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斓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610064)
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根本任务是教汉语,目的在于让学习者掌握汉语这一交际工具;其次,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这就与母语教学即语文教学不完全相同;最后,它是针对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汉语是其主要教学内容,同时教学中又必须对教学对象的文化背景因素加以考虑重视。本文主要是指在海外针对汉语初级水平学习者的汉语教学。
从事海外初级汉语教学的教师,很多还是新手教师,科学规范自己的课堂语言对他们来讲是一门必修课。但部分教师们,尤其是新手教师们,在刚从事教学的前期,具有对外汉语新手教师语言的代表性特点,同时其课堂语言往往存在一些纰漏。那么,根据笔者的亲身实践与观察,总结了在海外教授初级汉语教学的新手教师课堂语言的主要特点。
汉语教学中,课堂语言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内容。尤其是对非目的语环境的学习者而言,直接接触到的最多的目的语来源便是教师的课堂语言。但实际上,从事海外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是新手志愿者教师,他们有着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的教学经验。在进行教学时,尤其在教学的前期,这部分教师还处于不断调整教学实践的状态,其课堂语言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没有完整地形成一整套固定简单的课堂指令,还会不自觉地加入超纲词、口头禅、网络用语等语言成分。随着教学的逐步深入,经验的逐步积累,在教学的中后期,教师才能形成科学规范的课堂指令,并学会对自己的不规范的语言成分进行管控,但这个时候,离教师任期结束也不远了。往往学生的学习在习惯了教师课堂语言,正渐入佳境的阶段时,却随着教师的换任而又停滞或者后退。
这一特性是对外汉语课堂语言多少都会有的。在教学对象是初级阶段时尤为明显。初级阶段的学习者,由于掌握的目的语知识较少,零散未成系统,表达与理解的能力不高。教师课堂语言也会相应受到许多限制,整个课堂只能使用简单的汉语词汇、单句等,甚至有时还需要借助学习者的母语来进行教学。部分海外教师受制于此,为了方便表达,简化课前准备,就大量地使用语法翻译法,过度依赖于学习者母语来做讲解。这一阶段的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求也比较高,教师既要保持一定量的有效的语言输入,又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对输入的课堂语言进行管控。
海外教师教学初级汉语时,大部分的学习者是未成年人。海外教师,尤其是新手志愿者教师,在针对未成年人教学时,由于经验和能力的欠缺,有时会出现语言不得体的表现,不符合汉语教师的身份,严重的还引起师生之间的矛盾等。比如,在学生犯错时,教师直接说出了“真是的!”这类的词语,比如,在学生调皮捣乱秩序的时候,教师生气之下,口不择言地说出诸如“老师不喜欢你了”这种句子。一些简单的词句,学生完全会听懂,如果学生水平差,他听不懂词句,但从教师的表情等都可以看出教师表达的意思,这会深深打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甚至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汉语产生抵触情绪。
在海外进行初级汉语的教学时,教学对象大多是未成年人。这一类的教学对象,受教育的方式是丰富多样、灵活有趣的。教师们为了适应海外学生的特点,通常在课堂上会使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还会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与活动方式。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达到跨文化交际目的,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的课堂语言呈现出了鲜明的丰富多样性。除了汉语和学习者的母语以外,还有着各种夸张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身体姿态等体态语,以及其他教学手段作辅助。
结合课堂语言的特点,为了使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更好地进行,教师应当注意使用采取一些有效的语言策略。
汉语初级阶段的学习者,掌握的目的语知识有限,并不具备辨别出其对错的水平和能力,对教师的课堂语言通常会来者不拒,一一接受。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不管是课堂指令,教学内容,还是教师每一句的讲解语言,教师都应当在课前精心准备,有所规划,符合汉语初级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和理解能力,而不是毫无准备地临时发挥。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积累,临时发挥的结果往往是不能很好地让学习者实现学习目标。另外,教师可以在正式教学之前,就制定好清晰简明地课堂指令,在每一节课堂都使用,这让学生很快就能接受和理解教师的课堂指令与程序。
教师的课堂语言具有示范作用,尤其是海外汉语教师的课堂语言,是学习者最主要的目的语输入来源,更应当是规范准确的。首先,教师应使用标准普通话,语音语调应标准无误,以减少学生学习效仿中的错误与偏误。其次,无论是板书,还是教学道具如卡片等,上面的字形字体都应当工整清晰,方便学习者的认读与模仿。最后,教师的知识体系,必须掌握得准确透彻。无论是词语、句型句法,还是语法、语用,都应符合汉语初级学习阶段的接受程度。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有时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可以灵活地将知识点与当下的课堂相联系。比如,在教学形容词时,除了使用多媒体、单词卡,还可以与教室里的实物、学生、教师的实时情况联系起来,举出各种例子,这对促进学生理解与接受,活跃课堂气氛等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之前,教师做好了一系列的教学准备与活动安排,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突发状况。此时,教师应当能即时做出应对,语言方面也应及时做出调整,能随机应变。比如,课堂上出现学生忘记旧知识点的情况,阻碍了教师原本的教学计划,那么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同义替换,行为表演,或是打趣等幽默性等方式提醒,避免出现气氛变僵硬的状况。
教学中,考虑到学习者的进步,教师的语言也应当适应学习者不断提高的水平而变,在符合学生水平与“i+1”原则的同时,教师的课堂语言也要不断加以调整,增加词汇与句子的长度与难度,增加语法语用的深度,不要一味只求简单方便而停留在最初的语言输入的结构和难度上。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应做到言之有度。教师进行教学时,有时为了表达方便,会使用学习者的母语辅助教学。但过度依赖于学习者的母语,这不利于学生的目的语学习,不能建立起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教师应当尽量地多使用汉语。
同时,教师还应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学生难免会犯错误,如果犯错误的原因很简单,比如,口误,或者语音读错等,教师是可以进行语言师范与纠正的。如果原因涉及到复杂的语法语用问题,是不好解释的,此时,教师就应当采取巧妙回避的方法,暂时先不说错误的原因,直接纠正出错误之处,一方面给学生自主思考空间;一方面避免出现越解释越复杂的局面,阻碍正常教学。当然,教师还可以使用其他多样的方法来解决,比如直接用同义的词汇替代,直接用卡片提示,行为表演提示等方式。
当课堂上出现学生之间的冲突,师生之间的矛盾情况时,教师应当管控好自己的语言和情绪,采取正确恰当的语言和管理方式,不能出现明显偏袒性的言语行为,或者口不择言地说出一些不得体的表达。在课堂上,在各种状况下,什么时候该说,说什么,怎么说,教师都应心中有数,言之有度。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语言,是不同于日常所用语言的教师专有的教学语言。对外汉语的课堂语言更是具有其独特之处。研究其主要特点,并采用有效的语言策略,来组织编排课堂语言,对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有着积极作用。对外汉语的教师,也应不断培养与提高课堂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能力,提升语言素养,拓宽其他方面的能力以辅助课堂教学,帮助课堂教学取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