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斌
“互动生成学本课堂”的关键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生的“学”变成“真学”,把教师的“教”变成“辅助和引导”。笔者在学校长期推行“互动生成学本课堂”课改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面,试对这一课改模式做一个简要的阐述。
“互动生成学本课堂”的关键词是“学本”。所谓学本,即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学习者包括学生、教师以及其他参与者),其核心理念是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学促学、自学为主。
学本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它呈现的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自主合作式的学习活动,推行小组合作学习,反对“一对多”的教学组织形式,最终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
学本课堂的互动不是单指师生一对一的互动,而是更加多元的互动,其中包括静态的互动,如个体的学习、思考、练习;动态的互动,如对组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学生情境表演、师生一对一问答等。互动的根本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一切条件。
课堂的“生成”,主要是指过程的生成。要想使预设的教育活动转化为富有活力的动态生成过程,课堂就要呈开放状态,打开无限的、具有多种可能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对信息进行捕捉、判断、重建的能力,要求教师养成在课堂上不断地倾听学生、回应学生,不断地编织信息的能力。互动生成的核心是教师高度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并由此关注到学生的思维状态、活动能力、学习情绪、学习习惯、学习技能等,从而指导学生迈向更高阶段的学习。
推进“互动生成学本课堂”的实施,教师应把握以下教育理念:
1.课程体系观。课程标准对学科体系的目标做了描述,这些目标需要落实到每一个学段的每一个单元和每一节课中。教师的头脑中要有课程体系网络图。没有体系观支撑的教学改革是盲目的、零碎的。
2.课程目标观。教师要精通课程标准,明白学生的学习到底要达到什么目标。
3.教学目标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工作就是确定教学目标。如果目标确定得不合适,再好的教学也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
4.学习观。学习是一种对话性实践。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是学生借助知识的运用来展开思考与探究的活动,是“形成世界”“形成伙伴”“形成自我”三位一体的对话性实践。
5.知识观。在新课程的话语体系中,“知识”是广义的,包含了程序性知识,基本上涵盖了“技能”。新课程强调了学习者对于建构知识的意义,课堂应尽可能地采用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形成素养。
6.教材观。教材是把应当教授的事项作为学生的学习课题加以提示的具体材料。课堂教学的任务不是要学生记住一些事实性知识,也不是要强加给学生某种价值标准,而是要让学生通过教材这个媒介,建构知识,获得能力。
1.教学目标。教师要想方设法将课程标准转化为课堂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每节课一般提炼2~3个(由低到高);教学重点(教学目标中所达到的核心目标)要尽可能说出保障学生掌握重点的方法手段。
2.课前准备。包括教师的准备和学生的准备。学生的准备包括学习工具的准备和预学提示。预学可以是学生单纯地阅读教材,或是在阅读的基础上发现和提出问题,也可以是教师有意向地布置特定任务让学生学习,还可以是学生先做一些练习题或收集一些资料,等等。
3.教学流程。一是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是以预学为重点的课堂教学的起点。方法一:教师可以运用教学目标来引领学生反馈自学信息,进而通过教学目标与学生反馈的自学信息的差异,寻找和生成课堂释疑目标。方法二:教师根据课题的内容和特点,通过联系生活素材、演示实验或对已有知识的拓展深化等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导入研究课题,调动学生学好本节课的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质疑(问题驱动)。方法三:检查预学。师生共同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提炼出中心问题,布置学生自学。
二是实施活动。知识结构和相关的学习方法结构,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活动来推进。活动的方式包括:独学或独练;组内交流、讨论;互学互助;小组展示,组间交流,质疑完善;课堂展示;点评总结,归纳提升,反思建构;等等。一堂课适宜安排2~4个活动单。活动单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基础,要有梯度;活动的本质是探究与体验。(1)独立学习。确定学习目标或通过学案,让学生独学独思。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学习内容,整理出重点和难点,完成学案相关内容,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对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整理,以便向小组提出。教师进行巡视,了解、督促、指导学生的独立学习。(2)合作探究。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就学习中发现的好方法进行交流分享,就遇到的问题进行共同研究;本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向其他小组或老师寻求帮助。教师随机参与小组活动,推进全体学生的活动过程,关注小组内的典型问题并帮助解决,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或督查。(3)展示交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可通过板演、问答和多媒体演示等形式进行展示汇报交流。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当老师,把已领会的知识讲给别的同学听,是展示交流中最有效的方法。师生合作,共同对问题进行理解、分析和阐释。教师要适时引导、激发学生进行讨论、辩论,引导学生完成思维的碰撞。通过师生互动,实现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4)点评提升。教师可以通过已有经验,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拓展提升。教师要提示学生交流时存在的关键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完善。问题解决后,教师可抽象概括出一般性的问题解决公式,或变化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理清知识结构,总结解题步骤,掌握规律和方法——这是反思与建构的主要途径。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及时对小组探究学习的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
三是课堂反馈。评价的方法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对本课题的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掌握;疑点、难点问题是否得到适当破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和能力是否有所长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目标是否得到落实;学生学完本课题后,能否较好地回顾重点知识和技能,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评价的工具是:进行典型习题的巩固性练习;进行变式训练,掌握和巩固知识的多样性与多元化,提高解题能力与应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