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硕士研究生抑郁现状及其干预对策研究
——以YZ大学7所理工科学院为例

2018-01-25 23:02
山西青年 2018年16期
关键词:理工科导师研究生

陈 燕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强调,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更对一代代青年接力奋斗实现中国梦提出重大战略要求。其中,硕士研究生作为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中坚的力量,担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普及化,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队伍日益壮大的同时趋向低龄化,95后应届本科毕业生成为研究生的主体,而面临着社会阅历和人生经历较少的他们不仅要承受来自科研以及就业及深造上的压力,更要面临来自经济、家庭和社会责任的日益增加的压力,导致其心理健康的问题尤为凸显。其中,抑郁情绪是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

总体上,我校理工科类研究生心理健康状态良好,多数研究生思想积极、健康,能乐观向上、坚强稳定地面对成功与挫折,因此本文探讨的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验到的以心境低落和兴趣丧失为主要特征的抑郁情绪,不包括程度已达到临床诊断标准的抑郁症。

一、我校理工科硕士研究生抑郁现状

YZ大学现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676名,分布在数科、物理、化工、环境等7所理工科学院。理工科研究生除了研究生公有属性外,他们承受的科研任务繁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在实验操作、学术研究上,因此其学习、生活、与娱乐与文科研究生相比略显单调枯燥,普遍具有人际交往缺乏,思维严谨而刻板,遇到问题容易钻牛角尖等特性。

本次发放问卷1676份,回收有效问卷1510份,回收率为90.1%。

问卷包括两个部分:一、学生的基本信息;二、从食欲减退、睡眠质量差、兴趣丧失三大抑郁情绪表现着手进行抑郁现状的调查。

问卷结果:

食欲减退的116人,一个月失眠在十天以上的173人,出现兴趣丧失情况的169人,三种情况同时出现的研究生仅为28人,说明我校理工科研究生心理状态良好,无明显抑郁情绪。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集中在科研不顺利(30.4%),情感问题(25.2%),躯体不健康(19.2%);50.3%的研究生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17.2%的研究生反映后悔读研;4.6%的研究生害怕,并且难以适应新环境;值得关注的是:37.8%的研究生遇到心理问题,觉得没必要咨询心理专家。

二、原因分析

分析问卷的调查结果,引发我校理工科研究生心理问题的原因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业及就业压力

理工科研究生课程安排紧,科研任务重,论文发表要求高,而且研究生的学习模式主要以“自学-研究”为主,这与本科生时期“模仿-理解”的学习模式大不相同[1],用来理解掌握专业知识的时间和精力远大于本科阶段,这会对学习能力弱、适应能力差的低年级研究生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一旦其在学习过程上遇到负面事件,自信心易受到打击,产生挫败感,引发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高校会通过在科研论文方面设置硬性指标来提高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但不可避免,会存在部分研究生攻读研究生学位主要是为了提高就业平台,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对专业却兴味索然,抱着顺利毕业即可的心态,对于学术研究并没有迫切的欲望,往往带着功利性学习,高年级研究生随着毕业的临近,如不能完成相关毕业要求指标,便会产生思想负担,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高校对研究生持续扩招,研究生队伍逐渐壮大的同时,也意味着就业竞争压力同步上升。社会对研究生期待值较高,用人单位对于理工科研究生更是提出了高要求,就业前景不容乐观,特别是女性理工科研究生。在面临完成毕业要求的同时,还要为找工作烦恼,极容易引发其心理问题。

(二)情感人际问题

大多数理工科研究生都处于适婚年龄,对于爱情或多或少有所憧憬,希望能找到一个在学习、生活中皆可彼此依靠的灵魂伴侣。但是,由于理工科研究生长期专业性培养,性格比较刻板、不懂浪漫,朋友圈相对狭窄,经济不独立等原因,使得部分研究生很难找到合适的伴侣,而父母长辈、亲戚朋友对其个人问题的关心、催促无形中增加了研究生的压力,特别是那些恋爱经历较少甚至为零的研究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挫折没有对象可以倾诉、告白,而长时间处于压抑、郁闷的心境。

与本科阶段不同,研究生的校园生活更趋向于社会接触,需要频繁地与社会上的单位,人员联系,不再仅限于同学之间、师生之情,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更加复杂。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保持其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如果人际关系长时间出现问题,也会引发研究生心理问题。

(三)经济压力

目前,研究生的年学费高达万元,学业奖学金虽然可以补偿一部分,但是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高额的学费及生活费依旧使其有压力。大多数研究生已达到法定年龄,普遍认为自己应为家庭减轻经济负担,承担起部分家庭责任,也使得他们背负着巨大的经济包袱。近年来,高校的奖助体系逐渐完善,但研究生的奖助力度及覆盖面远远低于本科生,再加上恋爱、找工作等都是一笔大开销,因而,大部分研究生在学习的同时,还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做兼职补贴生活费,留给放松心情,娱乐自我的时间非常有限。

三、干预对策

(一)继续重视,加强心理教育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但还未能彻底做到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和落实于整个研究生教育工作中,部分高校仍存在“研究生不需要过多的教育和管理”这样的错误理念。为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如①广泛开设相关心理健康教育主题选修课,在培养方案中要体现心理健康教育;②完善心理咨询机制,开通专为研究生咨询绿色通道;③每学年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普查与测量;④建立研究生以年级分类的动态心理测评档案等。

(二)丰富活动,促进朋辈互助

校园文化对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要大力开展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保证研究生的负面情绪可以在活动中宣泄出来,缓解精神压力,同时也扩大人际圈,改变其两点一线的枯燥生活模式,营造出利于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学习及生活氛围。针对研究生中广泛存在的就业择业、人际交往问题、环境适应等问题可组织各种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邀请心理专家开展系列专题讲座、会议、沙龙等。同时,利用朋辈生活背景相近、易接受性等特点,以研究生心理协会或朋辈心理辅导小组为依托,培养协会或小组成员、学生干部和党员作为心理健康宣讲员[2],组织开展心理知识培训,以研究生自我教育为目的,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提高对心理咨询的认同程度,引导对心理咨询存在偏见的研究生进行合理正确的认识。在其遇到应激事件时,会及时到专业机构寻求帮助,避免问题进一步恶化。

(三)加强引导,发挥导师作用

2010年11月7日,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导师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导师的育人功能[3]。首先,要逐渐改变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重科研指导、轻思想教育的思维,提高导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建章立制,明确导师职责,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定期与研究生开展思想情感交流,积极关注其心理状态。鉴于导师长期从事某项专业研究,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掌握,所以,高校要致力于提高导师心理健康知识的水平、掌握常见心理问题识别、辅导技巧和危机干预。

猜你喜欢
理工科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爱情导师
36位导师的创业建议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浅谈公共艺术教育与理工科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