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贫困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机制”

2018-01-25 17:05张艳
科教导刊 2017年32期
关键词:系统优化高等学校

张艳

摘 要 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贫困人数迅速上升,固有的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机制已经很难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因此,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机制的优化也势在必行。然而,依据当前形式各所高校家庭貧困的认定结果分析,如何准确无误地认定学生家庭贫困情况以及其困难程度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因此,本文以上述观点为论点,对如何切实提高贫困认定工作与落实补助资金的发放进行全面剖析。并对家庭经济贫困认定体系进行探讨与升级。

关键词 经济贫困 高等学校 困难学生 认定机制 系统优化

Abstract Since the enroll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1999, the number of poor peopl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risen rapidly. The inherent mechanism of family economic difficul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en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changing society. Therefore, it is imperative to optimize the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economic difficulties.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form of the study of the results of the determination of family pover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 to accurately identify the situation of student family poverty and its difficulty is a big problem. Therefore, this article from the above point of view, how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work of povert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rant funds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explore and upgrade the family economic poverty identification system.

Keywords economic difficulties; colleges; poor students;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 system optimization

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随意社会现代化发展而不断提高其工作质量。由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差异性,都影响着大学生在求学道路上的发展进程。然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受教育问题上的顾虑超出其他同学。为此,我国积极贯彻落实对家庭经济贫困大学生的,为方便贫困学生安心学习,减轻他们的压力,将大量的奖勤助贷资金补助发放到学生手里,为他们提供物质保障。

1 贫困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机制目前面临的问题

1.1 贫困生的资格认定缺乏真实性和公平性

学生贫困资助资格的认定其主要依据是根据生源地的政府部门开具的学生家庭收入状况说明,这种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的真实有效性有待商榷,学校也很难对学生的实际家庭经济困难状况进行准确审核。所以,不负责任随意填写证明材料的大有人在。对于贫困生这群特殊的群体,我们既要做到有效资助,又要防止有限资源浪费。因此,对贫困生的认定必须严格、准确。利用好贫困生信息管理系统的信息平台,对贫困生进行动态检测。对学生以及生源地政府部门所提供的一系列的相关证明材料进行认真核查,辅导员、班主任在新生进校时第一时间要收集掌握好学生的全部资料,认真的查阅学生的档案,对来自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孤儿、低保家庭、烈士子女、以及农村多子女家庭的学生要特别关注。辅导员深入学生内部,充分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水平。在班级内部组织召开贫困生评议会,通过对旁边同学的了解,尽最大可能发挥学生本身的监督作用,获得多方面信息,对家庭贫困学生进行合理准确的认定。

家庭是否困难或家庭困难程度的依据皆来自学生家庭基本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然而在当前形式下,由于我国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体制,不以家庭税收情况决定家庭贫富情况。在对于学生家庭贫困的认定过程中,只能依靠学生本人的描述成为贫困信息提供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一些学生由于自己是贫困生而觉得自卑,因此故意隐瞒家庭经济困难事实。

1.2 认定模式的落后性

学生家庭经济贫困及其贫困程度的认定是一个系统化、复杂化、多元化的过程,不仅需要学生提供信息的真实性,还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的系统模式,以现代网络科技为背景进行贫困生的认定。然后,从目前各所学校的贫困生认定模式而言,大多数依旧采用人工书面化的信息采集与认定,认定模式落后老套,相关认定资金数据量大、不宜保存、学生家庭的收入情况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发展而变化的,认定模式不可能每年更改,所以导致落后。

2 贫困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机制的优化

2.1 加强思想教育与认定过程的结合

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工作过程中,将思想教育与认定体制相结合,不但能够为学生及管理人员树立一个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还能够解决“假贫困生”的现象。强化思想道德教育与认定过程相结合,充分发挥贫困补助资金的工作实效,满足教育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需求。与此同时,引导广大学生能够正确地对待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与资助工作。endprint

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主要树立以下三种观念:第一,人人平等观念。所谓的“人人平等”即学校内每位学生在获得国家对贫困家庭的资金补助是平等的,對每个贫困同学的困难认定也是公平;第二,项目自由观念。自由观念指的是每一位在校贫生都可以自由行使申请贫困补助的权利。认定的过程中,认定管理人员的对贫困学生的评价也是以相关机制为前提,进行自由谈论。

2.2 建立贫困生认定监督机制

贫困生认定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即:班级同学与班干部认定、系部领导认定以及学院领导认定。为了保证整个认定过程的公平性、评选的正确性,杜绝认定工作参与人员的主观臆断。因此,建立健全的贫困生认定监督体系意义重大。班级内部的同学与班干部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对贫困生生活习惯的观察,确认家庭经济困难情况是否属实。除此之外,随着交际工具的现代化,评选人员也可以通过对贫困生的微信朋友圈、微博动态以及QQ空间动态进行监督,一旦发展实际与上报情况不符,学校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活动。各个学院内部负责学生“生活起居”的是每个系部的辅导员,此时他们就要充分发挥其“大家长”的作用。辅导员应定期与贫困生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通过谈话的方式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以及思想动态,对贫困生进行监督,从而保证贫困补助资金落实后的时效性。首先,根据国家奖助学金管理有关规定,专门设置了国家奖助学金评审机构,成立了由分管副院长为组长,由纪委副书记、学生工作部部长、各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书记为评审领导小组;由学院资助中心,分管学生副主任,资助干事、辅导员代表、学生干部代表组成评审委员会,主要是加强对整个评定流程的具体监督。在班级实际认定过程中成立班级民主评议小组,由辅导员任组长,评议小组成员由班委干部,一般同学组成,评议小组成员不低于班级人数的30%,让评议小组成员从贫困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开始直至最后助学金的评定都必须全程监督参与,力求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2.3 加强诚信与感恩教育

从社会主义义利观出发加强诚信感恩教育,让受资助学生知道讲诚信,感恩是每一个受资助学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感恩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每一位受资助的大学生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党、国家和其他社会团体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生活。当他们感谢善行时,第一反应应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为民族的复兴而自强不息,这就给每一位大学生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知道感恩。

通过诚信感恩的主题班会、征文、手抄报、拍摄公益短片、知识讲座等形式开展活动,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当中。

2.4 切实采取多种方式验证认定结果

各所高校针对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的认定基本上都是依据学生本人所提供的家庭信息与个人在生活中实际消费为标准,缺乏实际的考核与调查,忽略了量化测评和民主评议的步骤。因此,认定信息具有不确定性。为了进一步对贫困学生的认定信息进行准确性的验证,学校相关的管理人员应该通过对学生家庭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走访、通过电话联系或者寄送信函等方式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进行沟通。除此之外,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向学生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村委会 、居委会等相关行政部门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切实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认定结果的验证,并在走访中及时发现问题,加以纠正。如果发现学生进行弄虚作假,通过夸大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去骗取经济补助的现象,一经查实,学校有权取消资助资格,收回助学金,情节严重者,学校也可以依据有关规定对违犯校规的同学进行严肃处理。

3 总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个人修养与思想意识也得到质的飞跃与提升。教育管理人员与工作者大都普遍认识到如何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的重要性。然而,各所高校对于促进贫困学生家庭认定工作的工程量却是十分庞大。优化贫困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体制,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还能够推动教育事业的公平性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高丽.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配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5.

[2] 石中英.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与社会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8(3):1-6.

[3] 杨晓慧.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2009(11):79-82.

[4] 李少荣.建立和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制度的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6):53-55.endprint

猜你喜欢
系统优化高等学校
学生服务系统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精益生产的持续改善系统优化研究
“系统优化”乃是王道
高层建筑给水系统设计中的节水优化措施分析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及科研设备政府采购操作实务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