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威海经区新都小学 丛秀娟
使用班币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形成,并非笔者的首创。但笔者没有照搬他人做法,而是紧紧依靠班级,创造性地使用班币,精心打造着我们的“小雨点儿”班集体。笔者和学生们一起挣班币,管班币,花班币,谈班币。岁月流转,班币陈旧磨损,却见证着学生成长的足迹。
让学生持之以恒不懈追求的,不是班币,而是陪伴学生一生的良好习惯,班币是学生追寻路上的助推器。众所周知,“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而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意志,需要情感,需要引导。
刚升一年级的学生,稚气未脱,满眼好奇。规章制度一大堆,似乎对他们不起作用,他们嗓子都叫哑了,大声喊着坚决做到,可不过三分钟就“原形毕露”,做的与说的完全两回事。这也怨不得学生,谁让他们自制力弱呢?此时,具有无限神通的“班币”便成了吸引他们眼球的无上佳品——能买到花花绿绿的铅笔,能买到奇形怪状的橡皮,能买到卡通形状的铅笔盒,甚至能买到一本盼望已久的童话书,最重要的,是小小年纪的自己也能挣“钱”,自己挣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何乐而不为呢?于是,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完成作业,奖班币;值日认真、遵守纪律,奖班币;帮教师收发作业,奖班币;自觉帮助同学助人为乐的行为更要奖班币。一时间,得到班币的学生喜气洋洋、眉飞色舞,没得到班币的学生争先恐后、努力赶超;挣得了班币、还想得到更多,买到了铅笔,还想买个铅笔盒。不知不觉中,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课间守秩序、关爱他人等良好习惯和品格在学生身上慢慢形成。
寒来暑往,时光如梭,学生们在慢慢长大,良好习惯已初步形成,同时,他们对那些铅笔、橡皮之类的“商品”也逐渐失去兴趣。这时,挣取班币的难度便相应提高:积极回答问题变成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回答精彩,认真完成作业变成高质量完成作业,做一件好事变成经常帮助同学,等等。这时,学生不是向着一元班币去努力,而是朝着更高的习惯目标、学习目标去进步;挣取班币变成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慢慢得到发展。
年岁渐长,学生们明白的也更多。这时候再告诉他:“这点小事对你来说小菜一碟,还需要奖励吗?你应该接受更大的挑战!”“同样的精彩你已经有过一次了,可不能原地踏步哦!”学生心领神会,继续努力。倘若心有不足,面露失望神色,奖一元班币也未尝不可。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精神鼓励若能满足,班币这种物质奖励便可“退让三分”。
每一元班币,都有一个令人高兴的故事。把班币里隐藏的秘密告诉你的爸爸妈妈或其他家人,让他们分享你的快乐,既密切了家人之间的关系,也有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还能让家长及时了解到孩子的在校表现。
于是,实行班币制度以来,笔者经常接到家长的电话:
“孩子今天回家特别高兴,说今天得到了5元班币。我该怎样配合学校,帮助孩子成长进步呢?”
“我家孩子一周也没得到班币了,我想帮帮他,可又不知从哪里入手。”
“老师,你看孩子那么重视班币,我也在家里实行‘货币政策’行不行?”
……
笔者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把班币制度延伸到校外,回家主动复习功课,奖班币;每天半小时亲子阅读,奖班币;甚至公交车上让座、参加公益活动,都可以获得班币奖励。
学生在校外的成长笔者没有看到,但与家长的沟通中,笔者听到家长夸赞自己孩子的表现的话语多了。
小宇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眉清目秀,乖巧可爱,但头脑中全然没有规章制度,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常常在课堂上忽然狂躁起来,摔摔打打,随意走动,根本不受课堂纪律约束。他妈妈告诉笔者,医生诊断是躁狂症。在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中,他高高举起了小手,等轮到他回答时,却由于没有第一个叫他而生气:“哼!不说了!”连听课家长都哭笑不得。
一次语文课上,大家都在认真写字,小宇也拿笔认真描画着。笔者走到他身边,看到他写得七扭八歪的字时,灵机一动:写这样的字根本不够得班币的条件,但谁又能说标准必须适合每一个学生呢?特殊的奖励又有何不可?当笔者把一元班币悄悄放在小宇面前时,他抬起头,眨着眼睛,分明在说:“这是奖给我的吗?我也能得到班币?”笔者没有说话,点了点头,用充满鼓励的眼神望着他。小宇握起拳头,大喊一声“耶!”笔者连忙制止他,让他保持课堂安静。
此后,笔者常常用班币“奖励”小宇:安安静静地坐一节课奖励,一天没有违犯纪律奖励……这些行为,其他学生是得不到的。冥冥中,小宇似乎也认识到教师对他的偏爱,上课随意下位走动的次数少了,课堂上也能写出工整的铅笔字了,课间也不乱敲桌子了,也很少有学生告他的状了。笔者为小宇的成长而高兴,也为巧用班币的做法而高兴。
诚然,规则是为全班学生制定的。可如果能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那修改一下规则,或者对“特殊”的学生放宽规则的限制,又何尝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