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的发散思维与立意出新

2018-01-25 12:44江苏唐惠忠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8年4期
关键词:越国脚印养分

江苏 唐惠忠

发散性思维就是抛弃习惯性思维,不依常规,寻求新意,对自己所持有的材料、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去思考、分析,寻求多种解决方法的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有多向思维、反向思维等。多向思维是指从尽可能多的方面来考虑同一问题,即发挥思维的活力,使思维不局限于一种模式、一个方面;反向思维是指与一般思维相反的思维方式。

一、多向思维与立意出新

在作文写作训练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对同一问题、同一素材、同一题目、同一体裁进行不同的分析和处理。可以是角度的不同、立意的不同,也可以是构思的不同、手法的不同等。清人薛雪《一瓢诗话》云:“诗文家最忌雷同,而大本领人偏多于雷同处见长……惟其篇篇对峙,段段双峰,却又不异而异,同而不同,才是大本领,真超脱。”

作文立意中的多向思维,可分为客体发散和主体发散。客体发散是就写作对象而言的,对象的特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多因素、多变量的。

主体发散是就写作者而言的,不同的人的能力、素质、修养、经历、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不相同,面对同一事物、同一题材,各自的感受和认识也是有差异的,所谓“各以其情而自得”(王夫之),“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面对同样的春景,有人高歌“春色满园关不住”,有人低吟“流水落花春去也”;面对同样的秋景,有人见到“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的明丽,有人却见“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凄婉。

在写作时,为充分发掘题目内涵的不同侧面、不同层面以拓展文思,可采用“以问领写”的方法,即构思作文时试着先提出一系列问题,然后自己回答这些问题,尽可能让思维发散,想得广一些、远一些;再从这些回答中精选一些来构思立意。选择立意的依据有两个——一是“我”感受最深、最容易写好的;二是新颖、独特的,别人不大可能想到、写到的。请看下面一例:

请以“生命的养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提问:

1.什么构成了“生命的养分”?

2.我们急需补充哪些养分?

3.如何汲取“生命的养分”?

4.生命一旦失去某种养分,那么……

回答:

1.(1)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润泽了生命;(2)传统文化不断地给生命以养分;(3)宽容——给生命的净土添加养分;(4)酸甜苦辣都是生命的养分;(5)美是一种生命的养分;(6)健康心理是生命的养分;(7)家乡对生命来说是养分最充足的沃土……

2.(1)摄取“睿智”的生命的养分;(2)让感动成为一种生命的养分;(3)生命需要吸纳科学文化的养分……

3.(1)从书籍中汲取生命的养分;(2)从情感教育中获得生命的养分;(3)从大自然中摄取生命的养分;(4)让记忆滋养生命;(5)聆听教诲,汲取营养;(6)爱好,给你生命的养分;(7)课堂——汲取生命养分的地方……

4.(1)失去了真爱,生命就会枯萎;(2)心灵一旦缺少阳光,人生必将红衰翠减……

二、反向思维与立意出新

反向思维之于写作就是古人所谓的“翻案法”。培养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有助于作文写作的出新、出彩。客观对象的两面性,为反向思维开拓了广阔的领域,但是我们在逆向思考时不能仅抓住一点而不及其余。为求异而求异往往会导致我们忽略事物的两面性,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运用反向思维思考立意而写就的作文一般说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对一般的、常见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比如对一些名言警句、成语典故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大凡名人名言、警句、成语都有一定的哲理或警策性,人们习以为常,往往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即对观点或事物产生“从来如此”的固定看法。其实,不少名言警句所论的是事物属性的一个方面、一个角度。我们完全可从其他角度、从反面去想一想,比如由“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反向思考想到良药裹糖衣,人们更爱吃且同样利于病;进而联想到做思想工作的关键在于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不一定要“逆耳”,运用恰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更能使人欣然接受。另一种类型是针对某一文章的某一具体观点,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针锋相对,旗帜鲜明。

运用反向思维审题立意时可细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不全部认同,辩证地否定,也就是肯定一部分、否定一部分;比如面对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考生写的是“答案丰富未必多彩”,这就是肯定了“答案丰富”而否定了“答案多彩”。另一种是相对的否定,就是在一定前提下,完全否定某一常规观点。比如以“诚信”为话题写作,有考生写的是“谎话有时更美丽”,这就是建立在某些特殊情况(“有时”)之下的对“诚信”的反谈。请看下面的实例:

一首经典的校园歌曲中有段歌词:“洁白的雪花飞满天,白雪覆盖着我的校园。漫步走在这小路上,留下脚印一串串,有的直,有的弯,有的深呀有的浅。朋友啊想想看,道路该怎样走,洁白如雪的大地上,该怎样留下脚印一串串……”

读了上述歌词你有怎样的感悟?请以“脚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以“脚印”为题作文,应着眼于象征意义进行构思。所谓“脚印”,其实就是人生的轨迹,也就是说,本题涉及一个人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的话题。

参考立意:

1.大地是白纸,脚印是诗行,人人都在用自己的脚印,写着自己的人生史诗。

2.所有的路都会有尽头,没有尽头的是开拓者的脚步。

3.智者坦然地走自己的路,留下脚印任人评说;愚者频频回顾,听着众人对自己脚印的评说,最终不知道该如何迈步了。

4.路承载着脚印,脚印延伸着路。有些人的人生之所以显得辉煌,是因为他们敢在别人没到过的地方留下自己的脚印;有些人的人生之所以显得灰暗,是因为他们始终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满足于沿着老路走去的脚步,也许会很平安,也许会很悠闲,但绝对不能成为新路的起点。

5.脚印的美,不在于它们能否拼成精美的图案,而在于它们把人生渡向了什么样的彼岸。

6.脚印可以涂改,可以修饰美化,甚至可以彻底抹掉,但脚印连成的人生履历却一成不变。

7.所有的路都是由脚印衍化而成的,而脚印一旦固化成路,又极有可能误导后来者的脚步。

8.受人敬仰的脚印,多从荆棘丛中踏出。

9.道路越泥泞,留下的脚印越清晰;负载越重,留下的脚印越深刻。

10.名贵的鞋子,踩出的脚印未必名贵。

11.走错了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走错了却不承认,还要把自己的脚印诠释为人生经典。

12.盲从者的头脑里,全是别人的脚印踩出来的路。

其中第7点,第11点和第12点,就是运用反向思维而得出的角度。

三、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的。”这个鲁国人问此人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无用武之地,怎么能不穷呢?”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哲理思辨类作文题,题目内涵涉及“客观与主观”“外因与内因”“挑战与机遇”等要素。

首先,原材料直接说的是“身怀绝技的鲁人如果来到越国(外部环境),等于丢弃自己的特长,陷自身于迷茫之中”“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可转化为命题作文“特长与环境”“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由此合理地展开联想,可确立如下立意:

1.生财有道,办企业、做生意要考虑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

2.人应该找一个能够发挥己之所长的环境来工作和生活。

3.要重视外部条件对自身发展的影响。

4.人生需要准确定位,需要寻找适合自己的有利于发挥自身特长的岗位、领域,做到既知“己”又知“彼”,即“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才能展示出人生最亮丽的一面”;反过来说,就是“宝贝放错了地方会成为废物”。

其次,进一步思考,这个鲁国人之所以做出搬迁越国的决定,是由于他对越国不了解,没有实地考察,没有深入分析,所以脱离实际;而劝说他的人阅历丰富,考虑周全,所以认识深刻,分析中肯。据此可立意为:

1.做出事关自身发展的选择时不要想当然,不能脱离实际。

2.知识、阅历决定一个人认知的高度。

最后,还可从相反的角度进行思辨:这位鲁国人到越国去一定会贫穷吗?也可能会因鲁国人的到来而改变越人的生活习惯。据此可立意为:

1.勇于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

2.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3.挑战之中蕴藏着机遇。

逆向思考、反向质疑类文章只要言之成理,可以给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良好感觉,容易获取高分。

需要指出的是,假如泛泛地谈论“应认真地做出选择”“适合自己的是才最好的”“做事要务实、慎重,不能盲目”等,只能视为边缘立意。

猜你喜欢
越国脚印养分
中国农业科学院微信版“养分专家”上线
董楚平《越国金文综述》手稿
苹果最佳养分管理技术
风雨同舟
养分
所长无用
年轻时的流浪,是一生的养分
奇怪的脚印
夫差放虎归山并不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