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ED培养模式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上的实践

2018-01-26 08:58薛晓丽牛春艳孔令瑶于加平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食品质量创新能力食品

薛晓丽,牛春艳, 裴 颖 ,孔令瑶,于加平,周 琳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不仅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还对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及企业生存发展产生影响,更严重影响我国食品出口贸易和国际形象。针对食品安全问题以及食品企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而设立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为保证食品安全而实施的国家人才战略[1-2]。该专业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毕业后的职业或岗位比较固定,主要在质量技术监督机构,如海关、商检、进出口检验检疫、第三方检测及疾控中心、科研院所、食品企业等部门从事检验检测工作,岗位能力明确,既要求学生理论知识全面,又强调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而学生的科学理解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学习、掌握和运用,不仅需要课堂讲授、实验教学指导,更需要实践操作的锻炼,这使实践创新能力在培养体系中显得尤为重要[3-5]。这就要求学校对该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进入一种新的模式,即: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培养。如何利用学校的有限资源来构建应用型地方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的新培养模式迫在眉睫。本课题依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农产品检测中心,大胆提出GIED培养模式,即四种培养方式的连续递增培养。即:通识培养(General training);兴趣培养(Interest training);精英培养(Elite training);与企业无缝对接培养(Close Docking training)。该模式针对“新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及学校转型发展而提出,从学生实践创新培养模式入手,大大增强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该模式在我校2014、2015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中进行二年的实践,获得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1 我校目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培养现状

我校2005年开始在食品工程学院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经历了十余年的运转,目前已培养毕业生2000余人,这些学生分布在大、中、小型检测机构及食品企业中,已成为吉林省食品行业的主力军。但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存在理论知识深厚、实践创新能力较弱的问题,尤其是质量检测、质量控制、质量管理等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明显跟不上社会的需求。食品企业、质检部门需要的是能独挡一面的专业操作人员,而这正是我们学生的短板,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因为食品质量检测所需要的仪器大多价格昂贵,学校的资金有限,没有充足的实践教学条件满足学生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的要求,实践教学主要依靠演示实验来指导学生;二是因为实践创新能力不是短期就能培养出来的,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摸索、总结才能提高的,是依靠经验的累积才能获得较高的能力[6-7]。

1.1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不完善

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实验教学、教学实习、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综合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构成,虽然内容较多,但实践操作性不强,这种“虚”的实践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求职竞争,更加满足不了检验检测机构需要“成手”的需求。首先,实验课的教学内容过于依附教材,缺少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其次,教学实习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不能做到多门课程融合;最后,部分实践教学多以参观、听讲解为主,没有深入到实践场所的实际工作中,无法达到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

1.2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强

新入校的中、青年教师多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理论知识深广,但这些教师自身经历的是“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培养模式,在校期间缺乏必要的实践训练及经验。另外,连续多年的扩招导致高校师资不足,新教师没有进行必要的业务技能训练及考核,学校方面也缺乏对这些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及激励制度,导致部分教师自身实践创新能力薄弱,不了解新形势下检验检测机构内部的运行机制,对实时更新的检测方法不掌握,对推出的新仪器设备性能不能及时了解,食品检验检测的新动态不掌握,单纯埋头于理论教学,与社会脱节。

1.3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落后

实践教学平台是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实习的场所,是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摇篮。但我校实践教学中心及工程训练中心等平台的硬件和软件配备质量和数量均不能满足学生需要,导致学生的实践教学课每组人数过多,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不高,而部分精密仪器不对学生开放,导致与专业发展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和工程训练课程开出率低且内容落后,而校外实习基地对学生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只有部分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能深入到校外实习基地锻炼,导致社会和企业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开展实践教学。做为没有研究生教育的地方院校,专业的科研室在本科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上没有发挥最大功能,仅仅用于部分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并存在使用手续繁琐、实践操作困难、经费不足等问题而导致利用率低。

2 GIED培养模式的内容及实践

2.1 GIED培养模式的内容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个综合学科,涉及动植物学、生理生化、食品化学、法学、仪器分析、食品理化检测等多门学科,需要的是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教学计划在2016学年第一学期对2014级本科生及2016学年第二学期对2015级本科生开设仪器分析课程,通过40学时的理论及20学时的实验课程的学习使117名同学进行了基础知识的通识培养,课程结束后又开设了大型分析仪器操作培训班,招收65名有兴趣的同学进一步学习,由农产品检测中心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对农产品检测中心的工作进行介绍,检测中心教师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能力的培训,即兴趣培养。经过12学时的基本技能培训后,统一考核,24名成绩合格者进入下一环节即精英培养的模式下。该模式的学习主要按“师带徒”的方式,将学生分成液相液质、气相气质、原子吸收光谱、紫外红外光谱等4组,由授权仪器的教师讲解仪器构造、原理、基本操作、标准溶液配制、标准曲线绘制、数据处理等内容,学生在课余时间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掌握基本操作后进行样品前处理、准确性、精密度、重现性、样品含量测定等培训。经过一学期的培训,学生完全能做到独立检测样品,进入与企业无缝对接培养环节,主要进行标准样品、人员对比、仪器对比等培训,对检测的结果准确性提出要求。通过GIED模式的培养后,学生实践能力强,上手快,实习期短,能尽快投入到食品质量检测、食品生产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工作中,成为所在单位的中坚力量。

2.2 质量管理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不仅进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同时也将他们分到农产品检测中心的每个管理岗位,每个岗位2-3名学生,辅助教师进行农产品检测中心日常工作,在工作中锻炼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参与农产品检测中心的样品接待、样品管理、仪器校准、记录控制、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检验工作、环境控制、数据控制等各项工作中,逐年补充学生,形成一个学生检测梯队。

2.3 以赛代练,不断提高检测能力

引导、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及各类大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的申报,参与专业技能大赛等多途径搭建协同创新平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2.4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

在多方位的培养下,将学生推荐到第三方检测、疾控中心、环境检测等单位实习,使农产品检测中心成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孵化器,专业与企业深度合作,保证每名学生都有实践岗位。组织其他质检单位、用人企业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进行指导,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前沿知识及企业需求、清楚目标。

3 GIED培养模式的评价

3.1 综合能力的提高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主修食品质量控制学、食品质量监督学、食品安全学、食品及无公害产品检测技术、食品加工与贮藏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评价、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等专业课程及仪器分析、功能性食品、转基因食品与安全、食品添加剂、食品掺伪检测、食品原料学、现代食品加工新技术、环境质量评价、食品包装学、食品加工安全性控制等专业选修课,这些课程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都会设计实验课程加以辅助理解,但各门实验课程只是单纯对自己理论知识设计实验,而GIED模式是在实施过程中将多门课程潜移默化的融合在一起,通过样品的接收、存储将食品的感官检测、理化性质、贮藏、质量安全等多门课程融合在一起,通过样品前处理将仪器分析、食品检测、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动植物检验检疫学等多门课程交织在一起,而数据处理又将高等数学、统计分析、食品标准、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等内容进行融合,学生的综合能力获得较多的锻炼并得以提高。

3.2 沟通、协作能力的提高

通过GIED模式的培养,学生在进行检验检测能力锻炼的同时,也锻炼了沟通、协作的能力。样品接受锻炼了与客户的沟通能力,了解了客户的需求。样品检测锻炼了与仪器授权教师、药品取用教师、报告组教师的沟通能力,而进行样品检测时,样品前处理、样品检测、数据处理时大大锻炼了学生间的协作能力。

3.3 该模式的弊端

二年的运行逐渐凝练出适应转型发展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在课题实施中,积极开拓思维、总结经验,深化实践教学的新思路,构建服务吉林省食品质量与安全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但这种培养模式存在着应用范围小、药品损耗大、指导教师付出精力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在此基础上进行研发以构建应用广泛的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食品质量创新能力食品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中的应用
提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
标准化在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中的重要性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性现状
263项食品及食品相关标准将要开始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