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元
人们对于学校教师的硬暴力,诸如揪头发、打嘴巴、罚跪等危害有着清醒的认识,但对形式较隐蔽、持续较长的冷暴力,往往忽视它的危害。教师的冷暴力伤害是指教师实施的区别于肢体暴力而造成的伤害,这种伤害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它不是外显的,而是内隐的,其实质就是精神虐待。它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深深刺进了学生的心灵,使受害者心理上产生长久的阴影,它造成的伤害有时甚至超过肉体的伤害。
现象一:课堂上A老师讲课讲在兴头上,突然“乒乓”一声把全班师生都吓了一跳,原来小马没注意把文具盒碰掉在地上,A老师看着挂着鼻涕的小马随口说到“鼻涕虫,你搞的什么鬼呀?”A老师的这句话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下课后,同学们就不再叫小马的名字了,而是直呼他“鼻涕虫”。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至高无上的,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人生道路的领航者,有时,教师不经意间的言语都会对学生产生较深的影响。一句充满激情的话语可能会造就一名学生,而一句无意中的言语也可能会毁掉一名学生。材料中学生小马无意中把文具盒碰掉在地上,A老师也是随口说出“鼻涕虫,你搞什么鬼呀”,但就是这一叫,“鼻涕虫”就变成了小马的绰号,成为小马无法抹去的阴影。
目前在教师评先评优、职称晋升和绩效工资等方面对“硬暴力”体罚实施一票否决的情况下,言语伤害便成了一些教师对学生实行冷暴力惩罚的首选。现象一中反映的这种言语伤害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是最常见的,类似这样的言语伤害还真不少,有的是教师无意为之,有的是有意为之。除了给学生起绰号外,还有对学生谩骂、讥讽等等。诸如“这都不会,简直是个250”、“你真笨,我还没用遇见这么笨的人”、“怎么不懂人话”、“你不是学习的块料”等等。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老师的这些不良言语小则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在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大则伤害学生自尊心,内向的学生因此破罐子破摔,外向的学生则以暴力攻击他人,宣泄不满,最终沦为“问题学生”。
现象二:英语课上B老师提问,小军第一个举起手。和他同座的小红思考后也举起手,就在小军看着老师期待老师叫自己时,小军看到老师瞥了自己一眼,那眼神充满轻蔑,随后老师叫小红回答。当小军看到老师那眼神就明白老师不会叫他回答问题——都是那倒霉的口吃。从那以后,在英语课上他坐没有坐相,站没有站相,最后连B老师的外语课也不愿意上了。
小军同学学习用功,上课能动脑筋,但他有口吃的毛病。对课堂提问,他有和其他口吃者截然不同的态度——课堂上想回答问题,而老师不但不鼓励他回答问题,反而看见他举手露出鄙夷的神色。老师这一眼神对他自尊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他也对老师产生了偏见,彻底放弃了学得还不错的英语。中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处于半成熟半幼稚时期,是依赖性和独立性、幼稚性和自觉性相互交错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急于得到别人的尊重,对于别人的看法非常在意,对别人是否关心自己非常重视。中小学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教师对于他们的态度则显得尤为重要。有人曾对中学生进行调查,调查他们最不喜欢的老师,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没有耐心、过于严厉、表情严肃、整天板着脸、情绪不稳定的教师持否定态度。这些足以说明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主要是以教师的态度为参照标准。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伤害常被认为是心理虐待,这种无形的施暴比有形更可怕,它有时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对学生的人生道路产生不良的影响。
加强研究,探讨学生教育艺术。当学生存在缺点或犯错误时,教师对其帮助、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帮助教育必须讲究艺术,这样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对不同个性的学生一样的话语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学生的个性,讲究艺术,因人施教。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检点自己行为,有时自己不经意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甚至一次座位的调动都可能伤害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潜心于教育的研究,认真向老教师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名家学习,在日常学习、工作中注意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注意日积月累,认真研究并切实贯彻到日常教育教学中去。
强化监督,完善考核奖惩体制。要有效矫治学校的冷暴力,必须加强对学校教师的考核监督,用硬性规定来杜绝教师的冷暴力。首先,学校要成立检查监督领导小组,制定校园冷暴力伤害处理条例和教师日常忌语。其次,要加强检查监督。学校要设立监督电话、意见箱、校园网上投诉,接受社会的监督;要通过开展学生评教,向家长发放评议卡等方式,切实完善对教职工的监督;要主动听取学生、家长、社会各方面意见,不断改进工作,自觉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再次,学校每学期对全校教职员工进行一次考评,考评方式采用个人自评、学生参评、家长参评、教师测评等相结合的办法。考核结果列入教职工的个人档案,与年度绩效工资奖励挂钩,并作为评先评优、晋级晋职的重要依据。凡存在冷暴力现象的一经查实也实行一票否决;对严重侵犯学生权利的严肃查处,情节或后果严重的要给予行政处分,同时实行缓聘或待聘;对触犯法律的交由司法机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