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北新街小学 张秀娟
小学生学习数学与具体实践活动是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教师,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手和脑”之间的联系,让动手操作实践活动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一个个有趣、有效的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爱上数学学习,同时学会观察思考、学会交流沟通、学会模仿创造,发现现象与规律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数学模型,体悟数学思想。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凭借。只有读透教材,才能灵活自如地驾驭教材,使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多样,才能带领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思考、感悟、建构。如,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中,学生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正方形、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以后,教师可启发学生:哪些图形的面积我们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实际操作,于是想到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样既分散了难点,又通过动手操作,感知每个知识点的形成,建立起清晰的表象,然后及时引导学生对感知的现象进行抽象归纳,揭示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认识几何图形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相关资源,注重对比训练,深化学生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之后,教师继续引发学生探究思考: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转化成长方形后,面积不变,周长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将一个长方形沿一条对角线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变了没有?面积呢?通过对比,学生的认识更加清晰,对周长和面积的概念的认识更加到位,空间想象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发展。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过程中容易出现盲目和低效的情况。教师应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和操作体验活动规律,设计活动,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可以这样设计:
a.实物感知,建立表象。教师首先出示大家熟悉的红领巾,指出它的角,让学生直观感知,然后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b.动手操作,强化表象。让学生折一折,拉一拉:你能用纸折出几个大小不同的角吗?用手拉“活动角”学具由小变大,再拉一拉,由大变小。这样不仅强化了表象,加深了认识,还为将来从运动的观点理解角的定义埋下伏笔。
c.再现表象,完善认识。通过闭眼想象角的形状,动手画角,用量角器量角,再现角的表象,掌握角的特征,并且在量角的过程中发现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师在实际操作活动中要注重操作实效,对实践操作环节的整体设计、对学生动手操作过程节奏的把控、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组织学生进行操作体验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课前准备好所需的工具和材料;明确操作的目的和要求;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渗透数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