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庆
设计思维与方法是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主干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极强、且适用于多专业的基础课程。设计思维与方法是目前设计艺术专业基础教学中比较系统的课程模式。它重新整合了之前的设计课程中有关设计思维与方法论理论资源和实践内容,形成更为独立和完整的设计基础教学体系[1]。在现代设计教育中越来越重视思维与方法的培养,因为这样才能不断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前瞻性的艺术设计新生力量,从而避免学生停留在单纯的技法教学层面,设计思维与设计表现的训练课程共同构筑了一个人完整的设计能力[2]。设计思维与方法课程是以二维构成设计、三维构成设计为前置课程的学习为基础,同时也是居住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小区景观设计等后置课程的基础。此课目前已成为艺术设计各专业的前期平台式的必修基础课程,它采用设计课题应用实践过程推进教学,成为设计基础课程中体系最为完整的核心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课题实践教学与训练,着重培养学生设计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设计过程中创造力、反应力、分析力、综合力、联系力、判断力等思维方式的培养,其中特别注重运用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处理设计问题的能力[3]。在课程上加强理性的设计思维、逻辑分析与规划能力,帮助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学会选择方法、创造方法的能力,为环境设计后续专业奠定基础。
通过设计思维与方法这一课程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培养学生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环境设计专业所需的专业人才。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学生丧失了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导致教学设计过程中创造力、反应力、分析力、综合力、联系力、判断力等思维方式的联系不足,思维的完整性是由感性、理性和表达三个方面进行整合,只有针对三个方面的合理组织才能打造更优秀的设计基础教学。针对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处理设计问题的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设计思维与方法课程作为设计类基础性课程,在各专业分别由不同教师授课,传统授课中未将课程进行整合更新,各司其政,缺乏各专业优秀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更新整合,教学欠缺系统性,教学团队建设仍然具有优化空间。
设计思维与方法课程虽然在各个高校常设,但教学手段与内容还只是停留在创意设计的层面,针对培养学生设计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设计思维表现手段有所欠缺,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具备深刻理论的人还是无法设计出优秀的作品,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教学最终培养目标是设计师不是理论家,在课程中未将研究应用于具体创意之中。
学生在课程上对于理性的设计思维、逻辑分析与规划能力不足,无法打破常规思维,惯性抄袭,缺乏选择方法论、创造方法的能力。教学中更加偏向灵感的感性方式解决问题,缺乏将课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进行搭建,未整合完善解决问题的设计方法与路径。
传统设计思维与方法课程更注重作业结果,忽视设计过程这个中间环节,造成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严重受限,停留在单纯技法层面。考核模式单一,不能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对于最终作业的完成欠缺深度,未形成完整的考核模式。
设计思维与方法课程的重点在于撇弃传统的知识灌输,将设计课题置于应用实践中,激活基础训练中对于视觉形态的观察与思考,摆脱固有形式法则的束缚,扩大设计过程中创新表达与思维视角,有效提高学生能力与激发艺术潜能。在培养创新型设计专业人才的前提下,设计思维与方法课程需要对课程内容作纵向和横向的整合,以突出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程,并按照任务驱动、课题导向等方式改革教学内容,形成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需培养教师具备以下三方面的基本能力:(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师职业道德;(2)掌握设计思维与方法的知识,了解设计思维、方法论相关理论,不拘泥于专业与形式界限,跳跃性思维与逻辑性思维并重,并且有很强的设计表现能力;(3)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具有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能力。
对设计思维与方法这一专业基础课程,需要拥有具有超前意识与勇于探索的教师,能够挖掘学生潜能,在构思阶段鼓励创造性,在学习方法、获得资源、组织资源、团队合作方面进行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体验过程,使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学到知识与技能[4]。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针对艺术设计行业人才能力的要求,对课程教学内容做相应改革。(1)理论教学内容:设计思维、设计思维训练方法的基础知识以及设计思维在设计中的应用,运用设计思维方法结合前沿实例,直观、简洁、形象地描述内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2) 实践教学内容:目前该课程实践教学主要集中在课题训练上,为此结合理论教学安排了几个课题:皮肤的移植、不用笔书写的文字、CD创意思维表达、设计思维策划案的应用等。(3)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及优化:设计思维与方法的实践课程需要较好的创作氛围,进行大量草图绘制,课题训练采用的工具可以是学生身边的一切物体,运用设计思维实现设计表达,最终通过ppt进行汇报答辩。可结合综合实验室,传统理论课程在教室中授课,而实践类课程可在实验室中进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设计思维表达需要借助计算机表现,设计思维需通过实体软件进行加工完成最终表现方案,课程中运用集群渲染后期制作实验室,可结合后期制作实验室完成课题作业,教师现场辅导完成最终效果。
设计思维与方法是典型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特点的课程。以思维训练为基础,方法论为依据,将感性思维、理性思维、逻辑思维与逆向思维结合起来,通过讲授与训练使学生学会根据课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建立相应的设计方法与路径。从思维训练课题、创意表现、调研采风、策划案等四方面完成课程,根据课程的进度和内容,分别采取案例分析、课堂讲解分析、角色扮演、启发引导、设计表达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按以下几个模块进行。
3.4.1 体验环节的组织 提前制定一个基本考察计划,针对环境设计专业,按照计划中的实验指标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有趣的素材进行收集,完成创意资料采集工作,通过课程素材库的建立,为学生未来设计做好基础准备工作,教师予以指导和启发,过程可以个人单独完成,也可以分成小组共同完成,将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发散,让学生不仅仅在课堂上学习设计,也要在生活中找寻设计。
3.4.2 考察环节的组织 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进行实地的考察调研活动,包括双年展、各类大型博物馆、媒体艺术展览等,收集关于某一传统图案、室内、景观、新媒体艺术的一手资料,由班级为单位进行资料的汇总和整理,完成考察报告。
3.4.3 互动讨论环节的组织 针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启发式、提问式、辨析式、讨论式、反思式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对某一专题进行讨论,尽可能创造条件,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予以引导和归纳,最终达成讨论共识,打破传统形式的老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模式,学生利用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方法进行课程学习。
3.4.4 案例分析环节的组织 在课堂上围绕创意设计实验、标识导向设计、环境设施设计、室内空间设计等环境设计相关内容进行讨论和分析,先由教师进行分析构思后提出主要的设计思路,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细化的分析讨论,拿出一组创意草图方案和制作实施方法。之后,各小组成员推选代表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方案设定,在教师的合理指导下,同学再次进行提问和讨论。不仅让同学在案例中找寻设计闪光点,也让学生对于后期所学习的专业课有前瞻性认知。
3.4.5 方案制作环节的组织 主要以个体进行方案作业的制作实践,选取自然界的一种动、植物进行资料搜集,通过思维发散导图进行四组方案设计,让学生运用设计方法,完成创意方案册,同时组织进行单独的教学和指导。
设计思维与方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对学生学习考核中,突出能力考核与过程考核的方式,考核的过程以实践为主,平时实践成绩和大作业实验成绩各占50%。要求学生平时作业就要用心,扎扎实实打好基本功。 考核标准包含: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有机结合、设计方法的合理使用;表现方法的准确和整体效果的展示。平时成绩以每周的设计思维课题,每周出一个设计课题,学生利用已有资源进行发散设计,完成课题,通过集体沟通汇报的形式达到思维的碰撞,扩展设计思维能力水平,通过课程方法论学习,将已有创意思维进行方法整理完成具体设计作品,完成一系列设计思维捕捉的全过程,尝试改变现有以设计图纸为教学成果的单一模式,制作利于作业成果沿袭、全面系统阅读和学习交流的文本图册和电子阅读版。将每一届学生作业作为本门课程的资料数据库进行沿袭,逐步更新改革课程实验课题,进一步收集教学改革效果各项数据,为今后设计思维与方法课程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通过针对设计思维与方法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本着“致力探索性教学,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理念,在课程建设中培养学生对于造型基础形态和形式的综合理解能力,以及材料的运用能力,激活基础训练过程中对视觉形态的观察和思考,摆脱固有形式法则的束缚,扩大设计过程中的创新表达和思维视角。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激发艺术潜能,增强学生运用设计思维解决实际设计难题,运用方法论完成实践设计方案。此外,撇除传统的知识灌输,将设计课题置于应用实践过程中,从而逐步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实施课题化教学过程,把讲授为主的“填鸭”教学转变为研究为主的互动教学。挖掘学生创造潜能,不仅构思阶段鼓励创造性,在学习方法、获得资源、组织资源、团队合作等方面都强调创造性。课程从发展性及应用性角度考虑,拟完善教学资料的针对性,提高师资力量的经验值,扩张课程的作业空间,旨在提高学生对设计的认识和审美能力,为日后的环境设计、空间设计打下基础,同时通过对课程评价及考核方式的微调,设定汇报答辩环节,旨在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创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