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一轮复习主要以课本为中心,帮助学生重新梳理知识体系,构建知识框架,夯实基础知识。从近年高考试题的命制来看,其在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愈加重视。这就提醒教师在一轮复习时应紧扣、深挖课本,只有夯实了基础,才能厚积薄发。现以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君主专制”知识点为例,结合近年与此知识点相关的高考真题,谈谈一轮复习时如何有效利用教材文本,提升复习效率。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政治制度,其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及深远影响在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言中已有总体的概括。在实际的知识梳理时,一般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一分为二,分别掌握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两对矛盾的发展演变,具体到君主专制,就是皇权在不断强化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削弱以至最终废除相权。根据课本知识的设置,“君主专制” 呈现出以时间为线索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是该制度的特征。与此同时,秦始皇在战国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以三公九卿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同时保证皇权独尊。秦始皇的这些制度创新,是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开端,以后历代王朝都基本沿袭。
西汉初期,原“三公”之一的丞相已发展为集决策、司法、行政于一身的重要官职,逐渐威胁到皇权的独尊地位,汉武帝时,根据当时时代发展的需要,强化皇权成为趋势。汉武帝一方面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侍中等职,参与军国大事——即组建“内朝”;另一方面提拔在朝中根基尚浅的人担任丞相,并频繁更换,如此双管齐下,达到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那些最初为限制相权而设置的“内朝”官员由于长期跟随皇帝左右,受皇帝信任而权力日增,如东汉时期的尚书台,就出现了“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现象,从而成为新的操纵权柄威胁皇权的机构。此种情况下,皇帝一般故技重施——围绕自身重新组建内朝,之前的内朝逐渐演变成外朝机构。这也是魏晋南北朝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先后掌握实权的原因之所在。
隋朝将魏晋南北朝先后出现的中央权力机构逐渐制度化,唐代进一步完善,正式形成了“三省六部”体制,按照该体制的设计,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分散,三者相互牵制、监督,最终保证皇权的独尊。
宋朝时,在三省六部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在设置中书门下长官为宰相的同时,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别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最终达到皇权独尊的目的。但在元朝时,由于特殊原因,中书省权力又变得很大,宰相权势相应地也越来越大,正如教材所说“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明朝初年,基本继承了元朝时期的中央官制体系,中书省长官为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丞相。但这种制度对于意在强化皇权的朱元璋来说显然不合理,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延续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改由皇帝直接领导、分理全国政务的六部,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然而这种制度的设计对皇帝本身处理政务的能力、精力都有极高的要求,朱元璋深感力不从心,于是他又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其处理政务,此种做法在明成祖时被制度化,即设置了“内阁”。需注意的是,“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所以它与丞相制度有本质的区别,并不是代替丞相制度的新机构,而是和汉武帝时期的“内朝”相似,只是强化皇权的一个工具而已。
清朝时,中央机构也基本继承明朝,在经过前期的各种斗争和制度的探索后,不论是原有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还是继承明代的内阁制,都在康熙皇帝后逐渐被边缘化,被新的机构所代替。康熙皇帝设立的南书房、雍正皇帝设立的军机处,其性质都与明朝内阁相似,都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内侍机构,尤其是军机处的设立,使得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至此,古代中国君主专制达到 顶峰。
在掌握这一知识点时,要认识到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君主专制主要围绕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而演变,最终结果是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集权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最终是要达到中央统治管理地方的目的,但归根结底,在古代中国的历代封建王朝中,中央即以皇帝为核心,所以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实际上是皇权在地方的延伸。可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论历朝历代如何发展演变,其实质核心都是为了加强皇权。
从秦始皇首创君主专制制度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这一制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呈现出皇权不断强化的总体趋势,但是在具体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中,也出现了反复性,在复习时不能忽视在某些特定阶段皇权被限制的事实。表现最为明显的阶段即为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14页“学思之窗”中提到的北宋时宋真宗与其宰相李沆关系的史实、元朝时期中书省长官权势过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的史实,以及明朝“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的现象。可见在具体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制度的建设与作用并不是完全随皇帝的意愿发展变化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所以在两千多年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虽然总体趋势是皇权不断强化,但也必须注意到君主专制的强化在某些特定的历史阶段也具有反复性,其发展呈现出渐进性、曲折性。
例1.(2017·全国卷Ⅱ·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说明:这道题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发展演变的渐进性和曲折性。B、C、D三项可依据课本基础知识排除。
例2.(2018·全国卷Ⅱ·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C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说明:这道题考查君主专制矛盾斗争的核心,就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C选项符合题意,A、B、D三项都不是武则天此种做法的目的。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教材中所提供的史料文本是其最先接触、也是最常接触的,教材内容的选取和最终的呈现也是教材编写者的智慧结晶。高考试题命制的导向同样可看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重视,而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也不可离开教材文本。因此笔者认为在一轮复习时,一定要突出教材“本”的地位,深挖教材文本,夯实基础知识,以期在整个复习环节中提升效率,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