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探索建立适应弹性学习、学分制和主辅修制的教学管理制度,逐步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和教师的权利。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和研讨式学习方式,加强个性化培养。改进教学评价机制和学生考核机制。
选修课是学分制框架下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探索逐步扩大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教师权利的一种方式,类型主要有限定选修课与公共选修课。然而在目前高校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
SWOT分析是哈佛商学院K.J.安德鲁斯于1971年在其《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主要是为了圈定组织优势和劣势、划定环境机会和威胁。课程作为一种组织行为,适用于该分析模式。选修课的开设模块主要依据不同内容展开,如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理工类、信息科技类和专业拓展类等。开设选修课涉及学校教务管理、课程体系以及质量评价等内容,采用SWOT模型加以分析,可以找出选修课开设的一般规律以及制订课程实施的合理有效评价指标。
一是开设选修课的SWOT分析。开设的选修课优势(Strengths)在于为学生提供某一方面的知识能力和思维发展的给养;开设的选修课劣势(Weaknesses)在于课程难度较大、教师能力一般等;开设的选修课机会(Opportunities)在于课程受到学生欢迎、学生水平能力得到锻炼提升;开设的选修课威胁(Threats)在于选修人数偏少、课程质量较低。
二是实施选修课的SWOT分析。选修课实施的优势(Strengths)是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具备个性化培养的条件;选修课实施劣势(Weaknesses)在于学生学习背景不同,课程难度不易把握;选修课实施机会(Opportunities)是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达到一定教学效果;选修课实施威胁(Threats)是师生不重视课程价值,教学组织管理混乱。
A大学2016~2017年下学期开设选修课116门,四个年级均有学生选修课程,选修总人次是5670,选修人数与课程数量之比为48.87,即一门课程选修人数平均为48人左右。选修课共分为129个教学班,平均每个教学班人数为44人左右。A大学将选修课按内容划分为科学文化类、通识类、新生研讨类和专业基础类,从限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的角度观察,新生研讨类和专业基础类课程为限定选修,科学文化类和通识类为公共选修。
基于SWOT分析,可以将开设的问题分为劣势(Weaknesses)和威胁(Threats)。劣势(Weaknesses)一:选修模块间的课程数量差距较大。科学文化类模块中仅有大学语文、高级英语和现代物理应用技术3门课程,通识类模块则有当代中国外交概论等30门课程,新生研讨类有谷歌:计算机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等17门课程,专业基础类有常微分方程等66门课程。劣势(Weaknesses)二:选修课开设的对象相对固定。选修课目前分为限定选修和公共选修两大类,它们之间的区别显而易见,选修课程根据具体课程内容划定或选定相关年级或专业的学生群体,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限定选修的课程不该成为某一专业学生必修课程的重复或补充,而应面向更多相关专业学生,课程内容也应与必修课程有所区别。但实际专业基础类课程里,有58门课程限定某一学院学生选修,其中30门课程限定某一专业选修,课程与专业固定的比例为45%。威胁(Threats):调查问卷反馈出学生对选修课程本身的兴趣并不高。为什么修习选修课调查结果显示,为了“修学分”的学生人数达到368人,占调查人数的75.8%。
图1 为什么修习选修课程
基于SWOT分析,可以将实施的问题分为劣势(Weaknesses)和威胁(Threats)。劣势(Weaknesses)一:班级人数相对较多。A大学2016~2017学年下学期选修课共有129个教学班,平均每个教学班42人,实施个性化教学的难度较大。劣势(Weaknesses)二:通过调查问卷可知,课程教学方法还是主要以讲授法为主,以教师为主导组织教学活动。
图2 教师教学方法的使用
选修课程开设实施出现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本身存在重复;二是模块课程数目不均衡;三是教学方法单一;四是课程管理较为松散。笔者认为,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第一,课程开设选课缺乏指导;第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第三,教学管理部门监督不力。
选修课的课程开设以教师申请、管理部门审核的方式确定,管理部门对于选修课程整体规划和开设指导缺乏统一规范。因人设课、选修辅助必修课程的现象较为突出。公共选修课和限定选修课之间的内容难度关系以及课程衔接上需要有必要的指导,否则就会出现课程内容重复、课程模块间数量失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学生在本科四年学习期间的修习课程模块,而具体模块的课程由学生根据兴趣和需要选择,目前学生仅仅通过课程名称来了解选择选修课程,无法真正让选修课程与学生有效匹配起来。
教师对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界限认识不清,出现了两个极端:一是把对必修课程的要求带入选修课程教学中;二是把选修课程当作是某一领域的入门课或介绍课,课程目标较低。公共选修课的教师一般都是“单枪匹马”,一门课程往往由一位教师上,既缺乏合作,又无人竞争。就是偶尔有两三位教师开同一门课的,也很少进行教研活动。教学方式主要是讲授法,没有结合选修课程培养目标多样、以能力提升为主的特点使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只是课程类别上相异,而不是层次上的差别,因此对于选修课程的管理应该与必修课程一致。但在实际管理中,选修课程往往在教学组织、期中考核和课程评价等方面与必修课程有较大的差距,管理部门没有有效监督。在考核方面,选修课程走向了完全采用论文、实践报告等考查方式的极端,终结性评价较为宽松,教师学生的评教评学反馈意见没有及时汇总研究,机制完善有待加强。
基于SWOT分析的选修课开设理论上要发扬优势和机会,避免劣势和威胁,因此选修课开设要明确课程带给学生知识能力或思维提升的价值,杜绝变成入门课、介绍课等情形。
选修课的课程属性是培养兴趣,提升能力。在选课标准上人为地设定专业门槛和成绩等级是不合理的。从调研的情况看,以“修学分”为主要目的的学生诉求已经到了非扭转不可的地步,而改变的核心是建立以兴趣为主的选课标准。可以通过审阅选课申请、过往有关经历考查选课学生的学习意图和倾向,是否是真的感兴趣、是否愿意为此付出足够多的努力,从而筛选确定选课学生。选修课以提升学生能力为主而非知识传授更不是课程介绍,该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研究能力和交往能力等。在小班教学的前提下,尝试针对不同学生制定相异的学习目标,真正提升学生的能力。
部分教师的观念里认定选修课没有必修课重要,因此在重视程度上稍有欠缺。选修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兴趣能力方面可以说意义深远,可以通过增加学时、提升学分占比和严格管理等措施改变教师眼中选修课不重要的观念。调研结果显示,选修课单一讲授法的形式影响了选修课的作用,因此鼓励教师探索创新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翻转课堂等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选修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能力,因此选修课的评价机制建立应以评价学生兴趣学习、能力提升为主线,以课程组织严密和成绩公平客观为辅助。设定具体评价指标并赋予相应权重,例如将学生兴趣激发、能力提升、课程组织和成绩评定设为四项指标,按照评价重心的不同,分别将前两项权重设为0.3、后两项权重设为0.2,再按照学生、教师的百分制打分折算成为最终评价结果,结果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这可以充分发挥评价对选修课程质量的诊断和反馈功能,是促进选修课改革的一种尝试。选修课的课程管理标准和制度要求应与必修课程一致,课程类别上的差异不会也不可能影响教学制度要求和规范。因此需要加强课程监督管理力度,试图从管理上改善选修课程教学环境,提升课程质量。
[1]倪义芳,吴晓波.论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演变[J].经济管理,2001(6).
[2]刘玉珍.高校公共选修课的管理问题与改进措施[J].科技信息,20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