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之“三精”
——我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18-01-25 15:14重庆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8年6期
关键词:整本书研讨新课标

重庆 石 莉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围绕核心素养设计了十八个学习任务群,其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第一个学习任务群,贯串教学各个阶段,这意味着“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将成为今后高中语文教学重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新课标”从“学习目标与内容”和“教学提示”两个方向进行了详细说明,通过细读这两个方向,笔者发现,“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呈现出书目精选、方法精到、研讨精心的特点,笔者将其归纳为“三精”。下面,笔者将分别对其进行阐释。

一、书目精选

整本书阅读,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文本的选择。高中生应该读哪些书呢?在书目确定上,“新课标”呈现出精选书目的特点。

1.兼顾文体,指向高考

“学习目标与内容”中指出,“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从文体角度将阅读文本的对象确定为长篇小说和学术著作。前者,因故事性强,学生一般都乐于阅读;后者,因学术性强,学生阅读时难免有一点障碍。这也给了我们一个信号,高中生的阅读,不能局限于叙事类的作品,而应该向学术著作类延伸,以拓宽阅读视野,让自身阅读水平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宽度。小说,恰好与全国高考卷中的文学类阅读相呼应;学术著作,则与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相衔接。从这个意义上说,整本书阅读这一任务其实也指向了高考。

2.紧扣教材,辅助教学

“教学提示”中建议,“指定阅读的作品可从教材课文节选的长篇作品中选择”。阅读与教材相关的长篇作品,与课内阅读建立关联,是对教材的补充、延伸,可以增添阅读的纵深感,加深学生对教材的深度理解。翻阅教材可以发现,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每册之后的两部名著导读,包括《论语》《大卫·科波菲尔》《家》《巴黎圣母院》《高老头》《谈美》《三国演义》《堂吉诃德》《红楼梦》等10部作品,应该成为整本书阅读的首选;与现行人教版教材节选相关的《红楼梦》《老人与海》《雷雨》《哈姆莱特》《水浒传》《边城》等长篇作品也应纳入整本书阅读的范畴。学生在学习相应节选时,读原著,读整本书,对课内学习是一种有效的补充,对教材内的人物形象会有更全面的认识。

3.尊重学生,弘扬个性

“教学提示”中指出,整本书阅读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注意选择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这里可以看出,“新课标”是真正为学生考虑,所选的整本书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切合学生的实际,为学生量身打造,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也可由师生共同商定3~5部作品”,此处,也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突出教学的民主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整本书阅读是一种连贯性阅读,也是自主性阅读,如果学生对所选择的著作没有阅读兴趣,或许开个头,就读不下去了。这就需要教师先做一个学生阅读现状调查,包括已读书目、自荐书目以及当下有关整本书阅读的需求和主要障碍,这样,可以把握学生的不同阅读趣味和特长,从而进行个性化的书目推荐,充分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4.思文兼备,发展素养

当然,无论选择哪类作品,“新课标”都强调,要注意“指定阅读的作品,应语言典范,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价值”,可以看出,语言性、思想性和文化性是书目选择的宗旨。

“语言典范”的作品,学生容易受到作品语言的影响,可以在阅读中逐步建构与发展语言,从而在自己的言语表达中体现出来。余华的《活着》中,当家珍求着福贵离开赌场回家去的时候:“我给了她两巴掌,家珍的脑袋像是拨浪鼓那样摇晃了几下。挨了我的打,她还是跪在那里。”这里的细节描写深刻反映出家珍对福贵即便在承受着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仍散发出人性中最美好也最伟大的爱的力量,生动的细节描写让人难忘。沈从文的《边城》,“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帖”“两人沿城墙走去,一面是城,一面是水”,这些诗化的语言也给人美感,能在阅读中建构语言。

“有较高思想水平”的作品,在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独创性上,必然有其独到之处,也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良性发展。比如,《傅雷家书》中,“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象征”。这些人生哲理与思想,无疑能引起深思,激活学生思维。

有“文化价值”的作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学生会受到文化的熏陶感染,获得丰富的情感与生命体验,在审美品位提升的同时,也能够进一步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并理解、借鉴国内外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优秀文化,从而传承与发展文化。比如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能深刻感受作者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和人生真谛的意识,能跟随作者一起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

二、方法精到

确定了读哪本书,接下来就是该怎样读整本书了。对学生而言,什么样的阅读方法有实效呢?“新课标”指出了精到的方法。

1.借鉴前人,传承读法

“学习目标与内容”中指出,整本书阅读要“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前人的阅读经验有哪些?“新课标”没有指明,但是通过查阅资料,你会发现,前人总结了很多读书方法。比如,诸葛亮有“观其大略”读书法,主张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陶渊明有“会意”读书法,追求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郑板桥有“精当”读书法,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用从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明代学者张溥有“七焚”读书法,强调读写并用,强调“眼到、手到、心到”;当然,还有韩愈的“提要钩玄法”,朱熹的“熟读精思法”,焦循的“于无疑处求有疑法”,等等,可以说与今天倡导的多种读书方法是一脉相承的,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对前人读书方法的学习,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

2.精略结合,读懂文本

“学习目标与内容”也指出,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

精读是指深入细致地研读,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要透彻理解。如何精读整本书呢?我认为可以找出书中经典论述的句子,可以对书中的名词、概念加以界定,可以归纳出作品的基本观点和特征,可以与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可以运用例子进行联想,等等。略读是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要求读者面对整本书时,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整本书的梗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浏览是精读的前提,目的在于大致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每一本书都有其主题或重点,浏览就是要抓住重点,弄清结构,对整本书形成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为进一步的精读奠定基础。浏览的范围包括封面信息、内容提要、目录、序言和后记。比如读房龙的《与世界伟人谈心》,首先就可以通过浏览目录,如“第二章 两位风度翩翩的政治家:沉默者威廉和华盛顿将军”“第十四章 东西方两圣哲:柏拉图与孔子”,来了解本书所写的主要人物之身份和性格特点。综合以上三种阅读方法读整本书,能帮助学生“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

3.不同文体,不同读法

对于长篇小说的读法,“学习目标与内容”中有具体规定,这里不再罗列。从中可以看出,读长篇小说,既强调整体把握,又要观照“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内容,其中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是重中之重。比如,指导学生阅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时,就可以建议学生在梳理归纳中整体把握故事内容;指导学生重点关注孙少安、孙少平、田润叶、田晓霞等主要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情感态度,以此把握人物性格;并学习作者塑造这些人物所运用的细节、心理描写,安排情节所运用的伏笔、照应手法等写作技巧。

对于学术著作,“新课标”给出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能读懂内容,能做内容提要,能把握重要观点和价值取向,探究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要真正读懂艰深的学术著作,可以采取的方法有:勾画圈点、资料助读、反复阅读和思考等。

《走近美 品味美 爱上美——〈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书册阅读教学现场》在学术著作的读法上做了很好的借鉴。在学生初步完成本书阅读后,教师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梳理中国美术史的发展线索,梳理宋代美术和元代美术的文本结构,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提取观点;补充链接倪瓒生平介绍、《容膝斋图》资料,以引导学生分析倪瓒性格特点、探寻倪瓒诗画内涵,从而拓宽了学生鉴赏评价的视角与思路。这些活动较好地与学术著作的读法相吻合。

4.读出作者,读出自我

“新课标”要求“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明确要求读出作者的写作特点,读出作者的作品风格,再去读该作家其他作品时,就有一定的阅读经验。比如读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你会发现他的作品蕴含了深刻的悲悯情怀和人生哲学;也会发现他善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并用短句行文成整篇文章,他用词朴实、凝练、准确、简洁、丰富、明澈而又形象传神。了解这些,对读懂作家其他的作品有辅助作用。

“新课标”还要求“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联系个人经验,才能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作家的感受,把自己放进作品中,与作品中人物共命运,能更细致地体会作品中人物所思所想,也就能相对客观地赏析形象。

综合运用以上方法,学生会逐渐建构阅读整本书的阅读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三、研讨精心

阅读完整本书之后,又该以怎样的形式展示阅读成果呢?“新课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

1.课时保证,研讨前提

“新课标”指出,“本任务群在必修阶段安排1学分,18课时”“课时可安排在两个学期,宜集中使用”。相当于每学期有近两周的时间,可以进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给出时间,确保课时,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前提,是落实整本书阅读的基础。因高中生繁重的学习任务,阅读时间放在课内不太现实,学生要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阅读后,在集中的时间里,教师组织学生深入研讨整本书,这样可以强化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点切入,辐射开去,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2.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关于教师在整本书研讨中的任务,“新课标”强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学习目标的提出,首先需要教师细读文本,选择适合教学、符合学情的内容,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活动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结合文本展开以对整本书作理解、分析、概括、评价等常规任务为主的阅读教学课,也可以基于所读整本书的特点开展朗诵、辩论、演讲、故事分享、课本剧等形式的读书报告会。以《雷雨》为例,既可开展常规的阅读教学研讨课,以引导学生理解人物语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在对话过程中人物的心理反应,也可节选周朴园与鲁侍萍三十年后的意外重逢做课本剧表演,还可以以“周朴园真爱鲁侍萍吗?”为题开展辩论会,让学生深刻体验激烈的戏剧冲突,把握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但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应该与文本密切结合,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能让学生广泛参与讨论与交流。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主导者,参与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应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讨论,解答学生的疑惑”。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当学生交流讨论的成果是精彩的,教师在赞美的同时,可想方设法引领学生到达一个思维的高度和广度;当学生讨论交流的成果是明显不足、苍白无力的,教师也应想方设法,适度追问,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咀嚼文本关键处,获得新的思考和阅读体验。

3.方法引导,经验建构

整本书阅读“重在引导学生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与方法”,经验与方法,教师可以引导,但是更需要学生自己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去建构。学生有了整本书阅读的经验与方法,再去阅读其他整本书,也就容易多了。学生怎样去建构自己的整本书阅读经验呢?“新课标”指出,“学生在反复阅读过程中,每读一遍,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有些地方应仔细推敲,有些地方可以略读或浏览。阅读要有笔记,记下自己思考、探索、研究的心得”,这说明阅读一遍是不够的,因为印象不深刻。在阅读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去推敲关键句,去咀嚼词语,去记下自己阅读的心得体会。学生的整本书阅读经验就建构起来了,教师则应该“善于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在交流分享中,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在读后谈论自己的读书感受和体会,对学生的独特见解,及时表扬,保护其创新意识,这样可进一步增强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自信心。教师也能通过聆听学生的读书体会,获得新的认识和理解。

4.成果分享,形式多样

“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各个文本的阅读成果,都可以呈现为一场论文报告答辩会,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以多样的活动用其他媒介呈现。比如,《雷雨》可以呈现为一台话剧,《边城》可以呈现为一份精美的手抄报,还可以改编成诗歌、歌舞等,《诗经》可以呈现为一台配乐配画的“朗读者”活动。但无论哪种活动,都应该紧扣整本书的特点。

以上就是笔者研读“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体会。笔者相信,按照“新课标”要求,只要高中语文教师能精选阅读书目,运用精到的阅读方法,做精心的阅读研讨,整本书阅读就一定能落地生根。当然,“新课标”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也有令人遗憾的地方,就是对整本书阅读的评价机制没有说明。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的方向。

猜你喜欢
整本书研讨新课标
《论语》整本书阅读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作品研讨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2020年思辨式整本书主题阅读1+2书单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朗智无界 盛享未来——与朗盛聚合物添加剂业务部的深入研讨
水运发展与专业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