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无锡市蠡园中心小学 杨肇文
江苏无锡市滨湖区教师研究发展中心 张 淼
据调查了解,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内很多学校研发了与节气相关的活动与课程,如武汉鄱阳街小学利用现有的节气绘本书进行亲子阅读,上海市松江区九亭第四小学开发了校本教材《二十四节气物候志》,义乌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以微课程的形式推进学生二十四节气知识的建构,丽水县荷地镇小乡村学校少年宫还建了“二十四节气”主题馆,桃洼学校还编了《桃洼学校节气课程手册》,苏州开设了二十四节气自然学校,更是社会办学对学校教育的补充……
而我校2015年正式投入研发的校本课程“玩美二十四节气”将研究性学习、社会公益实践和学生品德教育等既作为学习方式又作为学习内容融合在具体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现有框架中,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力图体现个人、社会和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人文、道德的内在融合。学校在“学科+”模式下进行了资源的统整优化,面向的是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笔者认为校本课程的研发对于展示学校办学特色有着鲜明而重要的作用,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然而我们的校本课程更有着统领全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的课程研发是基于“学科+”。
“学科+”本身所涵盖的内涵与外延较为丰富,所谓“学科+”指的是教育情境下的融合课程教学模式,目前主要通过三个途径:1.学科内渗透教学,拓展二十四节气相关文化知识。2.两学科协同教学,在同一个节气主题教学内容下,利用不同载体共同达成较全面的教学目标。3.基于师生身边资源,结合学生已有经验和节气时令文化特色在一个情境下开发新主题,搭建学习平台,关注探究式学习过程,体验实践并发展学生综合素养。
我们的课程以“玩美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为主题,以“学科+”为载体构建富有学校特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色课程体系,在学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全方位跟进。
为全面保障课程的顺利实施,我们创建了包括团队组织、学校课时、设施资源、奖励制度等管理机制网络。
1.团队方面
(1)聘请专家指导组,规划、论证创建方案,指导课程实施。
(2)设立学校课程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制订学校总的实施方案,确保课程常态化实施。
(3)组织课程实施团队: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品德课教师、少先队辅导员、校外辅导员等,均在教育教学中发挥骨干作用。
(4)校外文化教育资源:无锡市教科院、滨湖区教师研究发展中心多位资深课程专家亲临指导,三蠡会馆西神印社等民间文化社团成员聘为校外辅导员。
2.课时方面
该课程的教学课时采用“固定+弹性+特长”的形式,确保每个年级每学期至少完整地经历一个主题活动过程。
(1)固定课:1~2年级在每周1节班会课中进行;3~6年级在每周1节综合课、1节班级社团活动课中进行。
(2)弹性课:根据每个年级的课程内容需求,在该年级的语数英及艺术教育课程中结合进行,具体上课时间根据需要临时提前安排。
(3)特长课:利用校级社团活动引领一批特长学生深入进行活动与研究,提升特长,深化特色,积累作品。
3.设施方面
(1)校内布置节气文化长廊,展现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相关科普知识,作为学生校内学习基地。
(2)建设“二十四节气文化展厅”作为活动专用室,用于学生活动。
(3)联系美术馆、博物馆作为校外活动基地。
4.制度方面
(1)建立了一整套培训制度,对全校教师、核心组教师、节气研究院学生进行定期培训。
(2)建立整套规划制度,在课程实施中,学校以年级为单位,自主建立本学期课程推进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负责人开展集体研讨活动。
(3)建立过程管理制度,分别制定课程活动计划;每学期开展活动评比;注重课程过程性资料收集;召开优秀研究成果阶段性汇报会。
(4)建立经费保障制度,如学生自筹探究性学习材料;学校提供各类指导费、材料费、活动费等;其他渠道筹集,通过社会募捐、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拨款等多渠道筹集经费。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献非常庞杂,我们对二十四节气文化资源进行汇总和分类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收集和梳理文献资料:二十四节气天文历法文献研究、二十四节气风物变化文献研究、二十四节气历代文学作品文献研究、二十四节气民风民俗文献研究、二十四节气本土节气活动文献研究、二十四节气中医养生文献研究等。
根据每个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及年龄特点,设定不同梯度的知情意行达成目标,这是本课程研发前期最具有难度的研究内容之一。从学习情态、知识结构等方面对全校六个年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分析二十四节气阶段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同时对1~6年级《语文》《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科学》《美术》《体育》课程及篆刻校本特色课程进行整理,寻找可以切入二十四节气文化资源课程的教学点。
自2016年以来,我们开展教学实践,研究“学科+”课堂教学的内涵和特质,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和方法,着重探求融合性课堂的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1.单学科渗透教学
2015年最先在学科内渗透二十四节气相关文化知识教学,主要在语文学科渗透节气古诗词,在综合实践学科渗透节气风俗实践活动,在体育学科渗透节气养生知识,在科学学科渗透节气气象环境知识等。
2.两学科协调教学
到2016年开始两学科协同教学,在同一个节气主题教学内容下,利用不同载体共同达成较全面的教学目标。例如,在信息技术学科和美术学科教师双双协同下,指导学生进行了“大雪节气雪花飘”的雪花剪纸与电脑绘画设计。在科学学科和音乐学科教师协同下,进行了霜降节气主题的学习,用科学实验让学生探究霜的形成,并在音乐中感受秋天等。
3.跨学科融合教学
目前课程更多的是基于师生身边资源,结合学生已有经验和节气时令文化特色在一个情境下开发新主题,搭建学习平台,关注探究式学习过程,体验实践完善学生综合素养的跨学科统整教学模式。例如,一年级部编科学与道法的融合课《神奇的感官》,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均从双学科的要求出发进行重新整理与建构,在一个节气主题下,引出对于五大感官的认识,并渗透对于感官保护的重要性,再回到可以利用各种感官去感受节气下的大自然。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对两位不相关学科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
我们逐步完善“学科+”融合性课堂教学的评价办法,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提炼、概括“学科+”融合性教学的一般模式及范式,未来我们将以“学科+”为主要课堂教学形式,推动语数英音体美科等所有学科共同发展,进一步形成新时代课堂教学的理解及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