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2018-01-25 09:15陈亚飞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8年4期
关键词:识字汉字传统

陈亚飞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载体的汉字,是根基,是活化石,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历史渊源等诸多文化因子。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曾经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的过去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因此,我们要站在“认识汉字就是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识字教学,从传统的优秀文化中汲取汉字精华,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来反哺识字教学,助力识字教学。

一、利用字源字理,把传统文化渗透到识字教学中

汉字源于生活的情状。每一个汉字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呈现出的都是一幅生动形象的人文景观图。在进行识字教学时,教师可简要地向学生介绍这些汉字的造字特点,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演变过程,并根据造字特点进行形义联想。如“孝”这个字是上下结构:上面的字头,我们今天叫作老字头,老、考、耄、耋等都是这个字头;下面就是一个孩子的“子”。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图片,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这个字都是一个小孩儿背上驮着头发萧疏的老人,或一个孩子用手搀扶着一位老人走路的样子,孩子非常恭敬,老人行走得很安稳。百善孝为先,什么是中国人的孝呢?就是一个孩子愿意用自己的行动扶持自己的长辈,让老人既能安身又能安心。再比如“门”字,是指建筑物的出入口。甲骨文的“门”字,有门框,有门楣,有一对门扇,是一座完整的门形。金文的“门”字去掉门楣,但仍保留着两扇门的原形。汉字中凡从“门”的字,大都與门有关,如闭、间、闲、闸、闯等。“门”是象形字,由两扇门构成,或由两扇门上面加一横木构成。甲骨文的“门”反映了商代晚期房屋建筑中门的结构与现在的门几乎相近,几千年来门的形制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进入阶级社会后,“门”不仅是供人们出入于建筑的通道,还反映着房屋主人的地位与等级。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是柴门、蓬门、衡门,对于官宦富户来说是侯门、朱门、豪门。唐人崔郊有两句诗:“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一门之内所居常为一家人,门也就是一家人的出入之口,由此“门”引申为“家”“人家”“家族”“门第”等意思。通过对“孝”“门”的了解让学生感受汉字蕴含的文化。

汉字是表意文字,许多汉字从外形上就可以知道它的大概意思,因此,我们还可以采用字理识字法。比如“日”的形状像太阳,“月”的形状像月牙。日和月都能发出闪亮的光芒,两个合在一起就会变得更亮了,这就是“明”。又如“尖”字上面是“小”字,下面是“大”字,上面小下面大就是“尖”,很形象生动。再如“聪”字左边是“耳”,右上边两点代表“眼睛”,右边中间是“口”,右下方的心代表“脑子”。四件宝贝合起来就是“聪”。“聪”字后面再加个“明”字表示这四件宝贝要日日用,月月用,这样就会“聪明”起来了。汉字的这个特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既能认识到祖国汉字的奇妙,又能感受到汉字的丰富内涵。

汉字的形体是因其意义构建的,大多数形义之间密切相关,是有规律可循的。如“祈”字,拆解部件为“礻、斤”,部件“礻”原为“示”,意为竖立的墓碑之形,是神仙灵魂托居之所。“祝、福、礼、祷、神、祀、祠、社”等字都表示与祭祀、求神、祈福有关。教学时如加以引导,学生就很容易掌握这一类字。总之,在识字教学中注重字源字理的渗透,既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能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与记忆。

二、利用诗词韵语,把传统文化渗透到识字教学中

古代诗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在小学课本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在识字的同时,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华。

除此之外,识字教学中还可采用传统的韵语形式,如对子歌、绕口令、童谣、儿歌、谜语、谚语、歇后语、顺口溜等,指导学生识字。《对韵歌》中的“云对雨,雪对风,花对树,鸟对虫”,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拼音教学中的绕口令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进行识字,学生识字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儿歌《剪窗花》,更是将传统文化带入课堂。代表性的中国娃娃、喜上眉梢、骄傲的大公鸡、胖胖的大鲤鱼,一个个生动的剪纸形象,让学生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美感,真正做到让学生边读书识字,边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春节童谣》用幽默明快的语言把过年的热闹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在识字、诵读中体会祖先们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

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搜集编写字谜、歇后语、顺口溜等,这种形式学生会非常喜欢。比如为了让学生认识“回”字,老师可以通过编字谜“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加深学生的记忆;为了记住“草”字,可以编字谜“没头就是早,早上长青草,牛羊见它乐,禾苗见它恼”。随着学生所学知识的增多,他们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编一些简单的字谜。如“芽”,有学生编了“牙上长草了”,如“实”,有学生编了“头上戴一个大帽子”。字谜虽简单,却是学生可贵的创造。老师与学生编的字谜,还可让他们带回家让家长猜,考考自己的爸爸妈妈,比比谁更棒。这种方法既能激发学生对字谜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能展现汉字的趣味性。

识字是学习汉字文化的过程。识字和学习字母文字不同,学习字母文字是知其音便可写其形,而识字则多从汉字形体入手,或通过形体特征,或通过形与义、形与音的联系进行学习。汉字文化中的字谜文化,就是以汉字的形体特点为切入口形成了灯谜这一文化样式,而灯谜又促进了汉字的学习。再以汉字文化中的拆字文化为例,通过一些拆字对联,拆字诗词,使得识字变得韵味无穷。例如,上联:晶字三个日,时将有日思无日,日日日,百年三万六千日;下联:品字三个口,宜当张口且张口,口口口,劝君更尽一杯酒。再如,上联:淼字三个水,应该节水就节水,水水水,一滴四十八亿水;下联:磊落三块石,必须用石莫少石,石石石,几楼八万六千石。

诗词韵语是识字方法中很活泼的形式,可以作为课间小游戏,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游戏中充分感受汉字的奇特;还可以用墙报、黑板报等形式展示,让全班同学共享资源,通过诵读让学生加深理解,充分感受汉字的丰富内涵。

三、利用故事典故,把传统文化渗透到识字教学中

教师通过引经据典,巧妙地将识字教学的目标与小故事结合起来,把传统文化渗透到具体的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充分感知识字的乐趣,使之愿意参与识字教学活动。

比如“虹”字,根据汉字的一般构成原则分析,“虹”应和“虫”有关,但根据现有的常识我们知道“虹”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与色彩有关,与“虫”并无关系,这就容易使学生把“虹”字写成“红”。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先从“虹”的偏旁“虫”切人,让学生认识到由于彩虹总是出现在雨后,所以古人认为“虹”是一种能呼风唤雨的龙,在造字时就用了“虫”做偏旁。而在古代,“虫”不仅是昆虫,还包括蛇、龙一样的动物。教师可讲述神话故事“虹饮于河”来阐述上述观点,告诉学生这个故事说的是天空中的一条龙盘旋于天际,弯着身子饮河中水。通过这样的神话故事,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人造字的理解,也会有效地分辨“红”与“虹”的差别。

再比如关于“王”字的小故事。一个过路人看到一个小和尚正在练习写字,就走过去与小和尚交谈。小和尚说师傅刚教了他四个字。过路人问:“那你怎么只写一个‘王字?还有三个字呢?”小和尚说:“我是四个字一起写。另外三个字是一、二、三,然后当中加一竖,就是‘王字了。”过路人不禁赞叹:“汉字了不得。划四划就是四个字。那‘一“二“三倒是一看就明了,可是那‘三字当中加一竖,怎么就成了‘王了?”小和尚说:“师傅说了,上面一横是天,底下一横是地,当中一横代表人,人在天地之间,当中一竖表示通天地人。能通天地人的就是王了。”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字形多给学生讲这样的汉字小故事,并鼓励学生自己编写,会大大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总之,在识字教学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

在讲形近字的知识时,还可借助《三国演义》这部书中的一个故事来激趣。因诸葛亮才学渊博,周瑜十分嫉妒。周瑜总想找个借口杀掉他。在一次宴会上,周瑜故意对诸葛亮说:“孔明先生,我有一首诗你来对,对得出,有赏;对不出,就杀头为罚,如何?”诸葛亮从容一笑:“君无戏言,请都督先说。”周瑜大喜,便开口念到:“有水也是溪,无水也是奚,去掉溪边水,有鸟便是鸡。得志猫儿胜过虎,落坡凤凰不如鸡。”诸葛亮笑笑,开口吟道:“有木也是棋,无木也是其,去掉棋边木,有欠便是欺。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周瑜听罢大怒,但有言在先,不好发作,沉吟片刻,便又出一句:“有手便是扭,无手便是丑,去掉扭边手,加女便是妞。隆中有女长得丑,万难千挑选一妞。”诸葛亮知道这话在嘲笑自己的老婆长得丑,便应道:“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乔,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是娇。江东美女大小乔,曹操铜雀锁二娇。”周瑜知道这是在奚落自己的夫人。怒发冲冠,几欲发作,幸好鲁肃在一旁说了一句:“有木也是槽,无木也是曹。去掉槽边木,加米便是糟,当今之计在破曹,龙虎相争岂不糟?”

学生在倾听中不仅欣赏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语言魅力,还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对比的方法识记形近字,在头脑中建立了形近字的“文件夹”,这一类字形成了一个系统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

四、利用课本内容,把传统文化渗透到识字教学中

统编本教材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很多插图都能很好地体现传统文化。比如一年级上册识字课《口耳目》的插图就很有特点,第一幅图图多字少,以图为主,图的旁边是要认识的汉字。图上的人物是传统年画中的胖娃娃。在读图时,教师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传统年画,学生会很感兴趣。第二幅图是京剧中的人物,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明白正确的站姿和坐姿,从而更好地理解“站如松、坐如钟”这幅图,可以先让学生说说看懂什么,而后教师进行补充,让学生了解京剧是三大国粹之一。低年级学生以形象记忆为主,因此在识字过程中,要把读图与识字紧密结合起来。

在读图的同时,课文内容也不容忽视,因为它是识字的一个有力抓手。教材中有很多古典名著的节选,这些节选都经过教育专家的仔细甄别、筛选,大多脍炙人口,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这些节选文章不仅是我们识字教学的基础,也是传统文化的素材来源。我们在进行识字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的生字,也要让学生了解教材蕴含的传统文化。比如教师讲授课文《大禹治水》,在“害”的识字教学中,可以向学生分析一下当时洪水对人们的危害及黄河沿岸当时的生产力;在“通”的识字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大禹与他父亲治水的不同之处,启发学生感悟“通”和“堵”所蕴含的意义;在“伟”的识字教学中,可着重介绍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之处,感受古人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对于《登鹳雀楼》的学习,在“楼”的识字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鹳雀楼的建造背景和使用意义,引发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在“依”的识字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诗人胸怀宽广、志在高远的情操;在“更”的识字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认识到诗人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的精神。总之,要充分挖掘教材背后蘊含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识字练习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教材所展示的文化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学生对单纯的识字练习产生枯燥感。

五、利用课外阅读,把传统文化渗透到识字教学中

教学需要课本,这是学习语文的凭借。然而识字仅仅靠几册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课本能容纳的东西实在是太有限了。尽管大部分生字要在课本中先后出现几次,但仍达不到让学生形成永久记忆的目的。至于生字的多义性,要在有限的课本中体现出来,更是不可能。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阅读向课外延伸,把识字教学与读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去拼读、阅读古典文化名著、成语故事、古诗词,每天利用晨读的时间大声地朗读,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校园,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识记、运用了大量的汉字,而这些汉字在教学中得以复现、巩固。这样具有意义关联的循环练习达到了加深记忆的作用。学生认识大量汉字对会识字有一个新的认识,知道汉字在文章中的表意作用,知道认识了生字就可以读懂故事书,学生的阅读兴趣会被唤起,大量识字为独立阅读构设了有力的支架。通过读经典,巩固识字、扩大识字量的同时,也润物细无声地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为了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定期在班级内评选“识字明星”“背书高手”等,在班级里选择识字能力强、领悟能力强的孩子做小小宣讲员,利用早午自习、课外活动时间带领其他同学诵读。传统文化是厚重的,时代的变迁使有些诗词句的内涵显得深奥,学生不易接受,教师可采用“听传统美德故事,识故事题目”的游戏,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

六、利用实践活动,把传统文化渗透到识字教学中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给汉字注入了无限的生命力,使其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中国汉字“无色而有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人尚质”,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参与一些书法艺术欣赏活动,这对促进识字教学大有裨益,对传承中华文化、弘扬国粹更是功不可没。

学完课文,教师还可鼓励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如“中国神话传说”“成语故事”“历史人物事迹”“中国传统节日的传说故事”等。在学习《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苏武牧羊》《北京的春节》等课文的同时可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开展综合性学习。如搜集文化名人故事、讲故事;古诗词摘抄、诵读;利用假期精读一本优秀古典小说,写读后感;举行弘扬传统文化的手抄报比赛等。教师大手牵小手,在传承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带领学生共同走进民族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汉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小学生对传统文化深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相对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这既丰富了汉字教学的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将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植根在学生心灵深处,让他们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猜你喜欢
识字汉字传统
识字儿歌
识字儿歌
识字故事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识字谜语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