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玉慧
【案例1】习题:一个集装箱,它的内尺寸是18×18×18。现有一批货箱,尺寸都是1×4×9,则这个集装箱里最多能装多少个货箱?
学生独立思考后举手发言,全班出现了两种答案:(1)(18×18×18)÷(1×4×9)=162(个);(2)(18÷1)×(18÷4)×(18÷9)≈18×4×2=144(个)。我让全班学生讨论这两种方法是否正确。经过画图与想象,大部分学生认为(2)正确。
当我即将总结时,一个声音突然传来:“老师,这个答案不对。”我一看是丁浩臻同学。怎么会不对呢?是否决他,还是让他说下去?不妨听听他的想法:“好,就请丁浩臻同学讲讲他的想法。”他飞快地跑向黑板,指着图说:“按刚才的方法装好144个货箱后,集装箱还余18×2×18的空间,货箱还可以竖着放,货箱的厚度是1,还可以放2排,每排8个,有16个。就像数学书先横放再竖放一样,所以答案应该是160个。”他的讲解结束后,全班鸦雀无声。我都没想到这些,可他却想得这么深。我提议大家为他的不同想法鼓掌。
丁浩臻的意外生成,令这节枯燥的期末复习课收获了未曾预约的精彩。他的所思所想,充分显示了他的求异思维,也让其他人学会了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使课堂更加充满智慧。
【案例2】在一节练习课中,有这样一道题:1、2、4、()、()、(),要求学生按规律填数。
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我想填8、16、32,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2倍。”有的说:“我想填7、11、16,理由是前后两数的差依次是1、2、3、4、5。”还有一个学生说:“我想填1、2、4。”顿时,全班哄堂大笑,那个学生害羞地低下了头。我没有因为这个学生的想法太简单而简单评价,而是示意大家安静,并诚恳地对那个学生说:“你的想法不错,能说出你的理由吗?”“我觉得重复也是一种规律。”我说:“太棒了!你的想法简练而精彩!”听我这么一说,那个学生抬起了低下的头。受这个学生的启发,其他学生又想到了不同的填法:1、2、9、1、2、16、…,理由是前两个数重复,第三个数分别填2×2、3×3、4×4、…。
实际上,这样的情形经常出现,教师应以一颗平常心、宽容心面对,让课堂洒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