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有“味” 方知进退

2018-01-26 15:38■高
初中生世界 2018年12期
关键词:观点语文课堂师生

■高 敏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转变,但只要班级授课制存在,立足课堂,让课堂精彩纷呈仍是硬道理。笔者认为,语文课堂犹如烹饪,蒸、煮、烘、烤、焖、炒,每种菜肴可以有不同的烹饪方式,呈现出花样的菜式,秀色可餐,美味可享,语文课堂要有形,更要有“味”,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不同的体验,或是妙趣横生,或是情感熏陶,抑或是思辨培养……灵动而又开放,让师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愿教乐学。结合教学案例,与同仁共同讨论,怎样的课堂才是有“味”的语文课堂?身为教师如何在这样的课堂中知进退?

一、课堂有“趣”,师生共品

苏教版七年级有一篇古文《黔之驴》,是一篇经典文章。一般教师教古文是先带学生读通全文,然后字字解释,接着串讲全文意思,最后阐发寓意,这样的流程呆板,流于形式,学生课上走心的很少,能快速记忆的就少之又少。很多知识点要么教师灌输,要么翻翻教辅资料即可,学生学了一篇就失去了学习更多篇的兴趣。特级教师黄厚江从此文的文体开始说起,从寓言的主角开始谈起,谈谈文中的“驴”,学生立马来了兴趣,答案在文中随处可见,而教师正希望学生可以通过一次次读文本,来建立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当学生兴致盎然地讨论,教师适时提醒,学生找到文本中其实交代了驴的来历“好事者船载以入”,还交代了驴的下场,被“断其喉,尽其肉”。同样的方法大家又掀起一波热潮讨论“老虎”的形象。看似不急不缓地跟学生聊着,其实学生对文本的熟悉度已经不断加深了,重要的字词解释不用强化也已掌握了。黄老师之后让学生以驴或虎的口吻来讲故事,必须不脱离文本,当学生一开口“我是一头驴”或“我是一头老虎”时,全班笑声一片,复述故事的同时其实就完成了全文翻译,不需要死记硬背,已经完成了平时教学中枯燥乏味的一个教学环节。

有了趣味,学生就觉得精彩好玩,讲讲故事,交流自己的看法,还有谁会开小差。

二、课堂有“疑”,师生皆探

钱理群教授说过:“语文课我总带着一种进入精神圣地探险的期待。”教无定法,尤其在语文课上,不同文体有不同的教法。拿欧·亨利《二十年后》为例,小说之所以引人入胜,很重要的原因是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故事讲述了一对朋友二十年前约定,二十年后相见。教小说怎么出彩?教者从欧·亨利式结尾受到了启发,在给学生文本解读的时候,删掉了原文结尾处三段文字,截到“‘可还是可以把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答道。”学生在没有读过这篇小说的情况下,时间有限,尚未能细细咀嚼时,对吉米和鲍勃的身份有了争议,绝大部分人没看出吉米和鲍勃的身份,甚至还编出了恐怖悬疑版小说。在大家争执不下时,正确答案是什么?大家就有了疑问,有了好奇,需要教师来释疑,“是否感觉这个故事没有完全结束?想知道原版结局是什么吗?”这样一来,把删掉的段落还原,学生对自己之前的想法和看法有了新的建构,重新建构的过程同时连带思考了其他问题:朋友间的约定,二十年的期限,到底谁是坏人,谁是好人?是什么让曾经的好友变成了敌对关系?学生自觉地会去探讨人性,善中有恶的因子蠢蠢欲动,恶中有善的本源在哪里,从一对朋友思考了一个社会,从一个社会了解了一个时代。小说真切曲折地反映出人性的复杂层面,并将这复杂人性的成因与背景自然形象地揭示出来,使学生能在“社会与人”的范畴内思考出更丰富的内涵。

课堂有了疑问,往往会激发人的好奇心,峰回路转、曲径探幽,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会因自己猜中而得意,会因好奇而情不自禁与同学、与老师探讨。学生很愿意时不时品味这种苦而不涩,食后回甘之感。

三、课堂有“理”,师生齐争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的确,语文的课堂学习常常要沉下心来,但如果是课堂上能独立思考,并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而且这样的学生一个接一个,一波接一波,这样的热闹还是很出彩的。《社戏》一文的课堂上,教师的一个问题:“结尾说‘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从‘实在’‘再没有’‘不再’,可见‘我’评价挺高,‘我’的感受与你们的感受相同吗?为什么呢?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看似一个小小问题,但一石掀起千层浪,学生发现这个问题自己有发言权,于是产生了几种观点:A豆不好吃,戏不好看;B豆好吃,戏好看;C豆好吃,戏看似不好,实则很好;D豆不好吃,戏还挺好看的。其实不论学生持什么观点,总在这四种预设之内,并且总是需要一遍遍读文本去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字词句作为论据。在课堂上,为了证明“豆好吃”,持同一观点的学生纷纷举出论据:饿的时候吃什么都香;豆好吃,是大家分工合作,一起偷来吃的,还是偷自家的豆,豆好吃里因为含有孩子的野趣;豆好吃,还因为孩子天真地以为大人们不知,把“我”当贵客,“我”乐在其中,而这种“乐”只有在平桥村才享受到。为了证明“戏不好看”,学生也不甘示弱出证据: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想看“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等。

一个问题,引发了学生各抒己见的热情,有意识为找寻答案针对性地解读文本,学生的阅读力、理解力、概括力、表述力等都在提升。为了一个“理”,倘若学生们能“吵起来”,内行的老师们都知道这其实是一件好事,看似硝烟弥漫,甚至如食辣物面红耳赤,但个中滋味酣畅淋漓。

有“味”的语文课堂令人回味无穷,必定是精彩的,常常会让人惊叹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思维。教师把精心的备课、充分的预设融化在课堂中,似调味料无形,却又把食材烹饪为美食。语文课堂上,师生合力,一同烹饪语文课堂美食,好玩又好吃,何乐而不为?

猜你喜欢
观点语文课堂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谈
观点
跳出高年级语文课堂“死寂”的怪圈
麻辣师生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