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卢紫晔
药物组成:熟地黄60克,生地黄60克,人参60克,枸杞子60克,山药60克,五味子60克,天冬60克,麦冬60克。
服用方法:将上述药物放入坛内,加水15千克,用竹叶封住坛口,放在锅内水煮(水不没过坛口)。熬好将坛凉置去火毒。每日早、晚各饮少量,分20天服。
适应证:五脏虚损,症见劳疾、虚弱、须发早白等。
方剂出自《寿世保元》。方中人参甘、温,大补元气,补脾益肺。《本经》称,人参“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枸杞子、熟地黄、生地黄、天冬、麦冬则滋阴益肾。山药甘、平,功能益气养阴,补脾肺肾,辅助上药益气滋阴。五味子酸温,敛肺滋肾,涩精固阴。《本草备要》载,五味子“性温,五味俱备,酸咸为多,故专收敛肺气而滋肾水,益气生津,补虚明目,强阴涩精,退热敛汗,宁嗽定喘,除烦渴”。以上诸药,对人体精、气、神、液均具补益之功,长期服用可收益寿之功。研究证明,人参有全面强壮作用;地黄有强心,利尿,升压,降低血糖的作用;天冬、麦冬、地黄、枸杞子均有促进抗体形成,增强免疫的功用。
注意:高血压者不益服用人参,可用黄芪160克代替人参。
药物组成:何首乌300克,白茯苓150克,怀牛膝150克,当归150克,枸杞子150克,菟丝子150克,补骨脂120克。
服用方法:上药碾细,炼蜜丸,每丸重10克,早、晚各1丸,淡盐汤送服。
适应证:肝肾不足,症见须发早白、牙齿动摇、梦遗滑精、腰膝酸软等。
方剂出自《医方集解》。中医认为,发为肝血所主,若肝血亏虚,则须发早白脱落。齿为骨之余,若肾虚则牙齿动摇。腰膝酸软无力也是肝肾亏虚之象。防治脱发、白发与腰腿无力,首先需要补肝肾抗衰老。方中何首乌用量较大,《本草纲目》载,何首乌“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为滋补良药,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上”。方中用为抗衰老主药。枸杞子、菟丝子均入肝肾,何首乌与枸杞子、菟丝子相配,有填精补肾、固精止遗之功。怀牛膝有补肝肾、坚筋骨、强腰膝之效。当归补血养肝,与何首乌、枸杞子、菟丝子并进,则可补肝肾,益精血。加补骨脂温补肾阳,可使阴阳平衡。
药物组成:菟丝子(酒炒,捣烂成饼,焙干)、肉苁蓉各120克;天冬(去心)、麦冬(去心)、生地黄(酒洗)、熟地黄(酒洗)、山药、牛膝(酒洗)、杜仲(去皮,姜酒炒)、巴戟天(酒浸去心)、枸杞子、山茱萸(酒蒸)、白茯苓、人参、五味子、木香、柏子仁各60克;覆盆子、车前子、地骨皮各45克;石菖蒲、川椒、远志(甘草水泡,去心)、泽泻各30克。
服用方法:上药捣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80丸,空腹温酒送服。
适应证:五劳七伤,诸虚百损,形体赢瘦,下元虚冷,男子阳痿,妇人不孕,左瘫右痪,步履艰难,眩晕目糊,健忘失眠,腰酸腿软。
方剂出自《增补万病回春》。本方由多种中医抗衰老方组合而成,包含了三才丸、生脉散、人参固本丸、定志丸、还少丹等。功能补肝肾,养心肺,益气阴。《东医宝鉴》谓本方“治诸虚百损,中年阳事不举,未至五十须发先白。久服神气不衰,身体轻健”。在动物实验中,补肾阳药物可补“阳虚”。肉桂、肉苁蓉等助阳药能够改善细胞的能量代谢。
药物组成:苍术500克(米泔水浸3天,去黑皮、切片、晒干、炒黄),茯苓250克。
服用方法:上药捣末,炼蜜为丸,空腹或临睡时温水送下15丸(6~9克)。
适应证:脾胃寒湿、不能食,症见脾胃虚冷,口中多涎,不欲饮食,未老先衰,耳目不聪等。
方剂出自《朱氏集验方》。本方药专治老年人脾胃寒湿,口中多涎,不欲饮食;并有乌髭发、驻颜色、壮筋骨、明耳目、除风气、润肌肤,久服令人轻健。现代研究证明,苍术有降低血糖及调节心律的作用。
注意:阴虚血燥、有咯血及鼻出血者、便秘者不宜服用。
药物组成:嫩桑叶600克,黑芝麻100克,白蜜600毫升。
服用方法:将芝麻研碎,熬浓汁,和蜜炼成膏,拌桑叶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早晨用淡盐汤,晚上用酒送服,每次6~9克。
适应证:肝肾不足,症见体力赢弱,久咳眼花,肌肤甲错,风湿麻痹,须发早白等。
方剂出自《医方集解》。本方重用黑芝麻补益精血。《神农本草经》载,黑芝麻“主伤中虚赢,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脑髓”。《本草纲目》载,桑叶“治劳热咳嗽,明目长发”。《寿世保元》载:“嫩桑之叶,性平和,久服不已,自济上寿”。研究证明,芝麻含不饱和脂肪酸可达55%,具有延缓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并富含维生素E,有抗衰老作用。桑叶含腺嘌呤、胆碱、挥发油等,有抗氧化、抗衰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