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全中 李天华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学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性特色,积极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那么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中学语文的课堂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深挖古诗文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学语文教材编选了很大比例的中国古诗文,尤其是新编的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编选了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其中的古诗文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高中语文教材也编选了大量的古诗文,涉及诗经、楚辞、诸子散文、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初高中教材中的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对中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都把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摆上了显要的位置。
既然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那么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在人文性教育中的优势,根据教学实际,积极挖掘和整合。如果说中学语文教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巍巍青山,那么教师要立足教材、咬定教材这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山不放松,精耕细作,做实做细,切实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利用教材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需要注意下面两点。
一是在日常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古诗文的学习中吸纳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个方面的丰富内涵,而初高中教材的诸子散文中蕴含着中华核心思想理念、人物传记中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古诗词中蕴含着中华人文精神。天人合一、民惟邦本、自强不息、忠贞爱国、治国修身、大公无私、孝敬父母、重诺守信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就蕴含在初高中教材的古诗文中。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闪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如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中蕴含着儒家以民为本的仁爱思想,庄子的《逍遥游》中蕴含着道家顺其自然的无为思想,《荆轲刺秦王》反映了荆轲义无反顾的坚毅人格,《离骚》体现了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归园田居》中隐含着恬淡闲适的田园温馨,《将进酒》中洋溢着傲视权贵的飘逸情怀,《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昂扬着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气,《雨霖铃》中流露着温软缠绵的别离情怀,等等。虽然它们只是中华传统文化大海中的朵朵浪花,但通过这些文化珍品,中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优秀的中华传统语言文字知识,而且可以从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诗文中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脉搏,获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基因。
在中学语文的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论语》《孟子》《庄子》等选文,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基本思想,让学生懂得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然等传统思想;利用语文教材中《采薇》《观沧海》《春望》《声声慢》等古诗词,积极融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诗意情怀,让学生获得情景交融的诗词美学价值;利用《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三顾茅庐》等古典名著的节选文本,积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学精华,让学生欣赏文学的魅力。教师也要善于用传统文化中的进取精神,让学生领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真谛;用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让学生体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担当;用传统文化中的处世思想,让学生懂得“己所不予,勿施于人”的为人道理。
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紧紧围绕教材,不断整合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精心设计,有效教学,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要充分利用精读课文、自读课文、专题研究、课外背诵等教材中所涉及的古诗文,积极挖掘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二是由教材延伸,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相关的中华古诗文,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容量。
虽然中学语文教材富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但是仍然存在内容零散、体系不完整等缺陷。教材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浪花,要让学生领略壮美的大海风光,还需要借助课外资源。因此,在依据教材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外,语文教师还要因势利导,拓展延伸,以便让学生学习、思考和辨析,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和理解。如在学习《论语十二章》《鱼我所欲也》等课文时,可以借助写作背景积极融入儒家基本思想方面的文化知识;在学习《刘姥姥进大观园》《智取生辰纲》等课文时,可以借助故事情节有效融入《红楼梦》《水浒传》等整部著作的传统文化内涵,延伸和拓展课文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润物细无声——突出语文教学的熏陶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强调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因此,依据教材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必须遵循人文性原则,体现语文的人文性特色。教师要有效运用课文浓厚的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能把语文课变成思想品德课。语文的本质不能改变,语文的人文性特色不能消解。根据教材特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地融入在语文教学的相关环节,要注意下面两个方面。
一是融入的方法要体现文本的人文性特色。
教材的选文因题材、体裁等不同,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也不尽相同,因而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方式也应不同。教师要依据文本的特色,采取灵活多样的融入方式。
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中营造融入的情境氛围,可以在作者和背景介绍中融入文化知识和人格魅力,可以在疏通文意时融入具体的文化信息,可以在分析归纳思想感情时融入全面的文化价值,可以在拓展延伸中融入文化思想。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时,可以由教师阐述文本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可以让学生在自主阅读思考中感悟文本的文化内涵,可以在师生交流问答中理清文本的文化脉络,也可以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中明辨文本的文化观念。不论在哪个环节,采用什么方式,一定要依据教材的人文性特色,潜移默化地把教材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过程当中。不同的课文,应找准不同的融入点。诗词的融入重在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在有韵有味的诵读中让学生体味中华古诗词的音韵美;重在对诗人个性品质的认知,在诗人人格魅力的介绍中,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诗人的传统美德和理想人格;重在对诗词思想情感的领悟,在分析归纳诗人的言志抒情中,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化情怀;重在领悟诗词的表达技巧,在体味意象意境中让学生领悟传统诗词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
二是融入的教学语言要体现语文的人文性特色。
在语文教学中,不论是导语引入,还是背景介绍,亦或是主题分析,作业延伸,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教师要用语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人文性、感染性特色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不能用机械的、生硬的、枯燥的语言强制性灌输思想。语文教师要用教学语言的生动魅力和表达方式的灵活多样,循循善诱,让学生在富有生动性和感染力的语言魅力中愉悦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优势,生动地融入丰厚的文化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生动地讲述文化事件,可以用优美的诗句点亮文化叙事的过程,可以用富有感情的诵读传递文化魅力,可以用生动的描述形象地阐述文化现象,可以用严谨的论证语言准确地阐述文化观点。教师还可用自主创作的诗歌、散文等去解说和传授文本所蕴含的文化内容,也可让学生用自己创作的诗歌、散文等去陈述和表达对文本文化内容的自主理解。
三、淡妆浓抹总相宜——丰富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
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经典诵读、精讲故事、师生辩论、演讲比赛、主题征文等富有人文性的活动,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采取适宜的活动。
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课堂,也要通过听、说、读、写活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在不同形式的古诗文诵读、讲解、研讨和写作当中,让学生在深情诵读中感悟古诗文的语言魅力,在聆听教师的讲解中知晓古诗文的文化价值,在畅谈自己的感受中体悟古诗文的现实意义,在快意写作中享受古诗文的文化韵味。当然听、说、读、写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内容可以有主有次,不论浓淡皆相宜,都是体现语文人文性特色的教学活动,都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
教师可以利用课前、课堂或课余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把经典诵读作为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必修课,大力提倡,积极踐行,形成一种愉悦的诵读行为和习惯,让学生浸润在经典诵读的浓郁文化氛围中。
教师可以利用演讲活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作为演讲的主题,让学生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和情感化为激情洋溢的演讲,通过演讲的魅力宣扬进一步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师可以利用辩论的形式,把文本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有争议的内容作为辩论的题目,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让学生在正反辩论的理智思考中明辨是非,懂得扬弃,获得正确认知。
教师可以利用作文课的优势,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作为写作的内容,指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写作,在积极的写作中获得对传统文化的自主认知和感悟。教师要充分利用引导的作用,让学生记述生活中富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事件,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是语文课程必须承担的义务。教师一定要遵循语文的教学规律,积极挖掘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有效发挥语文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