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笔者针对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学生不敢问、不会问的现状,提出了指导学生自我提問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阅读教学;自我提问;策略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下去,一边自会提出一些问题或题目来,作为阅读的标准,辨识的头绪”,“阅读教学最终要让学生做到‘自能读书”。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提问的能力。自我提问能力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针对阅读的文章自己提出各种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阅读能力,体现了自我监控、学会学习的能力素养。但在现实教学中,学生的提问能力比较弱,提问的质量差,问不到关键点上。究其原因,是我们在课堂上只布置了“请同学们提出不懂的问题”这一个学习要求,却没有教给学生如何提问的方法,没有引导他们从哪个角度来提问,他们也不知道问的问题有没有价值,更不知道怎样问出高质量的问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教给学生从文章不同方面提问的更具体的、更实用的方法。
一、 针对课题进行提问
我们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灵魂,它简洁明了,提纲挈领。但也给读者留下许多空间和悬念。在阅读之初,指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中心词——题眼,引导学生围绕题眼提问,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也培养了学生审题能力。例如在教《将相和》一课时,可引导学生从题目处发问:“将”指谁?“相”指谁?将相为什么会不和?后来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和”了呢?又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可引导学生从题目发现问题,为什么称他们是“五壮士”,而不是“五战士”?这样学生从题目中发现了问题,并去认真探究,很快了解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二、 针对课文中的中心句提问
课文中的中心句往往起到总结、引领的作用,使文章条理清晰。如学习《詹天佑》一课时,引导学生找出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后,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杰出”是什么意思?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的爱国思想表现在哪里?以上一系列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既了解了围绕中心句所写的内容,又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逻辑方面的训练,最后懂得了抓住关键词语把握课文中心。
三、 针对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问
许多课文中有一些耐人寻味或者凸显文章主旨的重点句,如果理解了这些句子,便能很好地理解全文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这些句子中发问并思考,从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如《钓鱼的启示》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引导学生提问:什么是“是”?什么是“非”?就钓鱼这件事,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为什么说实践起来很难?思考这些问题,学生不仅可以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还能学习到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四、 针对课文疑难点提问
面对一篇新的文章,学生的阅读经验和现有能力不能够解释新的知识或问题,这就是课文的疑难点。教学中如果紧扣这些疑难点引导学生设计问题,不仅会改变他们的思维模式,而且会激发他们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例如《中彩那天》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是什么?父亲为什么又把车还给了库伯?引导学生就这些问题展开阅读和探究活动,使他们真切感受到父亲内心抉择的艰难,水到渠成地领悟“诚信”这一主题。
五、 针对修辞手法提问
有的文章语言非常有特色,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遇到这样的文章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上提问。例如《山中访友》中“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这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通过提问,学生会进一步深入阅读,不仅加强了对文章的理解,又认识到这些修辞手法在表达中的作用,这一类的提问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六、 针对写作方法提问
读一篇文章,既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和要表达的思想,又要关注文章的写作方法,这样才能把文章读得深入,理解得透彻。所以读文章时,要结合文章表达特点去提出问题。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中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和开头是什么关系?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再如《再见了,亲人》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这样的提问,不仅能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内容,而且能推进学生发现、破译文本的表达形式、布局谋篇等内在秘密,从而促成阅读理解高效能的达成。
除了上述方法外,我们还可以从文章的标点符号处提问、从文中的矛盾处提问、从文章的结尾处提问等多种方法。教师在教给学生自我提问的策略时,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他们真正走进文本,对话文本,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质疑,最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当然教师也要注意适时进行总结和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不断提升,对文本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地拓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不断提高。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让学生学会提问,不仅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热情,启发学生学习思维,还能够提升课堂教学品质,体现学生主体意识,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多教学契机。
作者简介:
于红霞,山东省淄博市,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