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朝
师道,即为师之道,一直是古今为师者探讨的重要话题。教育部于2012年发布的学前教育以及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师专业标准,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对如何成为一名好的语文教师作出了规范指导。其实,我国古代关于师道的许多论述,都可窥见这三方面的影子。
一、“经师易遇,人师难遇”——恪守职业精神
在课堂上,语文教师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才华,带领学生无拘无束地徜徉于知识的海洋,但前提是必须恪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司马光说过:“经师易遇,人师难遇。”所谓“经师”,是指具备专业能力的教师;而所谓“人师”,是指既具备专业能力也具备人格魅力的教师。“人师”以高尚的情操塑造学生的人格,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终身受益的影响和感化。这个过程也是教师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
语文教师的职业精神表现在对于教育事业的崇敬与忠诚,对于本职工作的热爱与执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从走入校园、走上三尺讲台开始讲授母语的那一刻起,就要在课标的指引下,为语文教育奉献自己的光和热。这是一个宏伟的理想,也是一条漫长的旅程,是激励着每一位语文教师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是对教书育人事业无怨无悔的爱。
语文教师的职业精神表现为对学生真挚的爱。清代群玉书院“亲师斋”有铭曰:“主善为师德业所资,狎而敬之,畏而爱之,亦趋亦步,朝斯夕斯,熏陶既久,其益无涯。”语文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更要成为他们的陪伴者,发自内心地爱护他们。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发掘他们各自的禀赋;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用正确的方式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把他们看作一个个独特的灵魂,而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以爱为出发点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心怀爱与尊重的教师才是合格的教师。
语文教师的职业精神还表现为与时俱进的语文教学理念。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正逐渐向引导者、促进者转变。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更是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向全新的高度。当今的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构建以学生为本、以德育为先、师生共同参与的现代化课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其身正,不令而行”——提升自身修养
“红烛”“春蚕”“春雨”……古时多少赞美之词,既表达了人们对于授业恩师的敬爱,又寄予了人们对教师人格的美好期待。师者身正方能为范,高尚的道德情操是语文教师立足三尺讲台的根基,是其立德树人事业的起点。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拿起笔歪歪扭扭地学习写字时,模仿的往往是教师的板书;学生捧着书本大声朗读时,模仿的也多是教师的神态、语气。语文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必须恪守“为人师表”的准则,提高自身修养,以身作则,引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语文教师要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爱是教育的靈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论语·述而》指出,教师要“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责任心、耐心和细心是教师必备的素质。有责任心,才会努力提升专业素质,为学生的成长发展负责;有耐心,才会诲人不倦,谆谆教导,给学生带来春风化雨般的教育;细心,才会及时发现学生成长中的困难与疑惑,及时为学生排忧解惑,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语文教师要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朱熹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其实对教师的自我约束多少有借鉴意义。教育事业固然需要物质保障,但教育的终极意义在于精神价值的实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有“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坚定,有“一心只教圣贤书”的执着,坚守黑板和讲台。
语文教师要注重外表的整洁得体、语言的规范健康、举止的文明礼貌,正所谓“身正为范”。不拘小节、放浪形骸固然有所谓的“名士风流”,但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却不能不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语文教师做到端庄大方、谦恭有礼,这样不仅会增加个人魅力,提高学生的亲切感、认同感,还会为学生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规范学生的言行。
三、“学知不足,业精于勤”——确立终身学习观念
“传道授业解惑”,是韩愈为教师所立之圭臬。语文教师必须先入道方能传道,先积业方能授业,先有识方能解惑。过去常有人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先有一桶水”,而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知识信息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获取渠道不断拓宽,学生的认知起点不断提高,语文教师的“一桶水”早已经远远不够。“学知不足,业精于勤”,若想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坚守“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职,需要拥有源源不绝的活水,有终身学习的观念。
首先,语文教师应该是学科领域内的专家,能够为学生传授正确、专业而又与时俱进的知识和理念。《礼记·学记》有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社会发展如此迅速,任何一个领域的新知识、新事物都在不断诞生,哪怕是源远流长的语文学科,也时常有流行的词汇、新奇的语法进入学生的视野,如果语文教师对此没有及时了解,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辩证对待这些时髦词句,使学生避免在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流行语浪潮中迷失?另外,教师的学识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一位学识丰富、妙语连珠的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言自明,可以激励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积极探索。无论从教年龄多长,都应该以谦虚认真的心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其次,语文教师还应该是教学的专家,能够将知识、理念以科学、巧妙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礼记·学记》中说:“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时代在进步,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手段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核心素养成了教育的时代主题,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电脑和投影仪已是许多学校最基本的教具,网络技术让课堂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承几千年的育人事业与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碰撞出无穷无尽的美妙火花,为课堂增添了一道道靓丽的色彩,但教育的基本方法与理念却亘古不变。语文教师需要不断追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坚守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理解教育的时代主题和理念,学习如何让新技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传“真道”,授“实业”,解“新惑”。
最后,语文教师要不断反思和总结,“吾日三省吾身”,在自省中不断成长。每一节课都是教师自我提升的阶梯,课前的准备与课上的发挥固然重要,课后的总结和反思更是必不可少。《荀子·劝学》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回顾、诊断与自我监控,对好的经验加以总结强化,对出现的失误和不足予以反思和修订,将教与学紧密结合,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必将持续提升。学校内外的教研活动更是教师成长的广阔平台,每个教师的课堂教学都各具特色,有值得他人借鉴的优点,而教研活动正好能将这些优点集中起来,以供每个教师参考与学习;每个教师也都有各自的不足,教研活动正是以群体的智慧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语文教师只要坚定终身学习的理念,职业生涯中的一点一滴都将成为学习的契机和宝贵的财富。
三尺讲台,诲人不倦,传道授业解惑;四季耕耘,春风化雨,万千桃李成蹊。教师不仅是一种谋生的职业,还是一份崇高的使命,一份伟大的事业。在大力倡导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汲取古人师道之精华,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为语文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公民语言能力读本》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编
语言文字事业是国家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工作要“增强国家语言实力,提高国民语言能力,构建和谐语言生活”,从而“推进语言文字事业全面发展”。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相关精神,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编写了《公民语言能力读本》一书。本书选取了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尚在研制的《国民语言教育大纲》主体框架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以问答的形式汇集成册。书中内容涉及我国语言文字分布及使用状况、语言文字法制建设、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与规划、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测试、汉语汉字基本知识、汉语汉字与传统文化,以及汉语汉字应用的主要问题等,力求体现接受过中等教育的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的各种语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