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东阳市特殊教育学校 王荣仁
受生理、心理条件的制约,聋生在感觉、知觉、表象、注意、概念、思维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缺陷,这对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体现在数学上,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不高,理解题意困难,计算能力偏弱,学习进程缓慢,遗忘速度较快。而特殊教育的核心是“生活化”,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聋生对来自生活中的知识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得多。事实证明,只有“引生活之源”,将数学与它息息相关的现实生活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使聋生获得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才能将所学知识加以应用,才能达到“解数学之惑”的目的。
数学当中有许许多多抽象的概念、法则、定理和公式,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涉及,如:“平均”“平面”“面积”“体积”“周长”“轴对称”以及“大于”“小于”“增加”“相遇”等等。教师在教学时,可紧密联系聋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生活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用具体、生动、形象、直观的教例解释数学问题,让聋生看得见、摸得着。
比如,“克”与“千克”是两个非常重要的重量单位,使用频率很高,但对聋生来说却是两个非常抽象深奥的概念。光靠教师的一张嘴和一双手,根本就没法向他们解释清楚。这时候,教师就需要从聋生的生活实际入手。现实社会中重量接近于1克或1千克的实物举不胜举,为了让他们记住这两个概念表示的重量到底是多少,教师可组织聋生反复掂量重1克或1千克的实物,发动他们从身边寻找与其重量相同或相近的实物。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设法让他们记住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实物,把重量单位与具体事物相挂钩,把抽象的单位具体化。如一分硬币代表1克,四盒粉笔代表1千克等等,让聋生一看到“克”字,脑子里立刻就会显现出一分硬币的形象,从而记住“克”这个较小的重量单位。至于哪些物体用“克”作单位,哪些物体用“千克”作单位,则需要教师搜集一定数量的物体让聋生比较,通过观察、思考,让他们明白:药片、黄金等细小的物品往往用“克”作单位;而体重、水果、肉菜等则常用“千克”作单位。由于这些数据源于聋生的生活实际,他们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相反,如果教师只知道做一些抽象的描述和说明,纵然打再多的手语,也是徒劳的。聋生学得稀里糊涂,就算当初勉勉强强记住了,也会立马忘得一干二净。
数学在大多数聋生的眼里是神秘的、不可接近的。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聋生的日常生活,根据数学中蕴含的知识,创设具体的聋生感兴趣的情景,向他们提供丰富的数学背景,让他们在具体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就能引导他们通过联想、类比,从具体的感性实践走到抽象概括的道路上来,从而弄清较难理解的内容。
如:教学一个数减一个接近整百、整千数的简便计算时,聋生容易混淆“多减要加,少减再减”的运算规律。为此,教师可设计以下生活情景,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给某生两张2元钱的纸币,叫他到教师这里来购买一件价值为1.9元钱的小商品,学生取出其中的一张两元钱纸币。教师问:用两元钱购买1.9元钱的商品,钱是多给了,还是少给了?学生回答后,教师可继续发问:多给了应该怎么办?让学生根据自己以前的购物经验,计算出教师应找回学生0.1元。接下来,教师拿出一个一毛钱的硬币,找给那位学生,再让全班同学观察,这时,那位学生手上剩下的钱包括一张两元的纸币和一个一毛的硬币。然后,教师举着那枚硬币向学生说明:钱多付时要找回来,算数多减时,也要把多减的部分加回去。最后,把元化成分,根据演示全过程,列出以下算式:400-190=400-200+10=200+10=210。
这样一来,计算过程就迎刃而解了,从而顺利地得出了“多减要加”的规律。如果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题目,学生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找钱”的情景。
再如,在教学“正负数的认识”时,如果引用教材中“海平面”的传统事例进行教学,学生就很难理解,为此,可拿一根温度计,把它放入冰箱后再拿出,让学生观察温度慢慢从“零下”升到“零上”的过程,这样既能掌握“正负数”的概念,还能了解温度的相关常识,达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解决日常生活和科学生产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师应引导聋生从生活中查找数学的素材,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聋生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也有利于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帮助聋生理解,更有利于培养聋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在数学课堂中开展生活实践,聋生普遍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良好。
如在教学“平均数”的时候,可让他们计算一下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平均年龄有多大,也可以算一算某次测验或考试的平均成绩是几分等等。在教学“面积”的时候,可让他们亲自动手量一量并算一算教室、黑板、课桌、学校操场的面积。在教学长度单位的时候,可让他们测量一下课桌、教室的长度和宽度。在教学利息时,可以让学生凑1000元,带领他们去附近的银行学习填写存款单并存款,等六个月后再带领他们去银行取款,让他们真正了解“本金”“利息”“整存整取”“定期”等相关概念,同时还能学会存钱的方法。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用途,感悟数学学习的乐趣,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聋校数学课的教材是1995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至今尚没有新的版本问世。它是在参考普通中小学数学课本的基础上制定的,从教学内容上看,跟当时的普通中小学并无多大区别,只是在教学进度上有所放缓。20多年过去了,教材中“珠算乘法”等内容早已不合时宜,有些数据早已不符实际。
对聋生来说,有些数学知识学习难度极大,同时又无多少实用价值,如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一次方程组的运用、增值税的逆运算等,教师可适当降低学习要求,甚至直接取消相关内容的教学,免得在“无用功”上花费太多不必要的精力。
而有些知识的使用价值很大,跟聋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口算、电子计算器的使用、存取款的方法、年月日的认识、元角分的认识、购物的计算方法、简单的统计等等,对于这些知识点,教师应不厌其烦地向聋生讲清讲明,尽力达到让他们真正掌握的程度。
也有一些知识已逐渐被现在先进的计算工具所替代,如珠算、三位数以上的乘除法运算等,教师也可适当缩小学习时间。
还有一些说法跟现今的普通学校教材相矛盾或不一致:如我们说“最小的自然数是1”,而普通学校却说“最小的自然数是0”;我们教材中出现的“公约数”,在普通学校教材却成了“公因数”;普通学校非常重视的估算,我们却一点也没有涉及。这些内容都需要根据普通学校的改变而改变,教师不能在特教的一亩三分地里做井底之蛙,毕竟,我们的学生毕业之后还是要融入主流社会的。
此外,像手机流量费计算方法、商店优惠券的使用、峰谷电表电价计算方法、网购车票机票、微信支付等在现实生活中离不开,而教材中却没有的知识,教师也应该把它们加进教学内容之中。毕竟聋生在校的学习时间极为有限,很少有人去读大专院校,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和教学大纲,应该实实在在地为学生着想,尽量让他们多掌握一些能学会又有用的知识。
总之,只有将数学教学与聋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使数学在较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应用功能,帮助聋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1]王效贤,王明泽主编.聋校教育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2]柳敬拓,张晓峰,吴志樵主编.数学教学的趣味现象设计[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