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 王 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和数学价值观,特别要了解数学的文化价值。
渗透数学文化的主阵地是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品味数学,这就要求教师从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从具体的数学概念、数学方法、数学思想中揭示数学的文化底蕴,挖掘数学的内在美,将数学文化渗透到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本文结合学习体会和教学实际浅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一些体会。
华应龙老师执教《圆的认识》一课,当学生经过操作、追问等活动理解了“圆为什么是圆”后,引出《墨经》中的“圆,一中同长也”,让学生感悟到古人很聪明,那么早就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体验中国语言文字是高度凝练的,进而体验民族自豪感。
当学生体会利用“对比”的研究方法,分析正多边形与圆的联系与区别,并利用课件真正“看到”正N边形(当N越来越大时)就是“圆”时,教师出示老子的“大方无隅”,让学生初步感悟到“量变产生质变”的哲学思想,体验到“无限”世界的神奇和美妙。
数学课堂应该是数学文化流淌的地方,是学生不断用心去触摸数学本质,感受数学内在文化的自由天空。课堂上,我们给学生展示数字、符号、公式、规则、程序的同时,还应精心选择紧扣教材的数学趣闻、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数学思想、数学观念等,让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也领略到数学发展进程中的五彩斑斓,分享到数学前行足迹中的创造、超越及其折射出的人类智慧和人性光芒。
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可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进行,也可以在教学前介绍,当然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进行。时机的准确把握非常重要,恰如其分地渗透,不仅能满足学习的意犹未尽,更能激发学生有效的数学思维。例如笔者在教学《倍数和因数》的复习课时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师:对于因数有很多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出现了许多有趣的数。如6,它的因数有1、2、3、6(板书),除本身外,其他的因数加起来等于多少?
生:还等于6。
师:除本身外,其他所有因数加起来的和还等于它本身,像这样的数,我们就称为完美数。(出示概念)
师:古希腊人非常重视完美数,毕达哥拉斯发现它之后,人们就开始了对完美数的研究。6是第1个完美数,后面一个完美数在20~30之间,(出示)究竟是哪一个呢?
生:24。
师:24是不是完美数,怎么判断?
生:把24的因数写出来,再把除本身外的因数加起来,看等不等于24。(师给予表扬)
在黑板上写出因数,验证24不是完美数。
师:瞎猜不行,下面我们4人一组合作来个比赛,看哪组先找到?你有什么好办法?
小组讨论怎样分工才能很快找到,小组进行比赛找完美数,找出28:1、2、4、7、14、28。
出示:也许完美数太少了,一直到现在,数学家才发现了37个完美数。前五个完美数分别是:6、28、496、8128、33550336。
作为一节复习课,教师在前面的教学中对倍数和因数的相关练习、巩固已经非常到位,这时教学“完美数”就让这节课锦上添花了。在找完美数的过程中,学生既巩固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也在此过程中学会验证、学会合作,更从中体会到了数学本身有趣、完美。
在平时的课堂中,合适而巧妙地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渗入实际数学教学,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重视数学文化的渗透并不是每节课、每一天都要进行,更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恰当掌握渗透的“度”。过多的数学文化不仅会冲淡教学内容,从而影响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也会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让数学文化成为“鸡肋”。
有位老师在教学《圆的周长》时,从“周三径一”谈起,介绍祖冲之的故事、π的趣谈、现代人对π的研究以及如何记忆π的歌诀等。在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述中,时间不知不觉地流淌,对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何计算圆的周长”教师只能一带而过,一节课下来,学生的确对π有了较多了解,但作业中的错误不得不让老师花费更多力气利用其他时间来弥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精心选择、准确把握、恰当适度地渗透数学文化,让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融入教学,这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数学教学也就变得生气勃勃、光彩照人。
【参考文献】
[1]刘永先.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2]唐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听评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3]熊妍茜.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D].西南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