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市新康实验小学 姚 岚
教育学家赫尔巴德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素质能力的培养,道德教育是主宰。倘若缺失了德行的生长,那么人生命其他部分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俗话说:“成人比成功重要,求真比求知重要”。教育中学生品德修养的主导性决定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既然新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开展德育呢?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例子:盐对每个人都很重要,那么给每人发20克盐,请大家直接吃,相信每人都不愿这样吃,如果把这些盐放进各种汤里,盐溶化了,汤也变美味了。人人都愿意喝。我们不应该认为:盐是重要的,那就先单独吃盐,再让学生喝淡而无味的汤。结果学生既不愿吃盐也不愿喝汤。道德教育就类似于以上例子中的盐,重要却不能单独展开,而是需要借助各种渗透方式结合学科教育来进行的。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如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不仅能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更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德育教学使得学生数学素养和品德修养获得双丰收呢?
“道德是金子,但当金子变成标本,就不再是道德”。去除明显的道德说教,才能成就“盐在汤中”的课堂。对于小学生而言,说服教育不容易被接受,品德教育只能结合知识传授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改变学生以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德育教育,淡化他们“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使学生在充分的自主意识的支配下,自觉或自愿接受德育的教育,实现德育的终极目的。在苏教版的教材中设计的一些情境,如通过认数介绍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通过圆周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认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数学文化;从认识时间中学会珍惜时间和有规律地制定每天的生活作息等。这些教学情境启示我们教学中有很多的素材可以利用,在看似抽象的数学教学活动中,经过教师的巧妙设计,不但向学生传授了知识,还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教学《折线统计图》时,教师设计了与学生一起合作来调查班里学生连续几年来的视力情况,然后让学生根据得到的数据完成折线统计图,并提问:“根据折线统计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样的建议?”有学生回答:“同学们的视力在逐年下降,而且降得非常快。”另外一个学生还根据折线的走势做出了预测:“如果不采取措施,同学们的视力还会继续下降。”教师再问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该采取些什么措施呢?”“要认真做眼保健操,要注意读书写字的姿势,尽量少看电脑、少看电视。”学生都是聪明的,只要教师循循善诱,他们就会进一步去思考。试问:这样的教学设计是不是比我们天天强调一定要做眼保健操,注意写字姿势收效要大,学生更乐于接受呢?
又如,在进行《认识百分数》教学时,有一道题是这样的:我国的第一大岛台湾岛面积约35760平方公里,第二大岛海南岛面积约32200平方公里。海南岛的面积是台湾岛面积的百分之几?在解题前,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了台湾岛的相关图片并向学生们介绍宝岛台湾相关资料。告诉学生,台湾是祖国的神圣领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再如,在教学乘法计算时,教师让学生计算,假如每人每餐浪费一粒米,我国十三亿人一顿就浪费十三亿粒米,够215人吃一个月,那么,十三亿人一天浪费的粮食够多少人吃一个月?一个星期浪费的粮食够多少人吃一个月?不少学生通过计算,惊奇地发现如果不注意节约粮食,将要浪费很多的粮食,并联想到自己在平时吃饭时是否有浪费行为,这样的设计对学生节约粮食、节约物品的认识与实践是大为有益的。可见在数学课堂中类似的德育渗透是非常有意义的。
心理学家盖耶说过: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学生在学习中出错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应该把如何纠正错误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资源。
笔者曾听过一节《小数加减法》的公开课。其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教师让一名学生上来完成几道口算:1.6+0.4=2,0.6+6=6.6,12.32-8.32=4,1.8-0.6=1.2,10-4.8=5.8。当学生刚写完5.8时,大多数学生就叫起来:“错了,她做错了,最后一题应该是5.2……”笔者当时的第一反应以为那位教师会马上请这位学生纠正错误。没想到,他却说了一段让笔者记忆深刻的话。他说:“最后一题是错了,但是我更要表扬的是她前面四题都做对了。发现别人的错误而忽略别人的正确是容易的。同学们,当我们面对一个人时,要积极地看到她的正确之处,更要宽容地对待并帮助他改正错误……”教室里立刻响起一片掌声,相信这段话让在场的学生和教师都接受了一次教育。回来后笔者一直在反思,当我们教师用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在课堂中时时显出宽容的态度,这是不是比任何灌输式的德育教育要巧妙而有效得多呢?
我们知道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是一点一滴积累的,而品德修养更是如此。在教育领域中,德育无疑是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的“点滴工程”。道德教育植根于学生每天接触的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数学学习中,促使学生获得独特的道德认知,积累真实的道德情感,磨砺非凡的道德意志,实践自发的道德行为,从而悟得道德智慧。正所谓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这一独到的“点滴工程”需要教师时时留意,事事留心,长期坚持。
例如,教师在教育学生为人要心态平和、宽宏大量时,学生们也许会点头称是,但往往是记住了一时,远不及生活中的具体情节使他们记忆深刻。记得有一次考试结束,一位中等生的成绩比数学组长高出了五分!当数学组长抱着怀疑的态度来问教师时,面对全体学生,作为教师,你会是什么态度呢?①“哎呀,看看你,退步了吧!下次再考不好就别做数学组长了”②“他是不是作弊了?偷看了别人的试卷?”③“噢,他很努力,大家要向他祝贺。希望你下次能赶上他。”
第一种态度是打击批评;第二种态度是怀疑猜忌;第三种才是宽厚向上的积极态度。教师的情操、理智、修养,直接影响着学生。在一件具体事情上,教师的所言所行给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往往胜过平日教学生时的千言万语。
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学生皆有良知,但关键看教师如何调动。当教师站在讲台上的时候,不该世俗地评价学生,以有所得为成功,以无所得为失败,以高分为荣,以低分为耻。应在教学过程中,以“点滴”的形式,引导学生明白:每个人的聪明才智不同,性格不一,所谓成功也是因人而异。教师应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去争取,去竞争,去追求成功的快乐;教师更要教会学生懂得世界上还有挫败、失望之苦,教会学生如何面对逆境、如何坚持,如何合作、谦让与关爱,教育学生如何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长此以往,教师那细如春雨的德育工作就能起到“滴水穿石”的作用。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外,还应注重渗透道德教育。只要教师充分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点,提高渗透的灵活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长期性,点点滴滴,循序渐进,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能达到品德修养和数学素养双丰收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