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作为一种在线课程,是互联网与远程教育相结合下的产物。这种教学模式在2008年由加拿大学者戴夫·科米(Dave Cormier)等提出来,以其大规模、开放、在线、免费课程资源共享的网络教学模式,得到世界名校重视,率先风靡于美国,受到国际化追捧。慕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在:众多学习者可以同时在线通过网络共享学习资源学习,学习时间、地点、身份、人数、方式等不受课堂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程度选择性地自主学习。同时,学习者可以在线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解疑答惑,有助于对问题的思考与解答。在慕课教学下,教师角色应相应发生变化,由教学主体向引导者转化;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体。这种教学理念,知识点的选取、课堂教学方式、课后知识巩固、教学效果评价等课堂教学设计至关重要。本文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第三卷宋代文学为例,应用慕课教学进行设计。
慕课教学应用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并不意味着要将现实课堂变为网络教学,或者以网络教学完全替代现实课堂。教师应选择性地将教学内容中重要的教学内容提前制作成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自主在线观看,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第三卷(宋元明清),莫砺锋、黄天骥先生主编,下表列出了宋代文学部分的学习要点。
这些要点是学生了解宋代文学必须掌握的内容,难易适中;为辅助学生理解,教师开列相关书目,学生在阅读相关文本文献的基础上很快能够理解。加之教师制作了有相关作品鉴赏及作家绍介的视频,便于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与此同时,教师针对每个知识点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可以研究性思维观看视频。不仅能够检验自学效果,而且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训练其思维方式。
表1 中国古代文学(宋代文学)学习要点
针对宋初文学作家的特点,所提出的问题是:第一,宋初文学与唐代文学相较有什么特异性;第二,宋初文学的代表作家王禹偁的诗文理论与前代相比有哪些革新;第三,酝酿宋初文学的文化生态是什么。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地抓住知识要点及重点、难点。
课前视频对学习要点的掌握及课堂知识的拓展、延伸深有裨益。网络时代为求学者提供了众多的学习资源,教师在诸多视频中甄别、选取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视频引导学生观看。为了传达教师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和研究,教师自己也制作了相关微课视频。课前的视频资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的接受程度不一,视频可供他们反复学习、揣摩;遇到疑难问题,可随时与他人交流,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学生也可以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带着问题观看,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出答案。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疑惑,他们在课前有充足的时间自主查询文献资料,培养、增强自学能力。
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区别于传统教学的关键。首先,教师让学生谈谈观看视频的感悟,然后根据课前的反馈因材施教,针对性地讲解知识点,不必面面俱到:对于大家基本已经掌握的问题,略微点拨;对难以理解的问题,运用音频、视频、讨论、提问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课堂设计,下大力气重点讲解。例如,在第一次讲解宋代文学发展规律及特点的时候,主要采取教师为主体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将相关研究方法、思路告诉学生,让学生掌握研究的具体路径。在讲解具体作家、作品时,教师不再是主体,而是抛砖引玉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一环扣一环地逐步解决相关知识要点。以“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为例,柳永是北宋颇有争议的一位风流才子,才华横溢而仕途坎坷。导致柳永仕途失意的原因是什么?柳永仕途的不得志对他的文学创作是否有影响,是利还是弊?柳永词作的特点与此前、同时期的作家相比较,有哪些独到之处?柳永对北宋词风有什么意义?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解决这些问题,“探究型”教学模式最为有效。教师将全班分成五个讨论小组,每个小组协作分工,由自愿将讨论结果整合、归纳的同学记录并做小组发言人。小组讨论时,教师与每组同学交流,了解每组讨论的进展,启发学生向正确方向思考问题。与学生的交流,也让老师了解了他们的基本情况,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便于课堂集中讲解。“探究型”教学模式,极大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需大家团结协作,合作探讨激发了学生课前学习的热情,他们意识到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在小组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同学相互交流。反之,课前没有做好准备,小组讨论就无法参与,跟其他同学也会越行越远。学习心理、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等,对学生都有很大的激励、促进。教师将课堂时间分给成模块,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点评,对错误性观点适时纠正,对有价值的发言鼓励,对分散的知识点归纳、总结。这样,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文学素养通过反复的学习、思考不断提升。
课堂实践后,并不意味着知识传授、接受的结束。大学生应具有研究性眼光,站在学术前沿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探讨。为强化学生的学术思维能力,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对知识进行巩固、延展。巩固、延展的主要工具为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对于课堂的知识点,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利用网络搜索引擎、电子资源库或图书馆等现代化手段进行观点的提炼,形成研究报告、论文。一方面,在查阅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对知识的认识能进一步深入;另一方面,学生针对自己的兴趣点选择性查阅,对知识能由面及点,体现了知识由广度向深度迈进。老师在课堂结束后,也可以提示学生,应选取前沿性热点问题进行知识的再创造,比如文化生态与宋代文学、文学地理学与文学、理学与文学等。
在课堂上,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解答、师生的交流,老师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人都是有惰性的,有些学生可能吃大锅饭,只是内化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甚至借用其他同学的观点。为了充分考察每位同学的学习情况,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考核及评价就不可避免。同时,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课堂采用的教学手段、方式是否切实有效,也需要通过更实际的标准进行参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课前视频的反馈。观看视频后,让学生以提纲或短文的形式撰写心得,心得为平时成绩之一;第二,学生课堂讨论的表现、课后撰写的研究报告、论文也作为平时成绩。平时成绩的制定,能激励学生更积极地学习,努力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第三,课程结束后,对课堂理论知识、研究动态等以笔试的形式全面考核。考核只是手段,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将学习的主体落实到学生,让他们养成自发学习的良好习惯,真正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
综上所述,慕课对教学改革意义深远。慕课教学模式,将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老师“传道受业解惑”,实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网络学习与课堂讲授的结合,开拓了知识学习的途径,让有限的课堂容纳更多、更丰富的内容,沉闷的教室也成为了学生锻炼、展现自我的舞台;慕课教学模式实施于课堂教学,要求老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样,枯燥的课程内容以鲜活、生动的方式呈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知识也变得更容易接受;课堂讨论让学生相互学习,扬长避短;课前课后成绩的评价机制,有助于学生巩固、运用知识;最后,课外知识的延展,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前沿、热点问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为课堂学习及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1]乜勇,张宝辉,张立国.“互联网+”时代下的技术与教育创新[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2]赵国栋.微课、翻转课堂与慕课实操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陈亚军,郭元辉,周晓庆.高等教育教材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倪彤.微课/慕课设计、制作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