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背景类”试题解题方法的分类研究

2018-01-25 11:29重庆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8年6期
关键词:背景试题角度

重庆

建构历史解释,就是要围绕具体的历史问题,按照多种史实之间的实际联系将它们组织成一个系统,形成对这个问题的解答。高考“背景类”试题的设问与答案之间可以构成一种历史解释,学生只有找出史实并陈述自己所列史实与设问之间的实际关联,才能建构有效的历史解释。近几年高考“背景类”试题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下面笔者结合典型例题来谈一谈如何破解“背景类”试题。

一、破解“背景类”试题的方法

(一)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角度进行分析

例1.(2018·全国卷Ⅱ·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1949 —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9分)

该题要求学生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由于该题分值为6分,可推知学生至少要答出三点才可以。从中国现代史的角度来看,这一阶段属于“文革”结束不久以及改革开放初期。“文革”时期由于“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为扭转这种不良风气,“文革”结束后中共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特别是1978年以后,党重新确立“双百方针”,成立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所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该题可以得出三点答案:“文革”的破坏;改革开放的影响;“双百方针”的重新确立。从世界现代史的角度来看,与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相关的背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赶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快车,科技水平呈现飞跃式的发展。所以,该题的答案还需要加上一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从该题的答题模式来看,它是按照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进行分析的,这也是很多教师教给学生的答题套路。不过,从近几年全国卷“背景类”试题的统计结果来看,由于这种答题模式已经为师生所熟知,所以它的高考测量价值有所减弱。一般情况下,该类试题多出现在全国卷高考试题的选做题部分,分值相对较低,难度较小。

(二)从“我”“你”“他”“他们”的角度进行分析

例2.(2017·全国卷Ⅲ·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外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 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10分)

背景是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历史环境,背景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有一定的时空限制。从材料可以看出,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列岛的时间是17世纪前期,解答此题需要对17世纪前期的历史背景进行思考。从材料看,这一历史事件涉及三个主体,它们分别是荷兰、明清政府和台湾与澎湖列岛。实际上,该题还隐藏了一个主体——世界。按照“我”“你”“他”“他们”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中“我”就是台湾与澎湖,“你”就是明清政府,“他”就是荷兰,而“他们”就是当时世界的整体情况。

从“我”的角度进行分析,正是因为台湾和澎湖的资源丰富、战略位置重要,所以“我”就成为了西方殖民者侵略的重要目标。那么,为什么当时的侵略者是“他”呢?这是因为在17世纪,荷兰已经取代了西班牙的海上霸权地位,成为海上实力最为强大、资本主义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荷兰的殖民掠夺速度加快,海外扩张迅速发展。17世纪的荷兰是葡萄牙、西班牙所开拓的殖民地事业的直接继承者。经过长时期的激烈争夺,逐渐排挤掉西、葡的殖民势力,先后在东南亚、非洲和美洲占领了大片殖民地。

从“你”的角度来看,由于这一时期处于明清更迭之际,当时的中国政府尚无暇顾及台湾等地区。16世纪是中西方历史发展的分水岭,东西方的历史此时都处于一个发展的关键时刻,它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从大陆转向了浩瀚的海洋。中国政府船队的出行比西方早将近一个世纪。然而,就在郑和船队第七次下西洋归来的第三天,明朝就宣布实行“海禁”。而西方殖民国家迅速崛起,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和进行殖民掠夺,逐渐将整个世界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三)从纵向、横向、特定对象本身三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例3.(2018·海南卷·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8分)

高三历史备考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习惯于总结答题模式,以便有效应对高考复习。如何构建有效的答题模式,这需要教师认真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规律。一些教师在对“出现背景类”的历史试题进行分析时,往往按照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范畴进行分类,并在这些范畴内逐一列举,认为这样就能够实现“全面”和“辩证”。如按照这一答题模式,“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一题,学生只需要列举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即可: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生产力水平提高;百家争鸣,思想活跃。但实际上这一分析方法只能得到5分,学生会遗漏“礼乐传统”这一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海南卷历史试题是由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那么它的命制原则和全国卷是不是具有相似性呢?

从近几年的试题可以看出,“背景类”试题具有一些相似的特征,具体表现在:

(1)从形式上来看,“背景类”试题一般分布在非选择题部分,分值相对较高,设问多使用“兴起”“产生”“诞生”等意义相近的词语。

(2)全国卷试题的这些“出现”,其实就是考试说明中所要求的“历史脉络”。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特定对象的“共时性”特征,还要关注特定对象的“历时性”特征,将它放在历史发展的时间长河中进行观察、分析。

(3)因此“背景类”试题一般需要从纵向(历时性)、横向(共时性)、特定对象本身三个角度进行综合思考,然后分别从这三个角度具体展开,排除那些与设问关联程度不大的历史事实,最后得出试题答案。

二、应对“背景类”试题的对策

从全国卷试题的规律来看,“背景类”试题具有“反套路”的特点,所以该类试题并不是每年都出现,不过这种从纵向、横向、主体本身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试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很可能会在2019年高考及之后出现。故结合近几年试题,就如何应对此类试题进行分析。

(一)运用历史方法分析

寻找不同史实之间的关联,开拓历史研究的视野,需要教师运用历史方法。所谓历史方法,就是探明史实之间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从而揭示出他们的关联。从古今关系的角度来看,历史学家观察历史的方式有两种:纵向和横向观察。只有将这两种观察历史现象的方式结合,历史学家才能够合理地解释为什么会有某一历史现象的发生。

例如2014年全国卷Ⅰ第40题,通过明清时期宋应星和同时期牛顿科技成果不同命运的比较,要求学生回答宋应星、牛顿科技成果出现的背景。在高三复习的训练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的,即从横向角度进行分析。但如果学生仅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那该题的得分会很低。从《天工开物》的内容来看,这部书是传统科技的集大成者。所以,从纵向的角度分析,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长期积淀的结果。从特定对象“宋应星”本身分析,这一成就的取得与他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现在启蒙运动时期,从横向看这一时期近代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已经形成,当时的社会形成了重视科学研究的氛围。从纵向看文艺复兴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冲破了神学束缚,再加上牛顿个人的努力,所以《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

总之,科学的世界是一个丰富的人文世界,科学的发展依赖于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要将科技的出现置于纵向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横向的特定社会人文背景,以及深层次的科学家的理想、信念等文化视野中思考。

(二)运用逻辑方法分析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常常需要依靠逻辑推理,如“原因——背景模式”就需要逻辑推理。所谓逻辑方法是指根据原理、常识和经验推导出不同事实之间的逻辑关联,从而构建合理的历史解释。

例如2015年全国卷Ⅱ第40题,通过孟子与苏格拉底法制观念的比较,要求学生说明孟子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一些学生仅仅从横向进行分析,含混地列举了春秋战国的阶段特征。实际上,与孟子法制观念相关联的历史仅有“儒家思想的影响”这一内容。由于学生没有考虑到所列史实与问题的关联度,从而出现了关联性谬误。在孟子眼中,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发生冲突时,要维护人伦。所以,从纵向看,孟子的法制观念受到了西周宗法观念的影响。最后,还要从特定的主体“法制观念”本身进行分析,在孟子所处的时代,各诸侯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

近年来全国卷试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通过新材料构建新情境,从而打破教材的固有的叙述,使学生既要关注特殊,也要重视一般,力图从特殊中看出一般来。总之,历史解释是一个细致和复杂的过程,需要解读史料、厘清事实,了解史实的真实含义,寻找不同史实之间的实际关联,最后才能做出恰当的判断。

猜你喜欢
背景试题角度
神奇的角度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黑洞背景知识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