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辨中日“忠义”文化
——以《赵氏孤儿》与《四十七浪人》为例

2018-01-27 11:44:35冷若冰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100024
大众文艺 2018年2期
关键词:浪人武士道程婴

冷若冰(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100024)

一、《赵氏孤儿》中的“忠义”

(一)故事的内容与流传

春秋时期,晋国权臣赵氏一族被屠岸贾陷害,被满门抄斩,只有赵朔的妻子得以幸免,而她已身怀六甲。门客程婴与公孙杵臼设计保全赵氏孤儿,上演了若干“忠义”之事。首先是赵庄姬自缢以断程婴顾虑,既有夫妻之忠,也有母子之义。其次,公孙杵臼与好友程婴生死相约,舍身赴死,忠于主公,信于挚友。再次,程婴,忍辱负重完成使命,最终自杀,对主人成了忠,对朋友行了义。最后,韩厥眼见赵氏一族被灭,正义感驱使他加入到了保护赵氏孤儿的行列中,行了狭义,成了大义。

(二)虚构的故事

赵氏孤儿的故事是虚构的,这已经被经史学家验证。赵氏孤儿在《左传》中语焉不详,内容与流传广泛的故事大相径庭。赵庄姬,在书中与小叔子赵婴齐私通,赵婴齐被流放齐国,赵庄姬诬告赵氏叔伯造反,然后晋君将赵婴齐的两个哥哥抄家,而赵庄姬与赵盾成了赵氏的合法继承者。《左传》里的记述没有“忠义”,而是阴谋的集合。

“赵庄姬通奸叔伯,挟嫌诬告,赵氏家族内部喋血纷争,毕竟都是大辱门风的事情。为尊者讳,自成为赵氏后人的任务。所以即使以上的推测成立,我们读到的《赵世家》也仍是另一幅笔墨。一段历史需要福尔摩斯式的演绎,到头来却是欧·亨利式的结果,以至寻常的命题也成了伪命题,这正是赵氏孤儿故事特有的景观。”学者史良昭的这段话精当的道出了赵氏孤儿故事的真相。

(三)儒家忠义的完美样本

后世流传的赵氏孤儿故事,将中国人所崇尚的忠义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一忠义是有演进的,在《史记》的记述中并没有明确的价值导向,程婴和公孙杵臼只为报答主公的恩情。这个时期的故事还未明确仁义、忠奸这样的价值判断,与儒家的忠义相比,程婴和公孙杵臼更多的是信义。春秋时期,望族收养门客死士的情况非常的普遍,门客中鸡鸣狗盗,朝秦暮楚非常普遍,根本谈不上忠义。司马迁笔下的忠义,还未到“忠君报国”的境界。

到了元代,赵氏孤儿有了新的忠义尺度。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增加了价值观判断,他增加了故事内容,比如程婴用自己的孩子换得全城婴儿免受屠岸贾杀戮,让程婴体现了儒家思想中“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理想;同时,赵武被屠岸贾收养,养育之恩与灭门之仇有了新的冲突,年幼的赵氏孤儿也要在家族大义和养父恩情间有取舍。元杂剧的改编,使故事有了明确的儒家忠义观念。

(四)儒家的“忠”之上是“仁”

赵氏孤儿故事中的忠义,到了元代已经上升为一种仁义。忠于国君,更重要的是忠于“仁义”。儒家思想影响了宋代后忠义故事的方向,不光是赵氏孤儿,《杨家将》、《岳家将》、《三国》、《水浒》无一不是。程婴与公孙杵臼与赵氏,实为主仆,程婴等忠于自己的主公,更要忠于自己的国君,而国君之上还有更高的追求,那就是仁义,是“为天下万民”之仁义,这样的道德高度才是儒家思想所崇尚的。

二、《四十七浪人》中的忠义

(一)历史真实与流传

四十七浪人的故事发生在1701年,地方领主浅野由于没有贿赂另一个领主吉良,而在幕府将军的仪式上出了丑,浅野为了自己的荣誉砍伤了吉良,按照规则在将军府拔刀视为不忠,浅野只能切腹以示忠心。浅野切腹死后,他的家臣大石认为自己即使自裁也无法报答浅野大人的恩情,所以必须为他报仇,他集结了浅野的旧臣一共四十七人,在收集好情报之后,击毙了仇人吉良,他们的行为受到了日本社会的肯定,但是又冒犯了国法,最终幕府下令让这四十七人切腹自尽,用这种日本武士的荣誉结束他们的生命。

四十七武士堪称日本武士道的典型代表,在日本被奉为民族史诗,四十七浪人也受到市井平民的尊敬,1748年故事首先被改编成了木偶剧,又改编成歌舞伎,名为《假名手本忠臣藏》,被称为日本歌舞伎的代表。至今,《忠臣藏》已经被多次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在日本放映,2013年这个故事交由美国环球电影公司重新改编,由基努·里维斯和真田广之等联袂出演,将日本的复仇故事送上了国际影坛。

从故事内容上看,四十七武士的故事内容和历史记录的内容相差不大,只是在歌舞伎的改编中,将浅野和吉良的矛盾从政治贿赂变成了吉良调戏浅野的妻子,这让故事更具备了市井话题意义。

(二)武士道的忠义

四十七浪人的身份是武士,武士阶级在日本封建时代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武士阶级以刀剑武功作为自己的本职,同时在文化上将佛教和儒家思想进行了融合,形成了日本独特的武士道精神,这种武士道成为日本民族的一个符号。而忠义在武士道信条中占据着非常显眼的位置。

日本政治家新渡户稻造在《武士道》中将忠诚称作武士的永恒光辉:“武士教育就是用自己的生命侍奉主人,而追求的则是武士阶级的光荣名誉,这就是武士道形成的基础。”武士道被日本奉为珍宝,而武士的忠并不同于中国价值观上的忠于“仁义”的观念,在武士的德行上,忠于自己的主君才是忠的价值,在此之上其实并没有其他的干扰因素,只需要履行自己的责任就能够实现忠义,而在忠义与其他价值观冲突时,那就是像英雄一样切腹自裁,这在日本人看来是一种勇敢而且光荣的事情。

三、一样的复仇,不一样的忠义

(一)共同的复仇

中国的道家思想家老子主张以德报怨,但儒家思想并不完全认同老子的这一思想,《论语》讲“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民间有“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说法。儒家思想同样对日本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中日的复仇故事都可以看作是儒家“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明确代表,报的是主公的德,报的是仇人的怨。赵氏孤儿的故事与四十七浪人有着相同的故事目标,那就是为自己的主公复仇,虽然中国的赵氏孤儿在故事的情节上更加曲折动人,牵扯了两代人,母子,君臣,父子,朋友等各种伦理关系,但相对于简单的四十七浪人,故事其实都是只有一个内核——复仇。

(二)壮士为谁而死

赵氏孤儿中程婴与公孙杵臼,在《史记》中是忠于自己的主公。但是到了元代,“为社稷,保忠良”这样的儒家仁义价值观为故事占领了更高的道德制高点,那么壮士的死也就上升为儒家思想的践行者——伟大的儒家仁义斗士,为天下兴亡不惜性命。

反观日本的四十七浪人,在日本意外的文化环境中,故事在道德层面其实乏善可陈。同样的,在推崇孔孟思想的《武士道》作者新渡户稻造看来,为了自己的一点委屈就拔刀相向并不是一个优秀武士所应该做的,因此故事的开端:浅野刀伤吉良,其实并不被武士道精神认同,但是之后他的四十七个家臣,却弘扬了武士道精神,因为“如果有人伤害了自己而去进行复仇,那就不被人认可了,此种情况只有忍受和宽恕,不过,武士道同样认为,只有为长辈和主君复仇才是正当的。”

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赵氏孤儿的壮士为仁义而死,而四十七浪人是为自己的主君而死。

(三)忠义境界不同,难觅民主平等

大一统的中国,忠义之上是“天下为民”的仁义;而日本的武士道与日本的分封制的封建社会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无论日本还是中国,在这样的复仇故事中很难寻觅到现代西方平等思想的影子。程婴和公孙杵臼,以及四十七浪人,在身份上与他们的主公有着根本的不同,这是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在这样的等级制度下,壮士的财产,甚至生命都是归于主公的。

西方在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之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财产自由不可侵犯”,这样的民主平等思想驱动着社会变革,但对于东方而言,虽然在技术上,中日两国都在大力推行西方的各种新发现,新科学,但是在文化传统上,封建时代的“忠义”仍然被看作是两个东方国家的历史血脉,不由得任何斩断。在对待传统文化这一问题的看法上,中日的文化学者和领导人的看法是几乎一致的。我们并没有全盘西化,而是“西为东用”。两个文化传统从未被打断的东方国家,在“忠义”的弘扬上似乎没有异议,只是两国的“忠义”有不同的解读而已。

四、结论

赵氏孤儿和四十七浪人的故事,是中日两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今天仍然被艺术工作者孜孜不倦的改编为各种文学形式,活跃在书籍、电影、电视剧,甚至是网络游戏当中,为本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带来文化享受。但由于文化环境的不同,这两个故事却体现着中日两个国家对“忠义”文化的不同理解——中国讲仁义、日本重忠诚。

[1]本尼迪克特(美)著,菊与刀[M].北塔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2]张兵娟,从忠义、仁义到正义——论电视剧《赵氏孤儿案》对传统人文精神的传承[J].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2):181-184.

猜你喜欢
浪人武士道程婴
恢弘震撼的北昆《赵氏孤儿》
旅游(2021年5期)2021-07-21 10:52:26
浪人与天使
文苑(2020年11期)2020-11-19 11:45:11
清平乐·祈愿
“武士道转型”诠释的新体系
——读张崑将《电光影里斩春风——武士道分流与渗透的新诠释》
论日本战国时期武士道精神的内涵及影响
日本动漫文化中的传统元素探究
不同程婴的不同主题——由程婴看豫剧《程婴救孤》,以及话剧、电影《赵氏孤儿》的主题
道德的力量
安徽文学(2013年7期)2013-04-29 07:42:28
井上哲次郎武士道论考
人物的特性与特征
——观《程婴救孤》有感
剧影月报(2010年4期)2010-11-16 03: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