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发扬
教师发展是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一位优秀的教师,其成长必定经历三个阶段,一是适应基本阶段,二是走向成熟阶段,二是追求卓越阶段。适应阶段,是新教师刚走上讲台应具备的最基础的教育基本技能。走向成熟,是每位教师都要完成的职业上升过程。而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会遭遇发展瓶颈,这将成为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顽石。究竟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实业家李嘉诚说过的一句话给我们以启示:“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教师发展也是如此,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只有积极地寻求自我突破,才能破茧成蝶,获得新生。
《礼记·中庸》写道:“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教师的问学精神来自于对专业理论的广泛阅读。“根深才能叶茂”,“水厚方能负大舟”。广泛的涉猎,深入地研读,融会地吸收,就能够从各种知识体系中进行对比和联系,发现规律和方法;就能从实践回归理论,再从理论走向实践,发掘教育的本质;就能从普通的现象看出惊奇,复杂的事件中抽离出内核,错综的问题中探寻出答案,从而形成自己更全面、更宏大的教育教学观。
一个主体若没有客体的对比对照将完全不能认识和确定自我。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自他人的支持、信赖、赏识和帮助。教师在论坛、沙龙及教研活动中与他人对话,向他人讲述自己的观点,表达思想,与他人一起审视自我,聆听他人的见解和解释,汲取他人的实践经验和丰富思考,促使自我直面内心深处的各种问题,从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行为和实践中看到优势、发现不足、总结问题、思考方向、找到路径,从而达到内心的平和和对自我新的认识。
教师的知识领域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上行的空间,决定了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二十倍,以便能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出最重要的来讲。”这样方能在课堂上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游刃有余。因此,优秀的教师应该不断审视旧我,并为自己设定这样的目标:读书的领域宽、积累丰厚、有较扎实的文化功底;对中外教育理论,特别是对现代外国教育理论有研究;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具备信息整合和处理的能力;写作能力强,能够利用各种渠道发表独到见解。即使教学工作繁忙,仍能以极大的精力关注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始终保持对教育的新鲜感,持冷静的目光质疑和批判,反对墨守成规,追求精益求精,在不断否定自我中重识自我,追寻教育的意义,提升教育的境界。
“术”指教师的专业技艺。教师发展,是伴随专业技艺的磨砺,历经若干阶段,不断修正旧有观念,冲破旧我阻碍与干扰,超越经验,由量变到质变的螺旋上升过程。
一位优秀的教师往往能把“反思”作为自己发展的源泉,靠“反思”来激发自己永恒进取,去点燃探索的火把。教师进行“反思”,就是把“反思”当成一种自觉行为,养成一种习惯。“反思”就是对人、对己、对今天、对昨天的大胆怀疑。否定过去,否定自我,跳出自我,就能向更高处迈进。每当发现自己的缺点,告别旧我,常思常新时,教师的教育生命就像东方升起的太阳,会显得无比的鲜亮。“反思”又是教师个性化的标识。常常问问自己:“究竟学什么”是内容反思;“我是怎么做的”,即过程反思;“我为什么这样做”,即前提反思;“还可以怎么做会更好”,即跟进反思。把作为教者的“我”与作为学生的“他们”融合成“我们”,一次次超越既有的经验。教师对自己教学工作的反思,还应当广泛吸收前人和世人的优点,超越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必然会形成富有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优秀的教师具有持续的研究意识和捕捉问题的敏锐直觉。美国学者梅兹罗提出转化学习理论,他认为:只有经历“关键事件—质疑假设—重新整合”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后,转化学习才会发生。这也为我们做研究提供了思路,一是抓住关键事件作为研究的方向,把关键事件转化为关键能力;二是以关键事件的展开为研究专题,开辟自己的研究领域。即不只限于满足于小课题研究,而是能把问题、课题进行分析,从宏观上去整体联系,或是从微观上去纵深挖掘,找出关联和区别。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审视教育教学过程,发现一个问题、思考一系列问题,形成解决一个专题的策略,建立起某个领域的系统化认识和科学化思想,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使其得到验证与完善,从而使教育教学工作逐步向最优化方向发展,自身的素质水平得到巨大的提升与飞跃。专题化研究,能为教师开拓出更广阔的专业成长空间,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而自身专业特长和教育教学风格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显现出来。
“课程”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作为动词理解,是在跑道上奔跑。这就要求教师能关注学生奔跑的每一步,让学生在跑道上起飞;这就呼唤教师理解学生的需求,站在课程的高度去创造更为系统和丰厚的学科内容。研究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以课程改革课堂,以课程指导实践,打破单元框架和课内外时空界限,突破学科边界,运用整合、联结和拓展的思路,创造自己的教学模式,切实把握教学本真意蕴,形成自己的学生观与教育观,在专业上不断突破自我。
教师发展理论的早期研究者美国学者费朗斯·傅乐(Fuller,1969)认为,教师在发展成长过程中是依据一定的次序更迭的。他主张教师的发展主要是由外在力量,包括环境与他人、学校教育与训练等起作用的,这种教育理论被称为“外铄论”。让优秀的教师承担起培养青年教师的任务,发挥自己的所学、所思、所研、所得,有的放矢地去影响和引领青年教师,如组织上课磨课、展开教学研讨、交流学术思想、开设专题讲座、进行成果展示等,为青年教师教学把脉诊断,提出建设性意见,满足青年教师个性化需求,成为发展共同体。在指导青年教师的过程中,优秀的教师以自身的道德素养去影响青年教师的道德素养,以自身的文化积淀去熏陶青年教师的文化积淀,以自身的教科研行为去引领青年教师的教科研行为,以自身的不断成长去带动青年教师的成长,“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优秀教师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成就自己走向更加卓越。
有学者认为:“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爱,有爱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快乐。”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常怀一颗赤子之心,支撑自己不断发现自我、审视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自我,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教师的专业生命就会焕发出别样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