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易误辨析

2018-01-25 11:29广东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8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科学

广东

近代以来,面对中国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各阶层的有识之士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救国方案,但先后均以失败告终。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最终赢得了革命的胜利。由此看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在复习过程中,部分师生对本知识点的理解往往存在一定偏差。为此,笔者试对其进行简要梳理,为高考备考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知识点易误辨析

1.误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后才开始在中国传播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第96页写道:“受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中国的一些新文化人士开始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第74页对此有更加经典的叙述:“……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但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第57页的“课前提示”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结论:“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在它的正文中还有进一步的解释:“20世纪初,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已有人开始介绍马克思。梁启超在1902年发表的文章中就提到了马克思,称他是社会主义的鼻祖。1906年,革命党人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此外,一些无政府主义者也曾介绍过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鉴于教材的各版本之间叙述不一,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20世纪初得到传播。起初,中国人从欧洲的各种社会主义学说中,知道了马克思的名字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零星片断。1899年,由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分期刊登了英国人颉德所著《社会进化论》前三章的中文译文,其中提到了马克思及其《资本论》,这是中国最早涉及马克思主义和出现“马克思”译名的中文出版物。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提到“麦喀士(马克思),日尔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其后,《近世社会主义》一书摘译了《共产党宣言》的片段。1906年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简要介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及《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的一些观点。1912年10月,孙中山在上海发表了题为《社会主义派别及其批评》一文,称赞马克思“发阐真理,不遗余力”。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期(十月革命前)已经开始在中国传播,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2.误把社会主义等同于科学社会主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写道:“在中国,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简要梳理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社会主义流派众多,如空想社会主义、封建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等。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并在《共产党宣言》中对上述社会主义派别进行了批判,从而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派别之间的界限。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各种新思潮迅速蔓延。此时,社会主义思潮的重要流派——无政府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先后成立无政府主义社团三十多个,出版刊物七十多种,形成了无政府共产主义、无政府个人主义等不同派别。陈独秀、恽代英、邓颖超等早期共产主义者都曾是其追随者,李大钊也深受无政府主义的影响。无政府主义在当时中国的影响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其他社会主义流派在中国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使得革命的工团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以及新村主义、泛劳动主义等理论在各种报刊上纷然杂陈。据此看来,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并非最初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追捧者,他们是经过反复的比较、判断,最终才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可见,在李大钊传播科学社会主义之前,其他社会主义流派就已经在中国得到了传播,李大钊并非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而是率先举起科学社会主义旗帜。

3.误把科学社会主义等同于马克思主义

在复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常出现知识性错误,即将科学社会主义等同于马克思主义。教师在复习中应引导学生厘清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具体如下: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德国的古典哲学。

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源于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③科学社会主义,来源于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由此可见,科学社会主义只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如下:

①阐明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科学地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②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出现的。

③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因此,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要对整个社会进行改造,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实现由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目标。此外,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地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

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二、避免错误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指导学生避免出现常识性错误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观点。

1.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意识

在一定程度上,现代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竞争取决于能否培养出具有质疑与批判精神的创新型人才。正因如此,在新课程指导下的高考十分注重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在复习时,应高度重视对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意识的培养。可从如下两方面入手:

(1)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质疑与批判。在复习过程中,不应机械地将一些结论性的内容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将教师的观点和理由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理解。

(2)注意将高考试题中出现的不同于教材的观点介绍给学生。例如,谈到辛亥革命的影响时,教材采用了“从此,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句话作为总结。而笔者引用了广东卷的一道高考真题作为不同观点: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 )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 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从材料信息来看,辛亥革命后的“民主共和”只是徒有虚名,并没有实质性内容,即民主共和观念并未深入人心,以致出现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的情况,这恰恰证明了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必要性。

2.注意将不同版本的教材结合

在新课改下,不同地区使用的教材不同,但高考试题除自主命题的省份外都为全国卷。因此在复习时,教师应将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结合,这样不仅有利于备考,更有利于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以下列举几则示例:

(1)人教版必修二第12页写道:“隋唐时期……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于是,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农村集市贸易在隋唐时期才出现。为了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笔者结合了人民版必修二第18页的叙述:“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南齐书》中提及‘草市尉’一职,说明政府对于这种‘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唐代‘草市’的作用已经十分显著。”由此可知,农村集市(草市)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在唐代得到了迅速发展。

(2)人教版必修三第9页写道:“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据此,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只是有利于加强君权。为了纠正上述错误认知,笔者结合了岳麓版必修三第13页的叙述:“他神化皇权,宣扬‘君权神授’,人君受命于天,统治天下,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同时提出,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加以谴责和威慑。因此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据此不难发现,“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既有利于加强君权,又有利于限制君权。

3.注意指导学生适当了解和掌握一些学术知识

众所周知,并非熟练掌握教材所学知识就可以轻松应对高考,从近几年的命题趋势来看,高考命题专家喜欢将一些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引入高考试题中。这启示教师应引导学生适当地了解和掌握一些学术知识。笔者的主要做法如下:

(1)适当地将一些学术界中不同于教材的观点分享给学生,例如,作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思想,教材对其持批判和否定态度,认为这一指导思想不够彻底,是造成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针对上述的认识,笔者引入了历史学家陈旭麓的观点:“‘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显然,陈旭麓的观点与教材截然相反,他根据中国当时的历史背景对“中体西用” 指导思想给予了充分肯定。

(2)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在高考命题中引用频率较高的著作,如白寿彝的《中国通史》、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陈旭麓的《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马克垚的《世界文明史》、吴于廑与齐世荣的《世界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费正清的《剑桥中华民国史》《伟大的中国革命》等。

猜你喜欢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科学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点击科学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科学大爆炸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