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人论世”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作用

2018-01-25 09:11陈瑜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8年3期
关键词:知人论世古诗李白

陈瑜

“知人论世”即了解作家生平经历、思想个性及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这是欣赏古典诗歌、理解作品思想情感的重要方法。古诗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产生的,每一首都具有作者独特的思想个性和时代印记。同一题材的作品,不同作家所写,其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作家的作品,在不同时期,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也会有很大的差别。再加上古典诗歌含蓄蕴藉的抒情方式,读者仅从诗的字面意思往往不能准确把握其内在情感,这就要求人们在读诗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字的表面意思,而应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个性和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进行综合考量。

在小学阶段,古诗的学习以情感体验为主,学生年纪小,知识浅薄,思维简单,古诗所描写的内容对生活在现代的儿童来说十分陌生,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也很难被他们理解。因此,带领学生品味诗歌意境,使学生领会诗歌的情感,是小学教师的重要教学内容。知人论世,是缩短古诗与儿童心理距离,使学生走进诗歌情感世界的有效方法。

目前很多教师对“知人论世”在诗歌阅读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将“知人论世”与理解诗歌情感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教学设计。

一、“知人论世”对理解古诗感情的重要作用

“知人论世”在准确理解诗歌原意,深入体会作品复杂情感,以及品味诗歌意境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1.“知人论世”对准确理解诗歌原意的作用

准确地理解作品原意是诗歌阅读的基本要求。古典诗歌以象寓意,那些抒情含蓄而寓意深厚的作品,必须要通过“知人论世”才能准确地理解其中的含意,否则便只能停留在诗的字面意思,与诗人所表达的真正情感相去甚远。

例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是一首抒情含蓄又意味深长的作品,写诗人与好友的相逢,前两句是对往日生活的回忆,后两句以“落花”意象呈现了眼前相逢的场景。作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诗人没有明确道出。正如清代沈德潜评价此诗:“含意未申,有案无断。”如果不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历史现状,恐怕很难对该诗所蕴含的情感作出正确的理解。

此诗大约作于唐大历五年(770年)杜甫在长沙时,当时安史之乱已过十四年,但整个国家仍动荡不安,杜甫还在西南一带漂泊。在一个暮春时节,诗人与流亡到长沙的著名宫廷歌唱家李龟年相逢了。老友相见,自然十分喜悦,但诗人当时的心情又不是“喜悦”二字所能道尽的。杜甫与李龟年相识于开元盛世,那时他们经常出入于王公贵族的宅邸,宴乐欢聚。在杜甫的记忆中,李龟年是与盛唐时期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今盛世已去、青春不再。两位历经沧桑的老友相逢于落花时节的江南(此处江南泛指长江以南),一句“落花时节又逢君”,蕴含“多少盛衰今昔之思”!因此,用“喜悦”二字概括此诗的情感是不准确的。

有些诗从表面上看以写景为主,但实际上是诗人托物寓意、借景抒怀。在讲这样的诗时也不能仅从字面意思去简单阐释,而应作多方考察。如苏轼《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这首诗表面上描写的是秋天的景物,个别小学教师即认为此诗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这种解读是错误的。联系作品写作背景我们发现,这原是一首以比兴手法励志的诗作。刘景文是苏轼的老友,他才思卓绝,器识奇伟,深得苏轼赏识,然而仕途偃蹇,志意不遂,于是苏轼写了这首诗来鼓励他。苏轼作此诗时刘景文已年近六旬,且体弱多病,愁苦潦倒。于是,詩人便在作品中以秋末冬初的枯荷、残菊来托物寓意,称颂刘景文高洁的人格;又以“橙黄橘绿”来比喻人生成熟结果之境,勉励老朋友振作起来。此时苏轼自己也已五十五岁,历经政治坎坷,多次遭贬。因此,在此诗中,苏轼既抒发了对老友的赞美鼓励之情,又表达了自己执著的人生信仰和旷达的心态。

由此看来,只有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及诗歌创作的背景,才能准确地理解诗歌的原意。

2.“知人论世”对深人体会诗歌隋感的作用

深入体会文学作品情感是丰富学生精神世界、陶冶情操、完善个性的重要途径,学习古诗时亦是如此。

有些诗所抒之情看似比较明白浅显,但如果不“知人论世”,便不能深入体会其丰富的情感内涵。如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绘的是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春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若联系此诗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其他诗篇,我们则能感受到作品中还隐含着诗人对故里的归思。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这一年诗人因严武再次镇蜀而重返成都草堂,暂时结束了漂泊生活。这一阶段诗人写了不少美丽的小诗,有许多作品流露出思归之意。如《归雁》:“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肠断江城雁,高高正北飞。”《绝句四首》其三的最后一句,也暗言诗人欲从此地乘船出川,远下东吴,然后再由吴地北上中原,回到故乡洛阳。杜甫自从安史之乱避居成都之后,就一直计划着东下出川,前往吴地,他曾说:“厌蜀交游冷,思吴胜事繁。应须理舟楫,长啸下荆门。”仇兆鳌《杜诗详注》解释此诗道:“盖恐北归未能,转作东游之想。”返回草堂不久他又写诗曰:“贱子且奔走,三年望东吴。弧矢暗江海,难为游五湖。”由此可见,《绝句四首》其三,在赞美自然之景的同时还隐含着诗人深深的回归故里之思。

3.“知人论世”对细腻品味诗歌意境的作用

诗歌意境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对意境的细腻品味是深入领悟诗作感情的关键,“知人论世”有助于学生细腻品味诗歌意境,进而对诗中所抒之情有进一步的体会。

如李白《望庐山瀑布》其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般读者都认为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表达了诗人的赞美之情,但实际上此诗还抒发了李白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之意。李白自幼成长于道教风气炽盛的蜀中,少年时曾隐居家乡附近的大匡山,修道求仙,后来他又登峨眉山,在山中学仙多时。李白身上具有仙风道骨的气质,曾被贺知章誉为“谪仙人”下凡。李白认为他隐居过的每一座山都能“攒吸霞雨,隐居灵仙”。他的诸多游山活动,除了欣赏美丽的山景,还有隐逸求仙的目的。他所写的大部分山水诗,也因融入了道教神仙传说,想落天外,虚幻奇丽,带有很浓厚的游仙诗的色彩。庐山,是我国道教名山。相传周武王时,有匡俗兄弟七人,皆好道术,结茅庐于此山,后升仙而去,而空庐犹存,故后人称为庐山。香炉峰则以其山形似香炉而得名。

李白此次登上道教仙山庐山,来观香炉峰之瀑布水,更激起了他内心神奇的想象,他一下子写了两首《望庐山瀑布》,其一说:“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表达其隐居仙山、超脱凡尘的愿望。第二首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庐山香炉峰瀑布。云雾缭绕的香炉峰,经过日光的照射染上一层迷人的色彩,在李白的眼中犹如一座巨大的博山香炉,烟雾升腾,幻化成一片紫烟笼罩的仙境。在古诗文中,“紫烟”一词通常与道教神仙联系在一起,在李白的诗中更是如此。如其《元丹丘歌》曰:“元丹丘,爱神仙。朝饮颍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长周旋。”其《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其二曰:“多君相门女,学道爱神仙。素手掬青霭,罗衣曳紫烟。”因此,在《望庐山瀑布》其二中,“香炉”“紫烟”并不完全是诗人对眼前所见景象的真实描绘,更融进了他对神仙世界的奇思幻想,它们与“飞流”“银河‘九天”等意象一起构成了充满浪漫色彩和仙意特征的诗歌意境,寄托了诗人对神仙世界的无限向往。

由以上诗例可见,“知人论世”可以帮助读者正确地理解诗歌原意,深入体会作者情感,细腻品味诗歌的意境,因此它是欣赏古典诗歌和古诗教学的有效方法。

二、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知人论世”

目前,“知人论世”运用于小学古诗教学时的突出问题是教师没有指导学生运用此读书方法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别是具体作品的写作背景,更没有利用它们去诠释作品。为了真正发挥“知人论世”在小学古诗学习中的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针对作品选取作家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资料

一般小学教师在讲授古诗时都有“知诗人”(即了解作者)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在教学时,不少教师都是将诗人的生平从头到尾像流水账似的作简介,然后再举出代表诗作。这样的介绍没有针对所学作品选择有效的内容,对学生理解作品起不到帮助作用,可以说是做了无用功。此类“知诗人”并非诗歌阅读理解中的“知人论世”。真正的“知人论世”应该是把所学诗歌作为核心,了解诗人在创作该诗时的生活经历和历史背景,以此考察诗人当时的思想心态。教师在备课及课堂讲授时,应截取诗人的某一段人生轨迹和当时的历史事件重点介绍。如在讲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时,就应该了解诗人在写这首诗时所经历的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了解安史之乱给唐王朝造成的巨大影响,以及安史之乱后诗人贫困动荡的生活状况,了解了这些情况才能体会诗中所蕴藏的无限感喟之情。

在了解诗人生活经历、历史背景的基础上,还应结合诗作的具体内容掌握有关资料。比如《江南逢李龟年》中提到的李龟年是怎样的一个人物?他与杜甫又有怎样的关系?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所描绘的庐山是一座有什么特点的山?李白对名山又有怎样的情怀?这些都能对领悟诗人情感、体会诗歌意境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2.与诗人题材相类或写作时间相近的诗作联系对比

虽然每首诗都有着不同的创作背景,但同一位诗人在相同题材的作品中寄予的情感往往是相近的。因此,在学一首诗时可以和诗人同类题材的作品进行勾连对比,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进入诗歌情境,又能使学生加深对诗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认识。如王维的大部分山水田园诗都抒发了隐逸之情,那么,在学他的此类诗时,便可与同类诗进行对比。比如学《鸟鸣涧》时可以和《竹里馆》《鹿柴》《山居秋暝》等诗相对照,体会诗中的幽静之美和闲适情趣。又如在学诗人陆游的爱国诗《示兒》时,可以将其与另一首爱国诗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相联系,感受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作品是作家思想情感的真实反映,而作家的思想情感是随着人生的不同阶段发展变化的。因此,在学习一首诗时,如果联系诗人在同一时期内所写的其他作品进行综合分析,便可以把握诗人在这一阶段的思想和心态,进而明悉所学作品的情感内涵。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有人说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儿童的喜爱之情,还有人说表达了诗人大半生漂泊在外的感慨。如果我们联系诗人同时所作的《回乡偶书》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便会十分清楚地看出,诗歌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表达了诗人抚今追昔、人世沧桑的伤感之情。

3.课堂讲授时应采用易为小学生所接受的方式

部分教师在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讲授古诗时,没有采用小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使用书面语来介绍作家生平和作品创作背景,叙述语言不够通俗,缺少亲切感和趣味性,吸引不了学生,自然不利于学生理解作品。

小学古诗教学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拉近学生与诗人、作品的距离,使学生在心理上对诗人产生亲近感,对诗歌的历史背景产生感性认知,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作品情感的理解和体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语言理解能力较弱,尤其对富有理性色彩的书面语,接受起来较费劲。因此,教师在介绍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写作背景时,应采用形象生动的口语,或者以讲故事的形式表达。比如,有的教师在讲解李白《赠汪伦》这首诗时,就讲了汪伦写信邀请李白来“万家酒店”作客的故事,对学生感受诗人和汪伦的友情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在介绍作家和写作背景时,教师也可以借助图像资料,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为进入作品意境,体验作品情感作好铺垫。尤其在讲授边塞诗、战争诗等距离儿童生活十分遥远的诗歌题材时,就可以选用一些影视剧里反映战争、历史或者边塞情景的影像资料,形象地呈现诗人的生活环境和历史背景。

在古诗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是对小学教师提出的较高要求。只有掌握了丰富的作家作品以及相关文史资料,才能处理好“知人论世”与理解作品之间的关系。鉴于目前小学一线教师时间、精力及自身学术水平有限且教学任务繁重的现状,各类教学参考资料的编写者应该以服务一线教师为编纂目的,为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参考资料。在资料的选编上应选择以理解作品为核心的恰当内容,在呈现形式上应多种多样,比如建立教学资料库、教学档案库、动态研究资料库等,以方便教师查阅使用。

综上所述,“知人论世”对于学生准确理解作品,深入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意境,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适合小学生思维和心理特点的方式讲述,使“知人论世”在学生学习古诗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猜你喜欢
知人论世古诗李白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劳劳亭
诗仙李白的归宿
知人论世——知杜甫其人,赏杜甫诗歌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知人吟咏悟人生
散文教学要做到“知人论世”
倒下的那一刻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