国家重建。《保卫中华民族》唱到:“起来!起来!全中国的人民,为了我们祖国的自由和解放,快建立起抗敌救亡的阵线。”在《赞美新中国》中,“中国统一了,全民大联合,人民胜利了,从此做主人!”[7](P128)《新的中国》唱道:“团结起来向前进,新的中国要诞生!”[4](P203)歌曲勾勒出未来的美好蓝图,唤起了民众对和平幸福的憧憬及对新中国的期盼。
抗战歌曲从共同的历史记忆中建构民族认同,强化共同体理念,激励民众共同对外,抗敌救亡,争取民族的解放与独立。
抗战歌曲传播中共思想作风,表达中共的意识形态,增强民众对中共政权领导后方抗战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的理解和信任,力争民心向我。
歌颂中共及其领袖与模范党员,增进民众认同。党的颂歌创作颇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塑造了党的政治权威。在《拥护中国共产党》中,“孩儿不离娘,瓜儿不离秧,中国的人民离不开共产党。谁改善了工人农民的生活?共产党!谁解放了牢笼中的妇女?共产党!谁教育了青年儿童?共产党!谁领导我们打鬼子保家乡呵?共产党呵!”[7](P94)《永远跟着共产党》等歌曲也增进了民众对党的拥戴与热爱。抗战歌曲展示了中共领袖的光辉形象。在毛泽东颂歌中,最经典的是《东方红》①。歌曲源自李锦旗作词的《骑白马》:“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生存,呼儿嗨呀!他是人民大救星。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哪里有了共产党,呼儿嗨呀!哪里人民得解放。”[8]在《咱们的领袖毛泽东》中“高楼万丈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顶,边区的太阳红又红”。《绣金匾》是木匠汪庭有以陕甘小调《绣荷包》填词的颂歌。深受军民爱戴的《朱德将军》,“朱德将军好心肠,宽宏又大量。意如铁,志如钢,数十年来都一样。爱民如子女,爱党如爹娘。那一个不说他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将。”[7](P19-20)《左权将军之歌》缅怀左权这位血洒太行并牺牲的八路军将领,召唤民众为这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报仇恨”。《刘志丹》唱道:“刘志丹来是清官,他带上队伍上横山,一心要共产……老谢(指谢子长)要把绥德打,绥德团长害了怕;刘志丹队伍吴堡扎,陕北全红啦”。[9](P165-166)再如《我的哥哥当了红军》:“山丹丹开花背洼洼红,我的哥哥当了红军……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红军哥哥跟的是刘志丹”[9]138。抗战歌曲还展示了中共模范党员的风采,李勇、崔洛堂、胡顺义、沈进洪等都是光辉的形象。
宣传中共的民主政治,争取民众支持。“三三制”、选举制等方针政策在歌曲中也得到阐释。在《民主选举歌》中,“共产党领导人民把身翻,国家大事人民自己办,政府机关人民自己选,实行民主的三三制,反对一党一派把权专!谁进步谁抗战,谁就能当选!谁落后谁捣乱,谁就被罢免!实行民主大选举,男女公民都有选举权!”[7](P242)在《民主政权歌》中,“我们是坚决执行民主政权的干部,要有政治远见进步的思想;我们的作风团结、坚定、认真、活泼,要做革命的先锋,民主的榜样。”[7](P148)在《选举好人来做官》中,“老百姓一定要把政事管,老百姓有了选举权,我们要选举好人来做官,来替大家把事办。”[7](P115)歌曲指导民众如何建设和巩固组织的政权,鼓动民众踊跃参政。1937—1946年,陕甘宁边区开展了三次全民普选。参选者占选民总数分别达到70%、80%和82.5%。[10]
抗战歌曲宣扬了中共的形象和政策,传播了中共讲民主、反内战的政治主张,扩大了中共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使中共政权获得民众的认同和拥护,进而扎根乡村社会,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与友军、敌伪军相较,中共抗日武装的军事力量处于明显劣势。中共利用抗战歌曲彰显军队的良好风纪,树立军队的权威和形象,从政治上和心理上激活军民的精神潜力,协力军事斗争。
首先,宣传中共军队铁的纪律,深化民众的认同和信任。涣散的军容哪有强大的军力?《军风纪歌》提示将士:“衣服扣子扣整齐,反对不打绑腿歪带帽。”[7](P95)《创造模范铁军》鞭策将士:“铁的纪律,自觉遵守。”[7](P57)《八路好》告诫将士:“不拿老百姓的一针线,损坏了家具还要赔偿。”[4](P3)
其次,展现中共军队的风貌,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八路军军歌》唱道:“一旦强掳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3](P111-113)在《八路军进行曲》中“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3](P114)《新四军军歌》唱道“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3](P120-122)《战!战!战!》唱道“我们昂首入战场”。《游击队歌》刻画出游击健儿顽强机智地与敌周旋,伺机灭敌的英雄形象。《保卫大西南》展现了抗日大军的磅礴气势。杨靖宇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和《四季游击歌》,李兆麟的《露营之歌》和《白山黑水歌》,周保中的《参加抗日联军歌》等歌曲,激励着抗联将士穿越硝烟,一往无前,“推动民族革命和抗日民众的联合”。[11](P344)还有《到敌人后方去》《游击军》《在太行山上》等歌曲,表现了将士们英勇抗战、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
这支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军队是民众心目中亲民爱民的“子弟兵”。《欢送抗日军》表达了军民深长的鱼水情谊。“欢送将士杀敌立功劳,军民要合作,齐来赶强盗。……军队百姓团结的牢又牢,抗日救中国,大家心一条”。[12](P147-148)在《河里鱼儿水来养》中,“河里的鱼儿水来养,老百姓的军队老百姓帮,军民联心打走鬼子保家乡。新四军前线去打仗,老百姓的支援哟在后方,军民联心打走鬼子保家乡。”[13]
再次,褒扬民兵、人民自卫队,动员全民族抗战。毛泽东肯定了“人民自卫军和民兵这样广大的群众武装组织”对壮大抗日武装力量的重要作用。[14](P108)在《自卫队歌》中,“老百姓会打仗,才能保住家乡!”[7](P73)在《民兵战》中,“民兵打起来鬼子心胆寒。别看武器孬,效力可不小,别看是庄稼汉,打仗可有一套”。[7](P75)“埋好地雷,端好枪。你钻地道,我上房。制高点,堵街墙。构成一片火力网,别看我们是庄稼汉,打得鬼子不敢再进我村庄”。[8]这支《地道战歌》是河北正定高平村民兵赫赫战功的生动写照。歌曲既展现民兵的威力,也号召民众参军抗日。中共兵源得到扩充。到抗战胜利时,正规军已经由出师抗日时的4.5万多人发展到130万人,民兵达270万人。[17](P39)
国难当头,在中共倡导下,国共两党从民族大义出发,捐弃前嫌,再度携手,共驱日寇,形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打倒日本”的军歌是团结抗战的号角。被誉为中国抗战第一歌的《救国军歌》宣布“枪口对外,齐步前进!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游击队歌》号召全民族团结共同抗日。“不分穷,不分富,四万万同胞齐武装。不论党,不论派,大家都来抵抗”。[16]《大刀进行曲》歌颂在喜峰口长城战斗中挥舞大刀、搏杀日寇的国民革命军第29军大刀队的英雄气概,鼓舞全国军队的不屈斗志和必胜信念。《公仇》《全国总动员》《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大家一条心》《中国人民大团结》《中韩民族联合起来》《蒙汉青年团结歌》等呼吁全国民众团结抗日,特别拥护蒋委员长领导抗战。《人人都爱他》唱道:“吹起军号打起鼓,蒋委员长调队伍。人强马壮真威风,要打退东洋鬼子兵……抗日的领袖人人都爱他……拿着大刀背着枪,一队一队的上战场,各省军队全出动,要打得强盗回东京……抗日的军队人人都爱他。”
国共第二次合作,国民政府给予中共军队经费2732万元和枪弹、医药、服装和食品等军
资援助。[17](P37)两军在太原会战配合作战,在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军事合作。国军正面战场的浴血奋战,共军敌后战场的有力牵制,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
策反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我们的胜利不但是依靠我军的作战,而且依靠敌军的瓦解。”[1](P379)中共以歌曲为武器同日伪争夺军心,将日本曲调“配上有政治意义的歌词,散发到敌军中去,或在战场上唱给敌军士兵听”[18](P407)。台湾义勇队和少年团利用日语特长从事对敌政治,在将士中教唱日本反战歌曲,号召台籍日兵倒戈,鼓动日籍官兵反法西斯。吟唱《樱花》,勾起日军乡愁,其挂念发酵,无心恋战。动员日兵《回国去吧》,“离开故乡越过了海和山,来到这遥远的陌生异地,星夜寒侵身,忘不了爱妻!……当看到故乡的来雁时,独自地泪如泉涌……把无意的战争停止。”对被包围的日兵,则唱优待俘虏的歌曲。“放下武器,不杀你,我们优待弃枪者,给医治枪伤。”如此策反确似“四面楚歌”。在上下细腰涧战斗中,敌人溃于山间。120师将士在山巅唱响日本歌曲,震撼了日兵。归降日俘忆道:“昨夜听到了歌声,吃了一惊。”[19]
对背叛民族、投靠日帝的汉奸,民众恨之入骨。《打倒汪精卫》等歌曲无情鞭挞汉奸,并“启发其民族意识,提高其对抗战的信心”[20](P323)。《救亡进行曲》唱道“打倒汉奸走狗,枪口朝外响!”《打杀汉奸》[21]中,“大汉奸卖国通敌,小汉奸卖身作狗,中汉奸投降作贼,准汉奸妥协求和”,四个排比句以同一节奏型反复,揭批“出卖民族的国贼”。[22]娄平以《打倒列强》的曲调填词《打倒汉奸》:“打倒汉奸!打倒汉奸!汪精卫!汪精卫!他是头号汉奸!他是头号汉奸!打倒他!打倒他!”
抗战歌曲以软攻势增强了对敌工作的实效,重创了日伪军士气,成功策动了部分日军投降,伪军反正。在全面抗战期间,中共武装共俘日军6213人,日军投降746人;共俘伪军512933人,伪军反正183632人。[23]
国民党右派的封锁和日军“三光政策”给抗日根据地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化解经济困境,中共通过歌曲动员军民生产自救,加紧经济建设,发展农工商业,以补给抗战物资,强壮军民战力。
首先,阐释中共农业政策,以物质利益鼓励农民发展农业和副业。在《王老三减租小唱》中,“王老三,心盘算,盘算着生活有困难,盘算盘算要把租子二五减,二五减,为那般?……减租生产为了抗战,我来把这个租子交,你来把那个租子减。”[7](P167-168)在《真不离》中,“纳粮纳税按着等级,怎么拿呀?按富力,又公平又合理真不离”。[7](P155)歌曲诠释了中共实施减租减息,实行累进税等政策,卸下民众的不合理负担,看得见的实惠刺激了农民的生产干劲。农民把对中共的认同和支持化作对政治事务的关切和参与。以1945年的山东根据地为例,胶东区12个县在查减工作以后改造了2310个村政权。村民踊跃参加了夏季民主选举。[24]
其次,推进大生产运动,激励军民抓紧生产,支援前线。“二月里来好春光,家家户户种田忙!指望着今年的收成好,多捐些谷物充军粮。”[7](P132)《二月里来》这支歌居然被陕北百姓当成当地民歌推荐给了来收集民歌的文艺家,足见其深入人心。组歌《生产四部曲》描绘了军民一心、共渡难关的生产场景,激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大生产成绩斐然,减轻了民众负担。1941年春天,王震率领359旅三年就把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同类歌曲还有《兄妹开荒》《春耕歌》《缴公粮》,以及冼星海的《拓荒歌》《华北农民歌》《我们都是热血的庄稼汉》等。
再次,激励军民振兴工业,支援抗战。在《军工之歌》中,“我们有组织,我们有武装,造炸弹造炮和枪。”[7](P248)在《赵大魁运动大开展》中,“规定只做八点钟,工人们自动要求加工,上工的时间抢着做,一分一秒也不放松……动力停止人来拉,抓紧时间多生产……为了打垮日本鬼,谁不愿多多地贡献力量”。[7](P146)工人冒着空袭坚持生产,支援前线。军队也加入生产行列。1943年冬,新四军在浙江长兴东风岕开办了民生煤矿,生产军工用煤。发展手工业(特别是家庭手工业)也是抗战。《学纺线》、《纺棉花》号召妇女们利用家庭作坊发展纺织业。“为了穿衣衫,为了富边区,为了呀军队个个有衣穿……快快都来学纺线”。[7](P152)在《送棉衣歌》中,“秋风起,秋风凉,民族战士上战场……雁门关外雪万丈!平型关外雪飞扬!我们在后方多做几件棉衣裳……保卫他们夺沈阳,中华民族快解放”[25]。
中共通过抗战歌曲实施经济动员,“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鼓起了民众努力生产劳动、投入经济建设的干劲,为抗战胜利夯实了物质基础。
迷信、不识字和不讲卫生,被毛泽东合称边区“三大害”。中共开展以扫盲教育和政治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教育运动,普及科学文化,破除封建迷信,传播民主进步。抗战歌曲是推进运动的重要手段。
动员民众学习科学文化。《学习歌》激发了民众的求知欲。“学会斗争的艺术,精通四大技术杀仇敌……学会政治的知识,掌握革命理论的武器,提高政治水平……学会阅读和写作,掌握文化知识的武器,提高文化水平。”《夫妻识字》和《上夜校》阐明了不识字的弊端,催促民众为己为国学文化。民众求学热情被点燃。沂蒙根据地“村村办学,户户读书,抗日救国,人人争先”。到1943年莒南县全年满勤上课的妇女识字班520多个,学员超过1.57万,占人口的2/25。[26]《识字班》[27](P488)洋溢着学有所获的成就感:“个人识字个人好,妇女地位提高了。能看书来能看报,还能看个黑白票。”晋察冀边区北岳区八年扫盲约10万人。识字一般150—300字,最多1600字。有的懂简单的珠算、算术,有的能记账、写信、做会议记录,少数优秀者被提拔为脱产干部,或当上教师。[28](P43)
批判农村的封建迷信不讲卫生。《讲卫生》唱道:“卫生要注意,打败鬼子全靠你们的好身体,破除迷信要从今天起。老天爷是瞎扯,菩萨本是一堆泥,聪明人不求神,傻瓜才怕鬼。注意卫生就可以延年益寿,迷信烧香最容易受人欺。”[7](P68)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进步理念逐渐取代了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传统思维。陕甘宁边区定边二区五乡黄儿庄19家中有1l家烧了灶神和财神。[29](P419)民众生病求医不求神。清凉山卫生所到诊患者从1月的72人到3月的366人,猛增了5倍,足见民众相信医药摒弃巫神了。[30](P329)
抗战歌曲助力社会教育运动开民智、化风气。民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不仅认同、接受中共的领导,而且自觉拥护和践行中共政策,掀起了支援抗战的热潮。
社会动员是指政治主体有目的地引导民众积极参与重大社会活动的行为。抗战歌曲的传唱,扩大了在大江南北、两岸三地乃至海外的社会影响力,动员广大民众、同胞侨胞和国际友人支持抗日战争。
中共利用抗战歌曲与动员对象的契合,对工人、农民、青年、妇女和儿童分别进行社会动员,发起民众运动,鼓舞民众参军抗日,支援前线。
工人是抗战的主力。聂耳的《打砖歌》《打桩歌》《码头工人歌》《苦力歌》《大路歌》《开路先锋》,冼星海的《起重匠》《打桩歌》《工人抗敌歌》等作品反映了工人劳动条件恶劣,生活困苦,鼓舞工人捍卫自身权益,投身反日斗争。1938年,开滦五矿罢工,致日军需用煤减少了225万吨。烈山矿工救亡团炸坏了全部矿井。淄博矿工和农民破坏了张店至淄川段12华里路基,使日军35天未能通车。吉林西安(今辽源)煤矿300余工人夺取矿警枪支,集体参加东北抗联。京西房山南窑矿区“黑猛军”拆卸重要装备,支援后方兵工厂。部分成员后来还加入了中共武装。[31]
农民是抗战的中坚。《去当兵》:“叫老乡,快拿起你的枪啊!跑到战场上。”[7](P2)《老百姓总动员》唱道:“东村的李四去驮子弹,张家的老三运军粮,孩子们去放哨,小伙子背上枪,你也忙来我也忙,同心合力打东洋。”[7](P68)部分歌曲还策动亲属支持抗战,“母送儿,妻送郎”上前线。如《丈夫去当兵》唱道:“丈夫去打仗,妻子守家庭。”[32](P54-58)《送儿当兵》唱道:“娘送娘儿去当兵……当兵杀敌保家报娘恩。”[7](P164)农民不仅以努力生产、协同作战支持抗战,以节衣缩食、忍饥挨饿稳固后方,还踊跃参军,补充兵源。
青年学生是抗战的先锋。《毕业歌》、《五月的鲜花》等歌曲激励学子投笔从戎,开赴战场。在《毕业上前线》中,“我们手牵手,去同我们的敌人血战,别了!同学们,我们再见在前线。”[7](P42-44)《再会吧,在前线上》唱道:“民族已到生死关头,抗战已到紧要时侯,怕什么牺牲,怕什么流血,坚决勇敢,把日本强盗野兽都赶出中国的地方!中华民族儿女们,慷慨悲歌上战场,不收复失地誓不还乡,我们先去了,你们快跟上。”《自卫歌》及《学生进行曲》唱道:“紧急关头,再不容我们研究在课堂!……上前线去!大伙儿在一起,誓将我们的敌人赶出中国去!”[7](P46-47)《广西学生军歌》唱道:“我们要和前线将士,全国同胞誓死战胜我们的敌人!”大批知识青年踏着抗战歌声汇入救亡洪流。经八路军驻各地办事处培养和输送投奔延安的知识青年人数:1937年秋开始共3000人;1937年8—10月南京700多人;1938年3—5月,武汉880人,西安2288人;重庆共2000多人。抗日军政大学第二至八期培养知识青年数万人,其中第四、五期学员5562人,18—28岁占85%。[33](P90)
妇女是抗战不可或缺的力量。《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飞花歌》等塑造了中国妇女群像:貌似纤弱却铮铮硬骨、挣扎在铁蹄下的歌女;奔赴前线照料恋人直至其恢复知觉的梅娘;清纯辛劳无助叹息的种花女。妇女要改变命运,唯有支援抗战。《快来参加新四军》唱道:“上趟的姐姐听我言,快来参加妇救会,你有你的发言权。挑秧的哥哥你听清,快来参加新四军,打败和平军。”《战斗妇女歌》唱道:“妇女们,为着自由不怕生死的决斗。”[7](P119)《农村妇女救亡曲》唱道:“家中不少姑和嫂,抗日救国出力量。村中还有女教员……声声要去打东洋。”[34]战争不仅没有让女人走开,反而让女人变得强大。全面抗战期间,琼崖妇女和男兵一道孤岛奋战。全琼牺牲的女烈士1058人。[35]毛泽东同志说:“没有占半数的妇女的觉醒,中国的抗战是不会胜利的。”[36](P44-45)无论参战还是支前,妇女都做出了贡献,印证了这一论断的真理性。
儿童是抗战的鲜活血液。音乐家鼓励儿童争当抗日小英雄。《向前冲》鼓舞儿童“拿起枪杆碰碰碰!开起大炮轰轰轰!快把敌人赶走”。《马儿真正好》表达了“前面强盗开大炮,马儿不怕拼命向前跑,赶到前线杀强盗,杀死强盗民族才能保”的愿望。《只怕不抵抗》中“一手拿小刀枪,冲锋到战场。一刀斩汉奸,一枪打东洋”刻画了儿童天真活泼而又勇敢无畏的形象。抗日童军人小志气高,《谁说我们年纪小》以及脍炙人口的《歌唱二小放牛郎》等,鼓舞儿童为抗战效力。歌曲形式多样,除齐唱曲外,还有对唱曲《勇敢的小娃娃》,游戏曲《马儿真正好》和《铲东铲东铲》,歌舞曲《酸枣刺》,让孩子们在游戏歌舞中感悟抗战思想。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歌声中壮大,“除了甘心媚敌出卖民族的汉奸,已无一不为亲密的战友,无一不为民族的力量”[37]。以冀鲁豫边区为例,滑县黄庄有205户925人,参加社团人口占72.4%。[38](P23)中共把民众组织起来,建立、巩固和扩大根据地,整合了乡村社会,夯实了政权基础。
抗战歌曲鼓舞了同胞侨胞助力抗战。在香港,救亡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虹虹歌咏团是其杰出代表。1938年冬,武汉合唱团的歌声点燃了观众的爱国热情。受其震撼而成立并在中共关怀下成长的虹虹歌咏团1941年3月在孔圣堂首开《黄河大合唱》之声。捐款由朱治平亲自交给宋庆龄主持的“保卫中国同盟”。在澳门,民众成立了四界救灾会、旅澳服务团等爱国社团,筹款支持抗战。大众歌咏团曾在清平戏院演唱《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学校唱《义勇军进行曲》《救亡进行曲》《松花江上》《大刀歌》《大路歌》等歌曲,向学生宣传抗战思想。《九·一八》歌声回荡在半岛上空。在台湾,台日当局强推皇民化运动,恶意割断文化血脉,汉语歌曲全遭禁唱。台胞用客家山歌、闽南歌曲传承中华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约5万多名台胞回到大陆参战。留岛台胞拒绝征兵,甚至暴动,配合大陆抗战,牵制日军。
在东南亚,1938年9月武汉合唱团应南洋华侨筹赈总会聘请在新马各地演唱《八百壮士》《旗正飘飘》《长城谣》《募寒衣》《流亡三部曲》等歌曲,480天内获捐1150万元。[39](P73-74)1939年5月任光将新加坡华侨抗日流动宣传队改建为铜锣合唱团,组织青年到学校、工厂演出,在广播电台录音播唱,在百代唱片公司灌制唱片。“铜锣”后因英殖民者的压制而被解散,直至1941年12月才又重新响起。[40]此间,伴随电影走出国门,插曲也流传开来。《义勇军进行曲》《铁蹄下的歌女》《大路歌》《开路先锋》《毕业歌》《渔光曲》《天涯歌女》《四季歌》《夜半歌声》《热血》《黄河之恋》等传遍了东南亚。
同胞侨胞中的爱国情感在歌声召唤下强力迸发。他们在政治上宣传抗日声援祖国;在经济上捐资输财、回国投资,助战救国;组织爱国青年回乡参军,为抗日武装补充兵员;抵制日货,打击日本经济,削弱敌寇力量,为抗战胜利贡献力量。
抗战歌声飞越千山万水,传遍世界各地,向世人昭示了中国抗战的正义精神。这种精神是“照耀全球,闪烁不灭,最惊人的火星”[41](P227-228),鼓舞热爱和平的国际力量战胜邪恶。
1937年底,世界反法西斯阵线42国代表在巴黎集会。任光指挥华侨在会上高唱《大刀进行曲》、《牺牲到最后关头》等歌曲,引发各国代表的共鸣。“中国的现代歌声蕴藏着中国的无限希望,也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必胜信心”。[42]1939年,英文五线谱版的《中国抗战歌曲集》(CHINA’S PATRIOTSSING)(均附钢琴伴奏谱)诞生了。《义勇军进行曲》《救国军歌》《牺牲已到最后关头》《长城谣》《大刀进行曲》《中华民族不会亡》《游击队歌》《抗敌歌》等12首歌曲的译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擂响了战鼓。[43]美国保罗·罗伯森在1941年发行唱片专辑《起来!新中国歌曲》,用中英文演唱《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与《美丽的美利坚》、《马赛曲》等被美国定为同盟国胜利日的音乐节目。
国际友人伸出援手助力中国抗战。美英等国的援华组织从世界各地汇来物资和捐款。各国民众与中国军民携手作战。中美空军齐心协力,团结抗战。《中国空军歌》赞颂了空军大无畏的国际主义精神。“中华健儿美勇将,志凌霄汉、精诚团结永坚强!”[44]台湾义勇队获得在中国参战的朝鲜义勇队每月500元的资助。[45]国际社会资援中国武装,为远东抗战告捷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抗战歌曲再现了历史记忆,强化了民族信仰,高扬了文化自信。昨天,抗战歌曲是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团结御侮的喧天鼙鼓,促成抗战胜利,正义战胜邪恶。今天,抗战歌曲仍精神焕发,激励着华夏儿女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畏险阻,走向复兴。
[注释]
①据王树人和孟红等的考证,《东方红》曲调源于晋西北民歌《芝麻油》(又名《谁都不要卖良心》),1938年安波等填上新词成为抗日民歌《骑白马·挎洋枪》。而歌词源于陕北葭县(1964年改为佳县语文教师李锦旗1943年上半年创作的歌颂毛泽东和共产党的歌词。共四段。县委宣传部删去一段。李锦旗套上《骑白马·挎洋枪》的曲调教会学生演唱)。后歌词历经改编。李增正改编为《毛主席领导穷人翻身》,李有源和李增正叔侄再改编成九段歌词的《移民歌》,抗战后又经公木等人数次改编。“集体的智慧”成就了这支辉煌颂歌。1945年11月初东北文艺工作团的祝捷大会演出中首称《东方红》。1951年世界青年联欢节前夕,作曲家李焕之再次改编了曲调,歌曲自此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