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程 鸣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体悟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
2017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更是明确提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的重要任务。
为此,笔者将近三年高考语文试题中“传统文化知识题”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以期对大家的复习备考有益。
这种考查形式,最早出现在2014年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卷语文试题第9题。它是在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具有古代传统文化内涵的词语,并对其进行解释,反映其中的文化意义,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此后,在全国语文新课标试卷中,作为固定题型一直沿用。
例1
(2014年全国大纲卷)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答案】B
【解析】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所以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都是面南而坐。帝位面朝南,故“南面”代称帝位,“指担任大臣”这是错误的。因为文中表示的“面朝南方”的只能是君王坐北面时,面朝着南方,而不是“南边的位置”。
2017年语文高考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明确增加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考点。显而易见,结合“古代诗文阅读”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知识理解运用的考查,合乎当今“国学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趋势。
例2
(2015年天津卷)5.下列古代诗句所蕴含的理趣与故事内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 )
相传,古希腊有位国王做了一顶纯金王冠,但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假。如何鉴别真假又不损坏原物?国王将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尝试过很多办法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踏入浴盆,水往外溢。他恍然大悟,终于找到了答案。
A.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D.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答案】A
【解析】这道题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故事有机结合,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很有新意。A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重在说对事情的执着,与故事内容理趣不符。
例3
(2016年天津卷)4.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A.③①②④⑤
B.③②①⑤④
C.②④③①⑤
D.②①③⑤④
【答案】D
【解析】解题时首先找出句中表示年龄的词,然后根据积累的文学知识来判断选择。①“束发”代指十五至二十岁。②“豆蔻”指少女十三四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③“加冠”代指男子二十岁。④“知命”代指五十岁。⑤“不惑”代指四十岁。
例4
(2016年江苏卷)5.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 新笙歌里古衣冠
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 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③白雪阳春传雅曲 高山流水觅知音
④开幕几疑非傀儡 舞台虽小有机关
A.①古琴 ②评书
③昆曲 ④木偶戏
B.①昆曲 ②评书
③古琴 ④木偶戏
C.①古琴 ②木偶戏
③昆曲 ④评书
D.①昆曲 ②木偶戏
③古琴 ④评书
【答案】B
【解析】这道题涉及传统文化中的戏曲艺术知识、对联知识等。从对联的内容看,①说的是戏剧艺术,可推断为昆曲;②说的是评书特点;③说的是音乐;④说的是木偶戏的特点。考生在日常学习时,要注意广泛涉猎传统文化的知识,解答具体题目时,调动相关知识储备,准确做出判断。
例5
(2017年江苏卷)3.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 )
①为闻庐岳多真隐 别有天地非人间
②十年幕府悲秦月 一卷唐诗补蜀风
③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
④秋天一鹄先生骨 春水群鸥野老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这道题涉及对联知识和文学常识等,要准确解答,需要准确理解这四副对联的内容,并对杜甫有所了解。从内容上讲:①联说的是归隐,是写“桃花源”之联;③联说的是人的狂妄,是写“李白”之联;②④两联写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从风格上讲:②④两联充满伤感沉郁,符合杜甫身份。
例6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B.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
C.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
D.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答案】A
【解析】这道题隐含考查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中谦敬辞的使用。A.“舍弟”是谦辞,对自己弟弟的称呼,使用正确。B.“献丑”是谦辞,在展示自己作品或表现自己技能时,表示自谦称自己水平不高,并非“道歉”的话。C.“垂询”是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D.“内人”,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此处应为“夫人”。
例7
(2015年四川卷)20.《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请根据其中一句给你的启示,写出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想法和做法。要求:①内容具体;②句式工整;③语言简明、得体;④60~80字。
【答案】
示例一:为他人生活提供方便,为和谐相处创造条件;为他人成长贡献力量,为共同发展奉献智慧。在成全他人中成就自我,在分享快乐中创造幸福。
示例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爱人”的行动指南——当你希望成功时,也帮助他人成功;当你希望发展时,也促进他人发展。在与人相处中,既要想着自己,更应想着他人,合作共赢,天下大同。
【解析】这道题的命题材料直接取材于传统的儒家文化思想著作《论语》,要求考生畅谈自己受到的启示,写出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想法和做法。这是充分利用试题这一特殊形式,加强对考生传统文化的思想教育,从而达到“立德树人”根本目的的有效途径。解答这类题目,不仅要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而且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联系自身实际畅谈自己获得的启示以及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想法和做法。
还有2015年天津卷对汉字的考查,2015年浙江卷对古人名和字的考查等,都需要了解和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关的知识。
在“语言文字运用”板块,有一些题目,将传统文化知识作为设题背景命制其他考点的题目,隐形考查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例8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截至12月底,我院已经推出了40多次以声光电技术打造的主题鲜明的展览,是建院90年来展览次数最多的一年。
B.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水平大幅提高。
C.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得这一古老的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D.这家公司虽然待遇一般,发展前景却非常好,很多同学都投了简历,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我们学校推荐的两个名额。
【答案】C
【解析】这道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但其中B、C两项却将中国传统文化“书法”和“二十四节气”作为设题背景,以此对考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查和教育。
例9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Ⅲ)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今天参观的石窟造像群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堪称当时的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
B.传统文化中的餐桌礼仪是很受重视的,老人常说,看一个人的吃相,往往会暴露他的性格特点和教养情况。
C.在那些父母性格温和、情绪平和的孩子身上,往往笑容更多,幸福感更强,抗挫折能力更突出,看待世界也更加宽容。
D.经过几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中国的航天事业开创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
【答案】A
【解析】这道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但是其中A项和B项却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石刻艺术”和“餐桌礼仪”作为设题背景,以此对考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查和教育。
将写作能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考查,是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作文题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作文题精准落实“立德树人”,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关注社会热点,凸显时代主题,贴近学生实际。这必将对今后高考作文题的命制和写作起到引领作用。
例10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Ⅱ)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 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 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鲁 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这道题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试题材料由六个名句组成,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有诗词有随感,或豪迈或温婉,有的抒怀有的思辨;包含了自强奋发、家国情怀、坚持自我等丰富内涵,涉及个人“小我”与家国、社会“大我”等不同层面;既各自独立,言简意赅,又彼此关联,声气相通。从《周易》到毛泽东,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有自、传承有序与生生不息,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生动写照。
这类考题是高考语文试题命题的“传统节目”,以前很多文章都有涉及,本文不做赘述。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类型的题目,将是今后语文学科高考的重要必考点,更须引起重视。这就要求考生能够有效地把握学习和复习方向,有的放矢,明确高考文化知识要点之所在,而且必须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
高考命题一般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中小学语文教材,尤其是中学语文教材,是我们进行高考复习的根本。立足教材,紧扣教材,研究考纲,关注高考试题,是我们搞好高考复习的不二法门。研究近几年来的高考传统文化知识题,绝大多数题目涉及的内容都可以在语文教材中找到依据。所以,对于高考传统文化知识的复习,要紧扣教材,重点突出,并且追求精准的记忆,这是解答“古代文化知识”类考题的基础和关键。
我们不妨高度关注语文教材中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①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的作家及其作品介绍;
②课文注释中涉及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③教材附录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专题介绍;
④课文行文中涉及的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总之,立足教材,抓住重点,随文复习,随文整理,集腋成裘,贵在持之以恒。
在做好教材中传统文化知识的梳理归纳的同时,进行适当的各种题型的强化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面对丰富驳杂的文化知识,我们要重视笔头的记载、笔记的整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不妨结合具体的试题例句,把我们在强化训练过程中遇到的文化知识,及时归类整理到笔记本上,或者及时整理制作专题知识卡片(或表格),利用课余的零散时间随时随地加以记忆。
我国古代文化知识博大精深,而高考所考的古代文化知识,往往有部分超出课本范围。复习备考时,除系统梳理课内古代文化知识外,还应适当地稍加拓展延伸。拓展的范围就是《考试大纲》所说的“常见”。比如,我们可以采用分门别类的方法,按照高考试题经常涉及的天文历法、国号年号、姓名称谓、官职典制、科举教育、风俗礼仪、文史地理、饮食器皿、艺术典籍、音乐文娱等标准进行分类,将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我们还可以进行对比记忆,比如,表官职提升的词语有“升”“迁”“晋”“进”等,表官职贬降的词语有“谪放”“贬谪”“左迁”“迁谪”等,分组对比,巧妙记忆,印象会更加深刻。
复习整理是基础,有效答题是关键。那么如何做到答题有效呢?
对于客观选择题,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①巧排除。答题时我们可以先认真阅读、反复辨析试题中的选项,锁定熟悉的知识点,用已掌握的古代文化知识对各选项进行筛选,排除已知选项,逐步缩小范围,推断出解说错误(或正确)的选项。
②扣语境。解题时,我们还可以联系上下文内容,将考查到的知识点置于具体语境之中,结合语境是做出有效判断的好办法。
③识陷阱。这类题错误选项的设置思路,往往与概括分析题的设置思路大同小异,干扰手段无外乎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时空颠倒、范围失当、以今释古、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等。
对于主观简答题,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内容,将考查到的知识点置于具体语境中,结合语境和题干要求,运用各个考点的知识,针对不同题型,有的放矢地进行解答。
总而言之,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贯穿于国民教育和文化教育的整个过程,这也必将反映到高考语文试题这一特殊载体中,我们中学语文教学时必须做到有备无患,广大考生也要注意了解和学习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以使自己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