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语言艺术

2018-01-26 17:41安丰田
中小学校长 2018年1期
关键词:师生情感语言

◎ 安丰田

课堂教学手段主要包括物质化和非物质化方面。物质化的教学手段是指利用传统和现代教学媒体开展课堂教学。传统教学媒体包括粉笔、教科书、教具、学具等;现代教学媒体包括声、光、电、多媒体课件等。非物质化的教学手段是指教师自身的肢体语言、眼神的运用,以及教师自身特有的教学方法,体现出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综合素质。语言是教学劳动的特殊工具,教学工作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实现。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表达的方式与质量,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成效。因此,教师要苦练语言基本功,讲究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依据教学文本,在平等与互动的对话中达成意义理解的共同体,由此师生才有可能沉浸在对话场域,相互呼应、激发灵感,迈向更高层次的交流,产生精神愉悦,进而在生成性理解中,实现精神生长和生命意义的建构。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存在如下方面的要求:

课堂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理论、传授知识,必须精确表达内涵;课堂教学语言的规范,是指教师课堂讲授的语言,必须语法正确、用语规范、合乎逻辑、发音标准、避免语病。

课堂教学语言要朴素简练。课堂教学语言的朴素,是指教师课堂教学要以老老实实的态度、普普通通的语言,明白通畅地表达讲授的思想内容。课堂教学语言的简练,是指课堂教学语言要“少而精”,能以较少语言表达出丰富内容;讲课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

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课堂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是指课堂教学语言要栩栩如生,教师要善于用语言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深奥的道理形象化、让枯燥的知识趣味化,由此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课堂教学语言要节奏鲜明。课堂教学语言的节奏,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语言的速度、声调必须处理得当。语速过快,学生的思绪跟不上,不仅会造成知识“夹生”,而且由于学生的精神过于紧张,反而导致疲劳,进而产生消极情绪,由此影响学习效果;语速过慢,催人入睡,讲授的知识跟不上学生的需求,学生的精力处于闲置状态,思维活动同样不能展开,这样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势必会影响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

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还应优化教学语言,以导入语、提问语、评价语、过渡语、结束语等方面为切入口,进行精心设计。

导语闪亮。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巧妙的导入起到统领全课的作用。有的人把导语设计艺术形容为开山的第一炮、打鼓的第一槌。优秀、精彩的导语往往像磁石,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住;像重锤敲打在学生的心上,像钥匙悄悄开启学生的心扉。导语得法,就能起到敲山震虎、顺风拉帆的作用。引人入胜、巧妙精当的导语能为一堂课的成功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精设巧问。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技巧,更是一种语言艺术,且是教学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难用精、用巧的语言艺术。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因此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自然而然地会成为提高课堂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从实际出发,依据教学的知识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促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窍”。课堂上掌握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素质与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障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为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诚意评价。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一种真诚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价,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这也是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堂上真诚的评价语言会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思考、讨论、学习,把课堂气氛推向更新的高潮,具有良好的激励与导向作用。所以,要注意每一句评价性语言的恰当表述,使它既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取心,又能正确指出学生的错误。情真意切的评价语,能让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春雨。只有真情才能换取真情,只有真爱才能换取真爱。教师的评价语应发自内心深处,真诚而亲切、自然流露,就像温柔春风抚摸孩子,就像点点春雨滋润孩子。这样,才能博得学生信任,才能赢得学生的心。

精妙过渡。俗话说:过河要搭桥,爬高要登梯。这“桥”和“梯”就是从此岸到彼岸、从低处到高处的过渡工具。其实对老师来说,每上一节课,犹如写一篇文章,又仿佛是演一出戏,何尝不需要“过渡”?大凡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几乎每一节都如行云流水、天衣无缝,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有高超的“架桥搭梯”艺术,即善于精心设计和运用课堂过渡语。

深度结语。课堂教学中好的、有深度的结束语,能为一个片段、一堂课的教学画上圆满的句号,并能给学生带来某些启迪,或留下无尽的回味,且具有拓展、延伸的教育功能。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流方式。通过语言,人们可以了解对方的心意和喜怒哀乐。但无声肢体语言的运用,往往也能达到异曲同工之妙,甚至出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成效。

对话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主要表现方式。人与人的交往是对话性的,人存在的世界就是一个对话的世界。对话意味着各种彼此观点之间的充分碰撞与交流,在此过程中双方抛弃原先的僵硬对立,走向某种综合,消除话语霸权,并消融权威。

知识对话。知识对话是对话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对话教学不能演变成教师的“独白”、“自说自答”,更不能变成“话语霸权”。对话是生成性、创造性的,而非孤立、静止的。对话作为认知方式,不是复述、灌输,而是创生的过程,注重的不是知识的掌握,而是知识的生成,人类优秀文化是以“文本”为载体的,文本需经过解读、创生,才能为我们传承与发扬。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是师生对话的重要功能。知识对话是形成技能、培育情感、态度养成、个性发展的基础,实际上它们之间互相交织、互相影响。知识不是死板的空洞符号,而是具有丰富意义的精神载体。教师必须运用丰富的教学智慧,在师生对话中将知识由“死”变“活”,变知识传授为知识创生。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就是以原先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接纳新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网络,主动生成新意义的过程。教师就是师生对话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

情感对话。师生间的知识对话是最基本的对话方式,但师生的情感对话更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也是师生知识对话的有力保障。情感对话贯穿师生对话的始终,师生对话有赖于情感对话的持续发展。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对话是有效课堂教学的载体,师生交流中双方的情感投入与课堂教学效果存在极大的相关度。单向、浅表的师生对话不会促使学生思维实现质的飞跃,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无法完成学生的精神提升与人格完善。追其原因,对话中情感淡漠是师生对话受阻的主要根源。师生情感的交流不仅关系到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且在学生情感发展方面尤为重要。没有情感投入的师生对话,只是枯燥、沉闷、缺少生命活力的传递通道,而不是师生间生命相遇的平台。它只是单调的知识碰撞,但却缺少丰富的体验交融,无法迸发智慧火花。师生对话中的情感体验极易产生移情体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效缩短师生心理距离,真正使课堂成为“共享”的课堂。

审美对话。和谐的师生对话是生命的律动,其间充盈生命间的对话、体验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无疑就是最美的教学画景。正是每个人的不同意义视界,才赋予师生对话的丰富性和开放性,而不是划一、枯燥、压抑的生命体验,师生共同在课堂教学对话中创造着美、欣赏着美。在审美对话中,学生不断提高审美能力,而教师可以在这种美的体验中,汲取审美的精华,借以丰富教学智慧,由此形成良性的循环,由教学智慧推动对话的深入。在师生交流中,不同的主体以其不同的生命体验,在交流中共聚、相遇、融会,追求并享受着美。此种美感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愿学”、“会学”转化为“爱学”、“乐学”,由此充分体现出课堂教学对话的创生性。

品性对话。品性的对话是师生对话最高追求。通过师生间的品性对话,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感受品性的熏陶与感化。这就对教师的自身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的自身素养不断提高,才能更好地拓展自身教学对话空间,从而在师生讲演、共享的时空中,向学生诠释真、善、美的内涵。胡塞尔认为,科学世界不过是生活世界的理性沉淀与抽象概括。在当下的师生对话中,我们过多地关注科学世界,而忽视学生的生活世界,造成师生情感对话的缺失与心理世界的荒芜,直接导致品行教化缺少坚实根基。师生对话需要师生的互动交往,而不是单一灌输的知识对话。由于脱离个人自主的德行追求和背离了生活,生活实践失去对美德追求的内在动力,道德教育和德行品质的自我教化是不可能的,道德原则的教与学仅仅成了虚饰。教师要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主动接受品性的教化。教师要善于设置教学情境,力求在课堂对话中展现生活内容,做到教学与生活的统一、教学与育人的统一,引导学生向往美德,追求品性。

师生的对话实质上就是师生交往,在交往中实现意义的建构、情感的培育、态度的养成、人格的塑造。没有充分、有效的对话,就很难真正实现上述目标。师生间的对话是师生生命交流的重要历程,知识、思维、技能、情感、态度、品德等都在对话中得到实现,师生在共享的空间中交汇、融合,师生在这样的共历中相互影响、共同成长,由此促进师生间的智慧交流,进而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审美能力、培育丰富情感,最终引导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猜你喜欢
师生情感语言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语言是刀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麻辣师生
我有我语言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