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慕课”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

2018-01-27 11:44胡春艳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474000
大众文艺 2018年2期
关键词:慕课思政知识点

胡春艳(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474000 )

“慕课”起源于美国,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通过简短的视频和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课程,提供给任何可注册的学员进行学习,是一种以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基础的全新教学模式。“慕课”提倡学员自主学习,以“学”为本,与我国高等教育中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形成强烈反差。正如有学者所言:“这场在美国发起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其运作模式已在根本上开始触动传统高等教育的根基。”可见,“慕课”正在引发一场新的教学革命,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巨大冲击。

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内容过于理论化、抽象化。而在网络化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过于“说教”的思政课有一种排斥心理,拒绝认同甚至偏离正确轨道。“慕课”的应用将使高校思政课摆脱“枯燥乏味”,颠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政课课堂教学模式,为思政课教学注入新元素。

一、积极探索基于慕课平台的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新模式

高校思政课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在信息快速传播的互联网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必须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时刻关注互联网上传播的一些思想动向。冷战虽然终结,但西方对我国的文化渗透和侵蚀并未停止。有学者就提出:“微博等互联网平台的出现,为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和交锋提供了新的媒介和技术条件。无须谈虎色变,但必须注意把握社会思潮交锋在我国的特殊内涵和意义。”“慕课”的发展必然会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冲击,打造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平台尤为关键。

河南理工大学作为以理工科为主的高等院校,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结构较为薄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知半解,人文精神较为缺乏,对思政课的积极性不高。因而,在进行“慕课”平台建设中,在内容整合设置、微视频制作等方面充分考虑理工科学生的学习特性、知识储备等方面的特点,力争内容在紧扣教材的同时又不拘泥于教材,做好知识点的紧密扣合与衔接,积极探索“慕课”网络课堂与思政课的有机契合。我们进行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慕课”网络平台建设。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对其进行有效整合,打乱了原来的章节安排,改成模块式专题教学。《纲要》主要讲述了近代中国人民如何做出“三个选择”,即如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教学团队根据这一历史发展主线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近代中国的沉沦、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中国共产党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诞生以及社会主义的建立与初步探索六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分为若干问题。各个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衔接,有助于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课堂内容,有效地增强课程学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该课程的慕课平台自2014年建立以来,逐步完善,并在全校部分学生中使用,反映良好。

总之,“慕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与交流平台,除了提供微课程之外,还有大量的文档资料、视频资料,作为学生扩充知识之用。而且还设置有作业、考试以及讨论区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中增加知识,开拓思维。这种学习模式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思维方式。

二、探索基于专题微课堂教学模式的思政课教学新范式

“慕课”除了拥有一套包括讲解、讨论互动、作业、考核与证书发放完整的教学模式外,以问题为导向设计的“微课程”更是其强大优势。与传统的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大段视频相比,“慕课”通过碎片化的知识呈现方式,以8-10分钟短小的视频为主,并且每小段视频都是一个单独知识点的体现,但同时又能为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做好铺垫。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点实际掌握的情况,自由控制视频。与此同时,通常还会在微课程视频中加入一些小测验,只有答对过关才能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这种“通关”设计一方面可以保持甚至延长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保证了学生知识的连续性,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巩固。

“慕课”平台的建设需要“微课堂”的有机配合,需要大量制作精美、短小精悍、生动活波的小视频。这就要求教师在熟悉、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能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有效整合,建立起彼此之间的逻辑关联,创作出“微课程”教学单元,进而把教材的逻辑体系转化为“微课程”教学的问题逻辑体系。在划分问题板块的同时,针对每一个板块都精心设计问题,拍摄“微课程”。微视频的制作要以问题为导向,目标明确,主题突出,节奏恰到好处。每段微视频只聚焦一个知识点,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同时又能点拨难点。为了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可以在视频中穿插文字、动画、图片等形象化符号来展示教学内容。

总之,在专题微课堂教学模式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但是课堂上的主体,还是专题微课堂建设的主体,而且教师团队的建设更加重要。每个教师团队由3-4名教师组成,既有优秀的主讲教师、精通制作技术的教师,还有提供服务的助理教师。在视频制作中,要以问题为导向,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以“微课程”为基本教学单元,针对具体问题,有深度、有思考地层层剖析,不断解决课堂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

三、探索基于教师与学生双主体下的思政课教学过程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授课的对象。“慕课”在线课程模式就是要突破单向灌输的教学惯性,由传统的“教—学—考”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流程,转变为“学—教—行”,即先由学生自主学习,然后由教师理论讲授,最后再由学生实践学习的过程。在这个教学模式转变过程中,不但教与学的主体发生较大改变,而且重构了教与学的环节,创新了教学秩序。

在“慕课”在线课堂模式下,老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而且学生会逐渐取代教师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教师成为辅助角色。学生利用网络终端,与教师形成线上线下互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前,教师根据课堂进展的内容,先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在“慕课”平台上观看“微视频”完成线上听课。看完微视频后,对相关问题已有初步了解,把疑问直接带进课堂,通过与老师的直接互动得到解决。

这种方式实现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性。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不再仅仅是传统教学中内容的教授者、呈现者,而是教学内容的引导者。由于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微视频”对基本知识点已有学习和把握,这就使得教师在课堂中教授知识点的时间减少,而师生互动交流的时间增加。在课堂交流中,教师要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对课前预习的内容进行回顾,对微视频中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理,建立微课程单元间的有效联系,并对学生在线上线下所提问题进行深入回答。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也由“专一”的听课者转变为课堂上的积极参与者。可以把自己在观看微视频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向教师提出,与教师展开对话。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深入探讨,在互动中解疑释惑,甚至擦出思想的火花。这种先学后教的教育方式是对高校思政课传统教学模式的重大改变,真正做到了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这也符合90后学生追求个性化的特点。同时,促使学生充分利用“慕课”网络教学平台和丰富的教学资源,积极主动地学习,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慕课”的兴起与发展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这也必将促使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的改进与创新。在“慕课”兴起背景下探讨高校思政治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深远的研究意义和时代意义。这有利于促使教师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与此同时,通过加强对高校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实现三个转换,即实现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角色的转变;实现学生从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变;实现课堂教学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最终提高学生对思政类课程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接受思政课,对他们形成正确的引导。

[1]曹继军,颜维琦.《“慕课”来了,中国大学怎么办?》[N],光明日报,2013-07-16.

[2]霍文琦.《140字:不可忽视的虚拟世界》[EB/OL],http://www.csstoday.net/Item/80229.aspx.

猜你喜欢
慕课思政知识点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