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林筱
(浙江诸暨市文化艺术中心,浙江 诸暨 311800)
越剧,兴起于清末年代的浙江嵊县,其在诞生之初并没有锣、鼓等伴奏,只有发出的“的笃”声,被称为“的笃戏”。后来伴随着“的笃班”进入县、上海市以及省,它不断的借鉴绍剧、昆曲、京剧,吸收地方曲艺、民间小曲,并不断的改革创新,使越剧成为了在传统戏曲音乐基础上集中外艺术精华于一身的大剧种,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喜爱。而琵琶作为一种弹拨乐器,在经历了早期的四相十三品,白麻丝线制作、音质晦涩后,如今已经成为了六相二十五品,尼龙钢丝缠弦,使得琵琶具备了音域宽广,音色柔美的特征,加上六十多种指法使得琵琶的表现力强,其中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一句“大珠小珠落玉盘”则生动形象的体现了琵琶的鲜明音质。琵琶这一乐器能够在表情达意的同时与越剧表演在整体上实现一致,在音质上达到更加和谐优美、更具表现力的效果,从而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越剧音乐中一种不可或缺的伴奏乐器。
随着戏曲音乐的发展,琵琶的艺术空间得到了拓展,加上琵琶自身独特的点状颗粒感与唱腔的线状线条相互衬托的特色使得琵琶能够在越剧表演中发挥烘托舞台气氛、展开剧情、托腔以及独奏的作用。第一,琵琶演奏者通过运用各种技能以及和声效果就可以达到烘托舞台气氛、展开剧情的效果;如在《飞花点翠》中通过琵琶就可以营造出清高纯洁的意境。第二,在越剧中,琵琶的清板托腔意义重大,琵琶具备的“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明亮音色与越剧演员的唱腔旋律相贴近,所以在弹与唱同步进行时以及琵琶在两句唱词间起到的“垫”的作用能够对越剧演员演唱的音准起到“托”的作用。第三,琵琶演奏共有六十多种指法,表现力极强,能够担当得起在越剧表演中独奏的大任。
首先在越剧中的琵琶演奏,琵琶主要应用于唱腔以及清板的伴奏、前奏以及幕间的独奏。所以在越剧中,琵琶常用指法包括左手的推、拉、吟、揉、滑、绞弦等以及右手的弹挑、双弹、双挑、琶音、滚、扫拂、三指半轮、四指半轮、长轮以及组合指法。这些指法都要求琵琶演奏者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能够在越剧音乐响起时知道音乐的旋律,理解越剧所要表达的感情,然后结合剧情与音乐进行演奏。
越剧音乐的特征是细腻委婉,琵琶因为柔和纤细的音色当之无愧的成为了越剧伴奏的首选乐器。越剧中的琵琶演奏虽在技巧上没有独奏丰富,但因为不同的音色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所以在越剧中琵琶演奏的音色也要追求完美。具体技巧如下:琵琶的吟、揉音色是琵琶中左手的润色性技术,琵琶左手演奏技巧能更直接的诠释越剧内容,所以要根据唱腔的情绪变化合理使用吟与揉,然后达到越剧中慢板所需的似怨似恨的效果;而右手利用不同的弹弦点以及过弦的角度、力度以及工具不同产生不同的音色。一般弹弦点在离复手6到8公分处,然后根据越剧中唱腔的需要,运用指甲的正、中、下峰触弦深浅,弹跳指法中过弦的角度、力度以及速度达到效果,从而准确体现越剧音乐特征。
越剧中琵琶演奏的音量控制也是极其重要的。越剧音乐包括唱腔以及伴奏,伴奏一方面属于唱腔旋律结构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烘托氛围;琵琶作为越剧音乐中唱腔伴奏的主要乐器,要为唱腔服务。如琵琶在大齐奏式的传统伴奏中,演奏唱腔和对白音乐时要相对弱一些,然后在序曲、幕间音乐时则要加强琵琶的音量,从而形成伴奏上的强弱鲜明对比。而且在进行琵琶伴奏时要严格遵守乐谱标注的强弱记号,既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跟随鼓师的节奏,使琵琶达到理想的音量,展现出琵琶清脆、明亮的特征。
越剧音乐在发展中形成了不同腔系、流派的唱腔,也具备了自己常用的音区。如徐玉兰创立徐派,唱腔高亢激昂、热情奔放、刚柔并济,音域宽广;尹桂芳创立的尹派,唱腔委婉缠绵、清新舒展,音域比较窄。琵琶具备的特征是音域宽广,可以发挥各个音区的作用。具体到越剧中,越剧唱腔的核心段落清板旋律一般处于中低音区,琵琶在这一音区可以进行润音,其中吟、揉效果较好,具体到演奏时,需要琵琶演奏者根据音区选择不同的指法。而在遇到长的音乐句时,则要结合琵琶自身的特征选择长轮技术在中音区进行演奏,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琵琶的不够流畅这一缺点,实现琵琶与越剧的相互统一。
在越剧表演中,其成功与否与音乐伴奏的关系很大,而琵琶在越剧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所以琵琶演奏者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心理素质,了解各个越剧流派的特征,从而使越剧得到更好的表达,在琵琶这一绿叶的衬托下将越剧这一红花变得更加完美。■
[1]袁群.琵琶在戏曲伴奏中的和谐意识[J].青年文学家,2013,07.
[2]李燕子.琵琶在越剧音乐中的功能与地位[J].戏文,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