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在高三复习中的隐性价值

2018-01-25 11:29四川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8年6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考查历史

四川

唯物史观是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科学理论。它是在对诸多历史现象研究的基础上,经反复推理、演绎出的,在不断实践中得到论证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总结。唯物史观也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灵魂,是达成诸素养的理论基础,也是学生历史学习的科学方法论。在高三复习中,教师需要重视唯物史观的作用,使其作为学生分析历史的工具,体现出其重要性和地位,在复习备考中需进一步关注、挖掘其隐性价值。本文拟对此作一粗浅分析,以求教于广大同仁。

一、牵线搭桥,连接知识断点

目前,高中历史教材采用“模块+专题”模式,其短板有二。一是时序性不强,学生不容易找到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与演进脉络;二是割裂了同一时期人类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活动,使学生难以从宏观历史阶段及特征等方面进行把握,进而无法准确理解、表述人类各种活动间的关系,这在古代史部分尤为突出。但高考试题恰恰注重对知识关联的考查,具体见以下例题分析。

【典型试题】(2018·全国卷Ⅱ·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分析与解读】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戏剧文化,可以借助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在昆曲艺术与时代发展关联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材料多处表明,当时昆曲在社会上层非常盛行,是一种比较高雅的艺术,这就可以判断出其受众群体以士大夫阶层为主。此题较好地考查了唯物史观核心素养,进一步强化了知识关联意识。

【备考建议】结合试题的考查特点,为弥补教材知识体系的不足,以唯物史观理论为纽带,有助于建立具体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间的关联。在复习中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以唯物史观理论为先导,直入主题,用相关史实理解理论,串联知识点。如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为依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从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等源头入手认识春秋战国时期变革之势的形成与“百家争鸣”思想文化的多元性,梳理历史现象的来龙去脉,形成知识间的纵向关联。

(2)在回顾、复习通史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理论为内在线索,总结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小范围建立知识横向关联。如宋词的繁荣与宋朝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壮大的关系,构建起宋朝经济与文化的关联,连接源自两本教材的内容。又如关于程朱理学的产生,除强调儒学复兴,融合佛教、道教思想外,还需要考虑宋朝商品经济对人们观念的影响、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现实政治因素以及王安石变法重视理财遭到“二程”的极力反对等。上述两例意在构建宋朝经济、政治与思想的联系,既让学生通过史实切实明白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观点,又不至于形成碎片化知识、孤立地看待历史,有助于建立起学生知识间的横向联系。

二、去伪存真,纠正认识偏差

通常,因为先入为主,学生容易把具有一定合理性或源自于生活的观点夸大为完全合理、正确的认识,并植根于头脑中,这样极易造成对历史的误解与误读。如学生对古代雅典的自然环境对其文明的影响会不自觉地用“决定”一词来解释,在教师反复强调以后,学生可能机械地记住了结论,但未必能真正感受到“决定”的错误。类似的学生不易理解的情况还有: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等问题。这些可能源自生活中不严谨思维与表达影响的片面认识,极有可能让学生陷入唯心主义,造成对历史的歪曲理解,不仅对复习迎考有负面影响,而且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不利于长远发展。对这种认识偏差的易错点,高考试题也会针对性地设置问题,如

【典型试题】(2018·全国卷Ⅰ·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分析与解读】题干材料反复出现“舆论”“媒体”等提示性词语,易导致部分学生误选A选项。事实上,A选项包含了常见的“决定”类含义,舆论、思想、观点属于典型的意识范畴,若由它“左右”战争进程则明显犯了唯心主义错误。换言之,本题的A选项就是以错误说法逆向考查唯物史观素养。

【备考建议】基于上述分析,高考复习需要进一步完善学生历史认知,纠正错误的历史观点,借助唯物史观可以提高复习效率,提升复习效果。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1)以唯物史观为据,通过对比事物,在事物的差异与共性中,得出科学的结论,正确理解历史。如在复习新中国成立初的政治制度时,从经济基础、行使权力主体、活动原则、性质、意义等方面将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近代西方代议制进行比较,可以纠正学生认识中的偏差,如现代中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孰优孰劣的问题,最终形成民主政治制度符合国情的认识。

(2)以史为据,用事实说话,驳斥片面观点。偏见的形成往往是由于信息不完整造成的,可以通过呈现丰富的史料、大量的史实,使曲解历史的观点不攻自破。如关于经济危机,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往往是经济危机具有强大的破坏性,但通过展示经济危机前后各行业的发展数据,有助于学生形成经济危机带来经济结构的调整、行业内部资源优化配置与重组的新认识。

三、缜密思考,打破定势思维

在历史学习中,学生存在严重的思维定势或局限,在试题作答中或是遗漏要点,或是机械地套用所谓的答题模版,不顾问题的实际情况。如分析明清之际民主启蒙色彩思想的原因时,学生习惯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块状化分析,更多地直接联想到明清经济上的资本主义萌芽,思想上的理学僵化、心学空谈,政治上的君主专制加强等。从知识角度看,这种关联结构并无大问题,但学生容易忽略明清朝代更替对知识分子产生的影响,导致思维的不完整与固化。对学生学习中这些常见的问题,高考往往会设置问题,来达到有效的区分度,详见以下试题分析。

【典型试题】(2018·全国卷Ⅱ·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分析与解读】本题以商汤对鸟兽的仁慈之心为切入点,强调他能获得诸侯拥护,夺得天下的原因。不少学生面对A选项时会直接排除,认为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仁爱之心不该成为商汤取得成功的原因。但从解题技巧角度看,A选项使用了“缘”字,与更常用的“源”字有着本质的区别,由此看出该选项仍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反映了精英人物个人素养在历史发展中的影响与作用。

【备考建议】上述试题直指部分学生的思维定势,而适度运用唯物史观对于克服上述定势思维有积极作用。唯物史观强调历史发展是各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在诸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最终推动历史朝着合力方向发展,即历史发展的合力系统。如在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时,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早已成为共识。但在复习中容易造成学生对历史发展单向、单线推进的思维定势认知,教师可以通过补充在西方经济侵略下出现的破产农民与手工业者由于新式生产部门的不足而再度组合成自然经济的逆向变化史实,相对全面地将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状况呈现给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视角认识到历史发展演变的复杂性。从复习迎考的角度,也有助于解决学生作答内容单一、重复、视角狭窄、思维僵化的问题。

四、脱困陌生,知能升级跃迁

学生在面对熟悉的情景与知识时表现得较为自如,遇到新情景则往往表现出明显的知识迁移能力不足的问题。高考中最常见的是用新情景材料考查已有知识和用常规材料考查新的历史解释,其核心与实质是思维与素养的考查。运用唯物史观有助于解决学生陌生与熟悉的困扰,特别是在解答选考题中作用明显。如2018年全国卷Ⅱ45题第(1)问对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背景的考查,就需要借助唯物史观理论展开分析。题目节选如下:

【典型试题】(2018·全国卷Ⅱ·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节选)

材料 1949 —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6分)

【分析与解读】该题以科技体制改革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发展的内外因等理论的唯物史观思维方法和能力以及1977—1981年这一时段及以前中外历史关于科技的史实的掌握。

【备考建议】结合试题,笔者有以下建议:

(1)教师在复习中强化学生唯物史观意识。无论是通史复习还是专题复习,通过知识串联,明确唯物史观在知识运用中的价值。古代史部分注重国家内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横向关联性与历史发展的纵向脉络梳理;近现代史部分更应关注世界历史宏观发展进程以及区域的横向联系,从内外因角度思考历史问题。

(2)采取史论结合形式,集中对唯物史观的核心理论、观点与具体历史知识展开双向互现,即某史实反映何种观点和该观点还可以用于解释哪些历史现象,避免为讲唯物史观而讲唯物史观,造成理论与史实脱节。由此提高学生对唯物史观理解的有效性与运用的精准度,增强史与论的结合度。

综上,高三复习不仅要关注知识,更要注重唯物史观的价值,帮助学生养成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武器分析历史的思维习惯。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考查历史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教学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初心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