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自卑”的泥沼

2018-01-25 10:00姚梦李嘉璐
大陆桥视野·下 2018年1期
关键词:心理辅导高校辅导员自卑

姚梦+李嘉璐

【摘 要】文章通过介绍一名回避型人格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个案,对形成此类回避型人格障碍倾向的原因从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四方面进行分析。针对该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时做出干预,采取及时肯定学生的优点、寻求各方力量的支持等应对方案,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为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起到了借鉴参考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偏执型人格;心理辅导;积极关注

一、案例简介

张某(化名,后文简称小Z),男,该生性格非常内向,不善言辞,不愿与同学共同就餐、学习,经常独来独往,与室友及其他同学的关系都比较疏远。与任课教师沟通后了解到,该生上课时沉默寡言,极少回答问题,被点到名字时显得非常惊慌,不敢与任课教师对视。在学习过程中,该生表述一旦遇到近期有考试或比赛,就会整夜失眠,心里非常不安与害怕,总是感觉自己会失败,遭到他人的嘲笑与讽刺,以至于就算报名了比赛,比赛当日也会装病不去参加。该生由于体型较胖,近半学期以来都在担心自己的体育考试会挂科,从而影响到自己转专业,所以内心非常痛苦。

二、案例分析

结合工作实践中积累的一些经验,运用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这种学生类型称为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学生,又称焦虑型人格障碍、逃避型人格障碍、自我封闭型人格障碍。根据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对回避型人格的分析可知该生是典型的回避型人格。

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分析已有的同类型案例,可以总结出这种人格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生物学因素。

具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个体出生时就表现了难以抚慰的脾气或人格特征;对社会中的负面情感刺激高度敏感的儿童易于患上这种障碍。

2.心理学因素。

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心理学家认为,自卑感起源于人的幼年时期,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也包括一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力、记忆力、性格等)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长期的自卑心理最终会导致形成此类型的人格障碍。

3.家庭环境。

回避型人格产生的家庭因素主要是幼年时家庭父母关怀的缺失和队孩子反应的漠视。通过与小Z父母的沟通,笔者了解到,该生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导致该生从小就与祖父母一起生活。父母从来只关心Z的成绩,故Z形成了消极的自我意向,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也不相信会真正得到他人的爱。

三、应对处理过程

为了帮助小Z恢复对自己的信心,借助以往的工作经验,我决定通过“改变认知”、“改进评价”和“创设环境”三个途径改善小Z的回避型人格障碍问题。

1.面对面谈心,寻求科学解决方法。

谈心谈话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重点,是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途径。结合心理学专业背景,我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始终保持与学院心理联络员的密切联系,两人合作对小Z进行谈心谈话工作、在与小Z谈心谈话的过程中,运用倾听、共情等心理咨询技术引导他宣泄情绪,找到自卑感的来源;运用一些方法让陈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情感,例如接纳法、归因法、合理情绪疗法等;谈心谈话后,我给小Z布置心理作业,如睡前练习腹式呼吸法缓解考前焦虑,每天记录睡眠日记克服睡眠障碍。

2.建立同辈联盟,帮助学生互助成长。

朋辈心理互助是一种实施方便、推广性强、效果显著的学校心理健康的新形式,它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恰当地运用朋辈心理互助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的情感、人际关系、学业发展等心理问题。在引导小Z克服自卑心理的过程中,我让小Z的室友和班级班委共同成立朋辈互助组,和他们提前做好沟通,教会他们向小Z提供积极的信息反馈,给予正面的个人评价,让Z同学可以从他人的眼里看见最好的自己。

3.与家长沟通,切断自卑的问题根源。

根据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家庭因素,所以要从父母出发,切断问题的根源。为了促使小Z的身心健康得以持续且健康的发展,家长教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辅导过程。在与其父母的沟通中,我强调了家庭教育中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同时告诉家长有关期待效应的原理,使其明白家长对孩子的期待会影响她们对自己的定位。最终,小Z父母承诺今后会及时和Z沟通,会不断的鼓励和肯定他的点滴进步。

4.创设外部条件,助其重拾自信心。

改善外部环境是德育视野下提高高职生自信心的重要渠道。创设改善自信心的外部环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高自尊,改进学生的自我评价。根据小Z的情况,我陪同他一起进行跑步等锻炼,鼓励他坚持下去,提高身体素质;同时,鼓励他作为班级负责人,帮助我来处理班级事务,促使陈某重获价值感和责任感;此外,鼓励他报名参加各项技能比赛,并且肯定他的表现等。

四、处理效果

经过不断的努力,小Z成功地通过了转专业的笔试、面试,开始学习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某天晚上,我收到了来自小Z的短信:“老师,谢谢您,是您让我变得如此自信,我能看到未来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向我招手,从此以后,我会勇敢的表达自己,让别人看到美好的我。”

在进入新集体后,小Z成功竞选了班级班干,与班级同学也打成了一片;现在的他不再失眠,不再因为别人的评价而否定自己,我看到了他发自内心的自信。

五、案例反思

近年来,由于升學压力的持续增大,家庭关爱的不足,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如果不及时干预,很容易发展成为回避型人格障碍,这一问题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分析解决本案例的过程中,我尝试总结了若干适用于解决回避型人格障碍类型学生问题的工作方法。

1.辅导员个人能力有限,需向集体求助。特殊学生出现问题,影响面极大,容易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仅靠辅导员的一己之力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处理此类事件必须结合家庭、专业指导老师等力量,群力群策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以关心学生学习生活为切入点,展开思想、心理教育工作。对此类型学生,充分考虑学生敏感多疑的心理特征,通过深入走访宿舍和教室,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以此为切入点,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便于展开教育工作。

3.给每一个学生证明自己的机会。

为了让学生不在自卑,证明自己可以,辅导员可以提供班级负责人的工作,鼓励学生参与班委竞选,参加学校各类比赛活动,并及时肯定他们每一次的进步和成功,让他们渐渐地重建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是独特个体,总有一天,他们会走出自己的路。而辅导员,就是他们前行的指明灯,让孩子们在路途中不会迷失方向,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林捷,林敏. 思想引导与心理辅导合力帮助学生脱离网瘾——辅导员工作案例[J]. 赤子(上中旬),2017,(04):95-96. [2017-09-14].

[2]柳海萍. 辅导员工作案例总结与创新[J]. 河南农业,2016,(24):12-13. [2017-09-14]. DOI:10.15904/j.cnki.hnny.2016.24.004

[3]陈功兴,胡莹莹.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案例与创新思考——基于心理学视角[J]. 教育现代化,2016,3(08):37-39. [2017-09-14]. DOI:10.16541/j.cnki.2095-8420.2016.08.016

[4]刘飞. 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案例研究基本原则及现实意义[J]. 才智,2015,(22):219. [2017-09-14].

[5]吴荆平,尹育专. 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J]. 现代交际,2015,(02):168. [2017-09-14].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辅导高校辅导员自卑
让自卑成为一种前行的力量
一个自卑者的自白:“觉得做什么都不行”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
浅析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运用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心理辅导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方法
自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