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 野 视 角 视 点
——2018年考纲的多重审视与复习建议

2018-01-25 15:51上海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8年2期
关键词:考纲史料考查

上海

2018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与2017年相比没有明显的变化,令许多关注“考纲”变化的教师有些失望。其实,过于夸大“考纲”变化部分价值的认识是一种误区,相反,那些不变的部分才更值得进行深入研究。那么,这样一份和2017相同的“考试大纲”,能够带来怎样的备考启示呢?该如何分析“考试大纲”蕴含的各种信息呢?笔者不揣浅陋,略陈管见,供高三一线师生参考。

一、宏观视野析考纲:考改方向与人才要求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标准、规范和依据,是备考的直接指导文本,但由于高考不仅承载选拔和评价的功能,也是一种重要的育人方式,其本身独特的教育价值和社会影响,使“考试大纲”担负的使命远不止指导当年高考命题和备考那么简单。它浓缩了社会对人才评判的标准,展示了教育改革和考试改革的方向,更蕴含了国家意志和核心价值诉求。从宏观视野认识“考试大纲”,了解“考试大纲”出台的政策性和指导性文件的精神,探析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方向,对教师明了高考的总体要求,从更高层次备考大有裨益。

1.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体现出对人才的多维评价

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随后,教育部陆续出台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等四大高考改革配套方案,对高考进行了系统化地顶层设计。同时,浙江、上海的高考改革试点已经启动。在这轮改革中,多元多维评判,促进考试公平公正,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成为高考重要的价值诉求。

2.高考内容改革体现出对人才德才兼备的期望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于2015年和2016年先后发表两篇文章,对高考内容改革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其中, “一点四面”的育人导向和“一体四层四翼”的评价体系引人关注。

所谓“一点四面”是指“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强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育人导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能力的考查”。鉴古而知今,读史以明智。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学科责无旁贷地肩负着承载民族精神、涵养人文情怀、培育合格公民的义务,是落实“一点四面”的主阵地。反过来,“一点四面”也给历史学科命题“划了重点”。

“一体四层四翼”中的“一体”即高考评价体系,高考评价坚持“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核心立场;“四层”是指四个层次的考查目标,即结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国家“课程标准”提出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个层次;“四翼”是指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层四翼”解决了“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为备考指明了宏观方向。

3.课程改革的推进体现出对学科价值和学科素养的关注

考试中心指出,此次“考试大纲”的修订是为了“推进改革创新,优化考试内容,着力提高质量,提前谋篇布局,体现素养导向”。结合第九次课程改革隆重推出的“核心素养”理念,可以清楚地看出,关注学科价值和学科素养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明确的高考命题方向。根据修订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可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核心理论);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核心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核心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核心能力);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核心价值观)。五大核心素养既是当下学科教学关注的热点,也是高三备考的重中之重。

二、多维视角析“考纲”:导向、实操与借鉴

1.导向:“课标”与“考纲”

“课标”与“考纲”关系密切,“课标”是学科教学与测量评价的指导性文件,侧重于教育教学理念的引领和导向,处于上位。而“考纲”则侧重于评估测量的具体实践,处于下位。“考试大纲”是参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而制定。这里指的依然是2003年版的“课标”。但由于课改方向已经明确,2018年高考还必将受到刚刚面世的修订版“课标”的影响。

除提出核心素养外,修订版“课标”给高考命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索方向——制定学业质量标准,这是修订版“课标”的又一重要创新。修订版“课标”针对五大核心素养做出了4级水平划分,1—2级为学业水平测试标准,也就是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水平,3—4级为高考标准,也就是选考历史的学生应该达到的水平。这种划分给学生对标找差和教师指导备考提供了依据,兹列如下:

(唯物史观水平4)能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理解历史上的发展变化,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能够史论结合、实事求是地论述历史与现实问题。

(时空观念水平4)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论述;能够根据需要并运用相关材料和正确方法,独立绘制相关图表,并加以说明。

(史料实证水平4)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在对历史进行评述时,能够对材料适当取舍;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论述;能够符合规范地引用史料。

(历史解释水平4)能够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在尽可能掌握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假说或提出新的解释;能够在正确的史观和方法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和现实问题。

(家国情怀水平4)能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历史发展的进步历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能够将历史学习所得与家乡、民族和国家的繁荣结合起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2.实操:真题与“考纲”

十多年来,历史学科命题技术突飞猛进,已经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诸如借助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变换角度考查主干知识、引入学术研究新成果等。这些好的做法也必将体现在下一年度的高考中。需要重点指出的是,既然2018年“考纲”与2017年相同,2017年全国卷高考试题便更具有借鉴参考价值。

2017年高考历史全国卷共3套,即文科综合测试Ⅰ卷、Ⅱ卷、Ⅲ卷,从考查内容上看,试题重点关注以下部分:

(1)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全国Ⅲ卷第40题,要求学生概括荷兰侵占中国领土的事实和收复台湾在促进国家统一方面的历史意义。全国Ⅰ卷第30题讲述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扩大民主基础,保障各阶级平等权利的实践,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核心价值观。再如全国Ⅰ卷第47题,通过季札 “挂剑于墓”的信义行为,强调了儒者重“信”的理念,重申了诚信的积极意义。

(2)重点考查国史、党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全国Ⅱ卷第41题,以雍正年间、洋务运动时期和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这三个不同时段的矿业政策为线索,反映国家的历史巨变和求富求强的轨迹。全国Ⅱ卷第30题提供了抗战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取得重大发展的史料、全国Ⅲ卷第46题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改革开放的历程等,均是如此。

(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全国Ⅱ卷第47题叙述了孔子弟子颜回的生平及其安贫乐道、尊师重教的高尚品格,全国Ⅲ卷第30题借助渡江战役中“紫石英号事件”,否定了近代以来列强的在华特权,彰显了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全国Ⅱ卷第31题通过恢复高考后我国教育的高速发展,展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借鉴:地方经验与“考纲”

在全国卷之外,近年来,上海、浙江、江苏等自主命题省市的做法也是亮点纷呈,有些成功经验为全国卷的“考纲”制定和命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引起了考试中心命题专家的关注。比如,上海较早在中学提出了“集证辨据”和“诠释评价”两大类史学思想方法,可以基本对应修订版“课标”提出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由于先行一步,上海对这两类思想方法的界定和解释更为细致可操作。比如,上海使用的《教学基本要求》把“集证辨据”思想方法分解为“能区分对史实的客观表述和主观认识”“懂得文献检索和调查访问是获得实物、文本、口传等史料的基本途径,知晓它们的史料价值,汲取和整理其中的主要信息”等八条细则,把“诠释评价”分解为“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位、思想认识的视角,解释和评价历史人物”“从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文化传统、社会生活、时代特征的视角,解释与评价历史事件”等六条细则。这种细致分解给素养考查的命题提供了切入角度和明确的考查指向,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当然也给复习备考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三、聚焦视点析“考纲”:史观、要求与内容结构

尽管“考纲”并没有明显的调整变化,但作为备考的指导性文本,在从外部考查之后,教师还需要深入解读“考纲”本身,尤其要重点审视命题的思想导向、能力要求和所展示的知识结构。

视点一:唯物史观

2017、2018年的“考纲”较之2016年有几处明显变化,最关键的在于将原来的“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修订为“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这意味着,新课程改革以来倡导的多元史观并重的提法将不再使用,惯常所说的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不再看做是和唯物史观并列的史学理论,而仅作为历史学的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的一部分,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认识历史的不同视角或范式。新的表述让史学指导思想的指向性更为明确。那么,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有哪些呢?笔者经过阅读梳理,认为在中学应该关注的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由此引申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方式,再引申出我们所熟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政治与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由此引申出阶级矛盾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革命和夺取政权,英雄人物是人民群众的杰出代表,再引申出对改革与革命的辩证认识等。

(3)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由此引申出科学的历史观应该承认历史、尊重历史,运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历史,并能够有选择地继承并发展历史。

视点二:能力要求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是新课程高考“考试大纲”提出的四项(具体化为十二条)能力要求,沿用至今。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突出能力立意,这些能力就自然成为了命题的重要考查指向。深入解读这四项能力,明晰具体要求及可能的变化,可以让复习备考方向更明确、更有效。

解读能力要求需要逐项分析其内涵。以“获取和解读信息”为例,“考试大纲”将之分解为“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地解读”三条细目。对于这三句话的表述,需要我们认真体会并细化解决如下问题:常见的图文材料有哪些类型?文字、图片、图表等类型材料分别应该从哪些角度解读?何谓有效信息?如何才能做到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如何解读材料才是合理的?解读能力要求需要结合相应的典型试题。近年来,高考试卷和各地的模拟试卷中有大量的针对各项能力要求的典型试题,结合这些典型试题解读各项要求,是一种理论目标与实践操作的结合,事半功倍。

视点三:知识结构

清晰的知识体系是深化学习的重要前提。当前使用的新课标教材的知识结构是模块专题式的,这种模式的优势是专题内部清晰顺畅,劣势是容易忽视模块间的关联。历史“考试大纲”并没有沿用“课标”和教材体例,而是按照从古代、近代到现代的通史思路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构。通史体系更加吻合历史学科的时序特征,也能够更好地沟通政治、经济、文化三大模块,让历史更富有立体感。针对通史体例,复习备考时必须要深度整合教材,强化历史线索、阶段特征和因果关联。通史体例和模块专题在思维方式上是有明显差异的,而教材和“考纲”的不同,事实上对历史学习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它需要学生借助纵横的多条线索,诸如时序、因果、关联、比较等建构完整、立体的知识结构。

四、有效备考的四大关键点

1.立足知识,强基固本

基础性是“一体四翼”中提出的首要考查要求。从历史学科命题的角度来说,学科基础知识是能力考查的主要载体,近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不仅没有弱化基础,反而是更加强调对学科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的理解和内化。如2017年全国Ⅰ卷第24题考查的内容以分封制为依托,第30题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Ⅱ卷第34题考查美国三权分立政体等,切入角度尽管呈现多元化,但均以基础知识为考查内容,着眼于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时不可忽视基础知识,而应该在厘清基本史实和基本结论的基础上深化理解,提高认识,让能力培养“水有源,树有根”。

2.多点连接,建构体系

综合性是高考命题的又一重要方向,它体现在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思维方法,多角度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当下的历史试题,尤其是非选择题设计更加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要求考生能够基于试题情境,整合所学知识和史料线索,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如2017年全国Ⅰ卷第41题,提供了法国大革命和近代中国对于民族主义的阐述,采取多层次设问方式,要求学生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知识进行深入思考。这就启示学生在复习时要在专题知识建构的基础上,多元多维地在知识点之间形成链接,让古今历史事物之间;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之间有迹可循,做到中外关联、古今贯通,学会综合、多元地分析问题。

3.专项训练,有的放矢

“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所推重的核心素养,包括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两部分。现阶段,命题依然会更加关注关键能力。如前文所述,高考要求的历史学科能力分为四项十二条,提升这些能力的最佳途径是专项训练,因为专项训练的针对性、目的性最强,对于帮助学生形成固定的思维品质和心理素质的作用也最大。专项训练可以以十二条分类;以史料类型分类;以五大素养分类。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问题指向分类,诸如原因、比较、变化、推理、论证、特点、意义、启示、作用、影响等类型。例如,2017年全国Ⅱ卷第35题以《赫鲁晓夫回忆录》为试题情境,考查“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的特点。解答此题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分析回忆录史料的优势和缺陷,这也是史料辨析的关键点之一,是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体现。相应的,教师可以通过史料辨析和解读的专项训练让学生认识不同史料的证史价值差异,形成较为深刻的认识。此外,这两年的“考纲”增加了发现问题能力的要求,发现问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复习中应该增加问题意识培养的训练。

4.预置规范,突破主观试题

非选择题具有高度综合性,在高考中能力要求最高,是高考的重中之重。解答非选择题要求考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问题,具备扎实的素养和宽阔的视野。如2017年全国Ⅰ卷第42题,以表格形式列举了14世纪至17世纪中西方若干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领域的重要史实,要求学生从这些史实中提取一组中外关联的信息,形成论题,进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的论述。这类试题涵盖了四个层级的能力要求,甚至还囊括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解答这类试题只依靠临场发挥是不能得高分的,它需要学生平时进行专门练习,并在训练中形成一些可迁移的、剖析问题的思路和规范答题的“套路”。将这些思路和“套路”预置在脑海中,可以让学生信心十足,在高度紧张的考场上更为从容地应对。

猜你喜欢
考纲史料考查
吕振羽史料学理论与实践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
史料二则
用联想的方式复习考纲动词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通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一)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