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毓
今年全国“两会”及随后一段时间,“降低学生课业负担”成了一个高频度曝光的短语。教育界及其他各界人士纷纷建言献策,其情不可谓不真,其意不可谓不切。但言语间常常氤氲着一种无奈:只要凭考分进阶的通道不拓宽,以学生考分评价学校、教师的方式不改变,学生负担是难以从根本上降下来的。
通过教育选拔人才,从古至今,纵览世界,大抵如此。凭考试成绩进阶高一级学校,也暂时是比较公平甚至是最公平的方式。在这个根本机制暂无法改变的前提下,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确是一件难为人的事。但要成绩和降负担并不是无解悖论。
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临时党委书记张政文都认为,合理的、适当的学业负担是学生成长成才必须要承受的,无效的学业负担才是要减的对象。另一位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在相关提案里用了一个词“精准控负”。这些有识之士的观点较为准确地点出了降负之本质、核心。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刷题、大量重复是提高成绩的“有效”方法。同时,现在的学校和教师都承受着相当大的被考核压力,学生的成绩是最主要的考核项。于是,许多教师就认准了以作业堆成绩这条“道”儿。。
把作业精细化、集约化,让学生做较少的量就能够复习、运用较多的知识点,举一反三,这本是教育者所应该承担的职责。遗憾的是,要么能力欠缺,要么不愿费那个劲,很多教师随便圈划一“筐”作业扔给学生,就算“交差”了。这种粗放式留作业是一种变相的失德。而在只求显绩、不想潜绩的思想指导下,校领导也往往对此予以默认。
我们强国圆梦的伟大事业,需要的是有创造力、有后劲儿的人才,为得显绩而扼杀了学生的潜力和乐学精神,实是违悖了我们的教育宗旨。
身负为祖国育人育才之重托,拜托各位教师、校长,让我们留给学生的作业,多一点含金量吧。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职业荣誉感与自豪感的获得也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以“钉钉子”的精神深耕主责主业,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自己的工作,更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伟大情怀投身事业,甘于奉献。
(人民网)
●实际上,如果我们从源头来思考问题,会发现结束课业特别是“减负”后多出来的时光,其实是孩子人格养成、全面发展的一种机遇。解决“课后三点半问题”必然遇到各种困难,但是只要把它看作一种机遇,总能找到解决办法。应该依托制度优势,把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动员起来,让“课后三点半”成为充满机遇、信心、希望和未来的“香饽饽”。
(《科技日报》)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93名18~35周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8.5%的受访青年还记得小时候的梦想。在各类常见职业中,医生(13.2%)和教师(13.0%)最受他们青睐。86.6%的受访青年认为梦想能激励自己去努力奋斗。当梦想与家人意见相左时,37.0%的受访青年会在二者之间找平衡点,35.8%的受访青年会坚持自己的想法。
(中国青年网)
●“学困生”在老师的鼓励下,能有一些进步,但很难形成坚定的学习毅力。对他们来说,持续地克服身上的惰性真的很不容易。很多时候,学习成绩好了,开心是当下的,不足以使他们长久地坚持下去。教育就是这样,不能立竿见影,而是需要老师在成功和失败的不断交错中不忘追寻初心。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