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长寿中学 吴 军
新课程标准倡导“生成性教学”,要求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教师主动与学生的心灵沟通,珍视学生变化的学习需求,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精心调控“预设”与即时“生成”,及时形成反思性教学。本人试从“课前弹性预设”、“课堂动态生成”、“课后及时反思”等三个方面,提出具体构建策略。
所谓“预设”,就是教师在备课时对课堂教学先进行系统化性的设计,是老师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精心钻研教材内容、考试大纲和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成绩等基础上,结合对自己过去课堂教学行为的深刻反思,规划和设想的教学过程。因此,弹性化的预设应尽可能预留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供生成占据。
1.关注实践经验,捕捉新知生成的基准点
生成需要条件,预设从学生的实践经验出发,这是生成的基点,也是起点。如:学生按座位号入座学习《数字与编码》,结果出现了无位号、重复号,此时,《数字与编码》自然生成了,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因此,教师不仅要熟悉课标、钻研教材,更应该关注实践经验,捕捉新知生成的基点,使预设更具可行性。
2.引入生活经验,捕捉新知生成的兴趣点
列夫·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测量乒乓球与篮球的周长,导入“圆的周长计算”时,提问:若距乒乓球表面1米远,圆周长增加多少?若篮球、地球呢?为什么增加的长度相等(小于10米)?同学们带着一双双惊异的眼神学习了圆的周长知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激发,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思维的动力,是生成新知的源泉。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情趣就能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就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和课外的学习中去。由认知规律与学习需求预设种种课堂生成的可能,引入生活经验,捕捉新知生成的兴趣点。
3.联系新旧知识,捕捉新知生成的停靠点
新知识的生成和发展必须依靠旧知识。如:我预设了一道应用题讲解“工程问题”:修一条m米长的公路,甲队单独修需20天,乙队单独修需30天,如果两队合作完成这项工程需多少天?m是一个变量,为什么合修总是12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问题的预设为学生生成新知识提供了准确的思维认知停靠点。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着。”我们可以深切体验、感受到知识、思维、情感的流动,知识、能力、情感的生成,也只有这样的生成,才是课程改革。所以,关注课堂新知识的生成,也就是关注课堂教学的生命是否成长与有效程度,展现生命课堂。
1.创设情境,引导生成
生成需要情境,合理地创设情境,不但能让学生处“愤悱”状态,而且能把学生“引诱”到渴求积极参与课堂,迫不及待地探索新知的状态,思维得到了活跃,智慧的火花频频闪现。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课时,我的“情境导入”是:鸡兔共45只,共有100条腿,鸡兔各几只?用“趣问”引发学生“思考”,问题一抛出,学生马上处于兴奋状态,很积极、自然、心甘情愿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从而生成新知。
2.交流互动,捕捉生成
生成要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用心交流和有效互动中才能得以捕捉。课堂交流与互动既是教学的本质特征,更是课堂生成的源泉,只有通过用心交流和有效互动,才能彼此发表各自的见解,达到对问题的共同认识、共同分享,从而共同进步。
(1)互动探究,活化课堂
陶行知先生说过:“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在教学中,为了实现学生的有效认知,通过互动探究营造一种“生成场所”,利用各种信息来促进新知的生成,“活化”各种资源所蕴涵的信息,驶入新知“生成的轨道”奠定基础,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激发和“活化”各种教学资源是教师的任务之一,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并促进来自不同渠道信息之间的相互作用,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活。
(2)寻找冲突,解决问题
把课堂还给学生,留足时间让学生自我思考、发表看法,并能在认知冲突中找出正确的方法与思路生成新知,使学生心服口服,切勿让教师直接告诉。
(3)剖析错点,澄清困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有生成意识,注意发现学生的困惑,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地方往往是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追击学生的错点并加以理论剖析,正确理解,澄清困惑。
(4)捕捉亮点,生成精彩
在课堂教学中,留有空间让学生去捕捉亮点,会使课堂更精彩!通过师生、生生对话,进行思维的碰撞,产生共振的火花,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我们必须用仰视的眼光关注动态的课堂。
3.引导总结,提升生成
教学是一个永无终结的过程,总结能留给学生无穷的韵味和启思,引发学生的思辨和遐想,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点亮课堂,能使模糊的概念豁然开朗,具有耐人寻味、藕断丝连的效果。
在课前尽管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生成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做了充分的预设和准备,但课堂教学中仍会出现让我们为之兴奋的“额外惊喜”,与原先的预设产生一定的差距,若能抓住这些“额外惊喜”进行认真反思,分析和整理存在的问题3,开展校本研修,定能实现有效教学。
1.反思动态生成的成功点
一堂课结束后,教师要及时把动态生成的成功点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反思,如:如何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和手段?效率最高的是哪几个教学环节?哪些地方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怎样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2.反思动态生成的失误点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由于参加教育活动有诸多复杂的因素,因此教育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教育过程的推进,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中做出选择,使新的状态下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而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就应返璞归真,回归“真实的课堂”。
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重要意义,许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都关注到,但静下心来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有一些“生成”是存在误区的。因此,要想让预设和生成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我们要经常反思课堂生成存在的误区。
(1)忽视“预设”的重要性
预设,教师必须读懂教材设计的意图,掌握课程标准,了解学生情况。好的预设能使课堂产生好的生成。若没有预设,课堂教学即使有生成,教师也很难把握住,很难展开生成教学,就会远离教学目标。但有些教师忽视“预设”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为学生提供探究素材,不能为学生精心设计问题,这怎么能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因此,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预设和生成相辅相成,只有二者有机整合,才能凸显课堂精彩,实现高效课堂。
(2)忽视“生成”中教师的作用
课堂生成,是学生思维过程结果的呈现,但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为旁观者,一味听之任之,忽视了在“生成”中的作用。由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是有限的,好的火焰还需要柴火的延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才能使生成转化为课堂中的真正生产力。
(3)忽视“生成”的目标性
若“生成”偏离目标、流于形式,则会毫无意义,课堂教学容不下学生漫无目标的“遐想”,也不可能把学生想到的都探究、学生想学的都教。这种做法忽视了“生成”的目标性,失去了数学的本真,结果给严谨的数学思想带来灾难!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只要我们主动实施“课前预设”→“动态生成” →“课后反思”的策略,那么数学动态生成性课堂一定会生机勃勃,充满生命的活力与气息,动态生成会让初中数学课堂更精彩。
[1]董淑嫒.浅谈动态生成性课堂的有效引领[J].新课程(上),2011(9).
[2]林海云.初中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策略[J].中外教育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