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初级中学 陈小华
初中数学教师应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问题导学法是指教师提出相应的教学问题,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使其自主尝试解决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对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改变教师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需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教学情境,保证教学问题符合实际,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其中,积极思考。
问题的设计是问题导学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使教学问题符合现实生活,同时应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学习能力来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需有针对性,应围绕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只有设计出高效的教学问题,才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例如:笔者在讲正数与负数的概念时,运用了问题导学法。笔者并没有直接给出正数和负数的定义,而是通过提问具体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发现正数和负数的不同。
师:+5、-3、+8、0、-8,同学们,通过小学学习的知识和课前的预习,同学们可以判断一下哪个数是正数,哪个数是负数吗?
生:+5,+8是正数。
生:-3,-8是负数。
师:同学们回答得对,哪位同学可以概括一下正数和负数的定义呢?
生: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小于0的数。
师:老师补充一下,数字前有“+”的为正数,数字前有“-”的为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师:老师这有一道习题:这个月小红的成绩上升了10分,萍萍的成绩降低了10分。同学们可以回答他们的成绩增长值吗?
生:小红成绩增长值是“+10”,但是萍萍成绩减少了,怎么写增长值呢?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今天我们学习的正负数,再想想看,成绩的增长值可不可以用负数表示呢?
生:萍萍的增长值是“-10”。
通过教学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学生对正负数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不再是简单背诵数学概念,而是从数的本质去思考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这便于学生在遇到相关的现实问题时,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解答。问题导学法帮助学生明白了正数和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量。笔者对学生提问的方式使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问题导学的重点在于引导,教师不仅要设置高效的问题,还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问题导学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其中,对问题的分析和引导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如果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解决并提出了新的问题,这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个知识点。通过问题导学法的运用,教师可将学生的兴趣点和问题巧妙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笔者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时,运用了问题导学法。以下是笔者的讲授过程。
师:同学们,大家观察一下下面几个式子,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3+X=5;3x=5+2x;X+Y=10;X2+6=10;X+Y+Z=12。
生:3+X=5;3x=5+2x是一元一次方程。
师:同学们非常聪明,那大家可以总结一下什么样的式子是一元一次方程吗?
生:有一个未知数。
师:为什么X2+6=10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呢?
生:未知数的系数必须是1。
师:解一元一次方程X-8=4。如果老师这样解这个方程:X-8+8=4,X=4。老师这样解对吗?如果不对,为什么不对?
生:这样做不对。
生: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两边应该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等式才会成立。X-8+8=4等式的左边加上了8,右边应该同时加上8。x的正确结果是12。
师:这位同学的解答非常好。
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特征,并且更好地掌握了等式的基本性质。学生们在笔者的启发下,积极动脑筋思考这些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学生们对问题进行思考后,得出了数学的基本思想,为了回答好教师的各种问题,学生在课前也会主动预习这节数学课。因此,问题导学法也达到了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综上所述,问题导学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境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问题导入法的应用和研究,提出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相当的问题,并设置相关的问题情境,以此来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分析问题时,教师需引导学生进行与问题答案相关的思考,紧紧围绕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相关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自主地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也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过程。总之,问题教学法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应注重问题导学法在课堂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张世梅.“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7(07):64.
[2]张春全.浅析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7(36):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