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2017年11月的浙江选考已经结束,笔者有幸参加了由考试院组织的历史阅卷工作,因为这是笔者第一次参加选考阅卷工作,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以及对自身业务能力提升的要求,笔者结合阅卷中发现的一系列的问题,浅谈在第二次选考之前要注意的问题和方法。
2017年11月份浙江选考历史试卷总体感觉与之前结束的4月份试卷在难度上差异不大,第31与32题(学考的26与27题)分别考查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风俗的变化、列强侵华对中国的消极影响;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标志等知识点。加试题33与34题则分别考查了故宫的文化价值、颐和园的建筑成就、孔子中庸思想的内涵;美国参加一战的原因、列宁领导十月革命的主要史实、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等考点。
总的来说,11月的选考反映出两个特点:
例如第31题以租界为切入点,围绕着租界的出现以及近代中国社会风俗的演变,探讨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由小见大,层层设问,形成了一道题的完整逻辑。
例如第34题:“一战”以来,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越来越多地受到外部挑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17年距离2017年整一百年,此题也契合了十月革命胜利一百周年的热点,这也提醒教师,在今后的复习中,历史事件的周年总结依然是复习的一大法宝。
从问题的设置上来看,突出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就历史学科而言,所谓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刚才列举的第31题两问中,都要求学生“梳理、阅读材料,概述、分析……”,考查了学生对材料解读分析的能力,符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有关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要求。
但是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学生的得分情况并不理想。本人批阅的是31题的第1问(学考26题第1问,满分4分,本题小组统计均分在1.9分左右),围绕着这一问,学生暴露出大量的问题,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其中尤为可惜的是出现错别字,例如标准答案“小刀会起义”,有学生写成“大刀会、水刀会、火刀会、小刀会议”等。有一些学生对原答案进行涂改,插入材料中的词语或者短句,将其随意写在空白处且没有标示清楚,给评卷教师造成极大的困扰。除此之外,还有学生先作答影响,再解释原因,这种颠倒答题的方式是不提倡的。选考不同于平常练习,它有一定的规范要求,考前教师一定会进行说明,但依然有学生我行我素。这类学生比例不高,但在全省庞大的基数下,数量也是不少的。
审题是作答主观题的基本,第1问“梳理材料一,概述近代初期上海‘华洋杂居’的原因”。根据材料第1句和第4句,可以分析出“租界”出现的原因是洋人进入中国居住,是“洋”的因素;而小刀会起义,大量华人逃入租界,是“华”的因素,所以此题两个得分点需要分别进行叙述。在阅卷中,发现有学生脱离材料答题,显然是在审题中,对“梳理材料一,概述……”的问法没有仔细研读。有的学生在作答中,只关注了第4句话,分析了华人的因素,所以只能得1分。此外,出现了个别学生漏答的情况,着实可惜。
那么学生的概念错在哪了?问题主要集中在租界、国家主权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三个概念。对于租界,材料中已经出现,但学生将其等同于通商口岸或者使馆界,很多学生写成甲午中日战争后或《马关条约》后或八国联军侵华后或《辛丑条约》后出现租界。这种对概念不清楚,导致对应时间错误的情况,是不能得分的。而对选考学生来说最为不利的是,有的学生为了答题显得丰满,喜欢加上对的描述,例如对出现时间或者特征的描述,而没有写出关键词,这样的画蛇添足一旦出现错误,也会丢分。对于国家主权的表述,学生将其等同于人民主权,这显然是不对的。有的学生表述成“侵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这显然不符合中国历史的分期,所以无法得分。还有的学生将国家主权等同于人权,这样也无法得分。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部分学生书写成双半社会、两半社会、半半社会等。对于选考这种重要考试而言,要求学生对于历史名词或概念的描述是绝对不能错的,哪怕是简写也不能得分。而有的学生写成“加剧了中国社会殖民地化或者列强殖民中国”,这也是不对的。因为半殖民地社会相对于殖民地社会,在性质上还是有区别的。无独有偶,在33题第一问中,评卷标准也是强调“封建等级秩序”,如果学生写成“封建等级制度”,也一样不得分。
对本次11月选考成绩进行分析后便可以发现:学生的素质是决定选考成绩的主要因素。按照过去的经验,当第一次赋分结束后,学生的成绩也基本定型了。而现阶段最让教师困惑的是,此时的复习不知道该做些什么。笔者结合现在的教学情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随着第一次选考的结束,学生普遍有一种疲惫感,突出表现为课堂上提不起精神,对授课内容没有了新鲜感,觉得可以先放一放。等考试成绩出来后,考好的学生已经明确可以放下了,重点复习其他科目。而不甚理想的学生有一种焦虑,毕竟2018年4月的考试压力会因此而骤然增加,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加强对这部分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总的来说,针对下一次考试,近阶段还是要从心理上对学生进行疏导,让学生端正态度,不能觉得考过就万事大吉了,还是要鼓励学生再创辉煌。
历史教科书上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结论,都是许许多多专家学者认真研究史料的结果。然而不得不承认,对于学生来说,这些语句以及结论过于生僻,学生对此没有兴趣。但是为了应对考试,对于课本上的知识点和考点,就只能死记硬背。第一次选考已经让学生耗尽了精力,复习的要点学生早已经复习过很多遍。因此,笔者认为还是要回归课本,将书本知识串连成线。此外,正如前面分析的,选考试题中大量引用了许多新材料,除了文字材料,还有图片材料和数据材料,甚至还有文言文等,而只有当考生准确理解这些材料的时候才能得出答案。在接下来的复习中,笔者认为可以引用一些新的史料来诠释课本的知识要点,新的史料包括一些新出版的著作或者学术期刊。我们要注意到,选考主观题的材料出处已经不再是早些年的《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全球通史》等著作了,而是逐渐用上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新的史料能够激发学生新的思考,重新燃起复习的兴趣。学生也能从中学会历史学习的方法,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下一次选考。
通过之前阅卷标准的制定以及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笔者认为在新一轮的复习中,要狠抓概念。比如学生对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的概念就完全分不清,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的概念也是混用等。因此,接下来教师还要整理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与学生一起分享。
学生在之前复习时已经储备了大量知识,如果接下来的复习继续走以前的道路,则会出现水满则溢的局面。这时候莫不如让学生自主复习,也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重新复习人物评说时,教师请学生撰写历史人物小短文,一来让学生回忆知识要点,二来也是为了观察学生的思维逻辑。鼓励学生自主复习,有利于增强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合理性、灵活性、创造性,使其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对于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进行历史评价有很大帮助。
综上所述,2017年11月的选考已经落下帷幕,2018年4月的选考已经箭在弦上,广大教师还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做出相应调整,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足,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