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立德树人”目标的落实,要求高中历史老师在教学中,转变历史学科的教学观念。不仅要传授学生历史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因此,需要老师加强历史课堂的创新和改革,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学
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历史素养的重要表现,体现了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認知观念。历史核心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历史核心素养还是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对核心素养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历史核心素养对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促进“立德树人”的精神内涵,顺应教育改革的宗旨。历史唯物史观可以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历史的世界,时空观念可以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正确的认识,史料实证可以让学生分辨资料的真实性,历史解释可以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重视人的价值观。
一、 历史核心素养的概述
历史核心素养分为确认史实、解读和运用史料、体验和感悟史感、分层和表达史事这四个方面。历史并不仅仅指某个单一的历史事件,而是人类社会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历史的全面理解。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是对历史事件进行大规模的整合和考查,基于尊重历史真相、尊重历史发展必要条件的之上。核心素养的形成对学生会产生重大影响,学生的历史思维会转变成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会随着学生的成长逐步升华成对生活的热爱和赞扬。
例如: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积累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的综合反映,表现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国内有学者认为历史素养是对历史的敏锐性、知识的准备性与连贯性、思维具有一定的深刻性等连续的思维品质。
二、 核心素养下的历史课堂构建
现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的重点就是核心素养的培养,所以高中历史老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老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想要构建高效历史课堂,首先要转变教学的主体,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老师在教学中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还要把学生放到一个和老师平等的地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老师不能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要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的意义,以此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其次老师还要注重历史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人民版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学中,本单元主要讲的是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内容,认识早期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认识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在课前导入环节老师可以先给学生欣赏毛泽东写的《沁园春·雪》,让学生朗读完之后说一说在词中都提到了哪些历史人物,比如成吉思汗是历史上杰出的帝王,他开创了政治制度,给后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然后在把学生引进新课的学习中。这种教学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改变了以往“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了历史课堂的学习中。
三、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制定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衡量历史教学的环节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工具。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老师每一节课都制定教学目标,并且要在课堂上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只有制定的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掌握课堂的进度和方向。随着新课改的目标变化,老师应该以培养历史核心素养为基础来制定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突出重点,避免几个核心素养的分离。制定的目标还要能检测出学生在认识、意识、情感等方面的水平。最后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例如:要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的科学历史观,能正确地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知道特定的史事是和特定的时间联系的,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可以在不同的时代对历史事件做出正确的解释。知道只有通过史料才能了解历史,只有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理解才能明白作者的意图。学会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能客观地评价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做出正确的解释。在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的基础上,了解并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想要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首先高中历史老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构建核心素养模式下的历史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注重教学目标的定制,要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从而,促进高中历史课堂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艳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历史高效教学探究[J].学周刊,2018(09):46-47.
[2]陈飞.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历史课堂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7(32):148.
作者简介:
薛梅芳,福建省宁德市,宁德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