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回响
——“世界音乐周2017”综述

2018-01-24 22:09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央音乐学院格鲁吉亚工作坊

韩 旭

2017年11月25—28日,“世界音乐周2017——‘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音乐国际研讨会暨青少年世界音乐教育交流展示活动”在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举行。“世界音乐周”是中央音乐学院创立的一个高水平的世界音乐研究和文化交流的学术活动品牌,本次是第九届。为了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和“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重点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音乐教学的研究与交流对中国广大青少年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观的培养。“世界音乐周2017”(以下简称“音乐周”)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艺术中心、中央音乐学院国际交流处承办,中国音乐家协会世界民族音乐学会、中国世界民族音乐教学研究会协办。这也是中央音乐学院首次走出校园,与外单位联合主办的音乐周。

音乐周邀请了来自哈萨克斯坦、伊朗、格鲁吉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加拿大、德国和中国的音乐家、学者、音乐表演团体,共举行5场音乐会、11场讲座、1场专题研讨会,内容丰富多彩、精彩纷呈。前来观摩的观众众多,包括来自全国各大音乐学院、北京大学等近四十所音乐学科师生和非音乐专业人士,以及东方歌舞团等专业团体。活动也吸引了媒体方面的关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的《今乐汇》栏目分别在12月4日和18日进行全面报道;《人民音乐》期刊使用封三整版进行深度介绍;此外在光明网、搜狐网、新华网、今日中国及环球网和中央音乐学院官网、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网站等都有相关新闻报道及活动内容介绍。这使原本只在中央音乐学院校园面向高校学生举办的活动,拓宽到整个社会的多个领域,面向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实践了中央音乐学院作为“双一流”高校学科建设的“音乐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宗旨。以下从三个方面对本届音乐周进行综述。

一、丝路之音

1.开幕式音乐会。11月25日晚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的开幕式音乐会拉开了音乐周的帷幕。开幕仪式上,本次音乐周出品人、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教授和音乐周副主席、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苏洪涛分别致辞,音乐周策划人、艺术总监、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系主任安平教授主持。

开幕式音乐会节目包括印度尼西亚“佳美兰”音乐与舞蹈,印度塔布拉鼓独奏、与吉他二重奏以及二胡合奏组曲,印度传统婆罗多歌舞,伊朗传统民歌与器乐曲以及唐代雅乐等,分别由中央音乐学院世界音乐实践课程的师生与印度尼西亚籍音乐舞蹈教师、印度籍音乐教师,伊朗加瓦(Javan)乐团,中国唐代雅乐复原组带来。这场音乐会是中央音乐学院近些年来“世界音乐”课程以及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度音乐文化交流成果的集中体现。音乐会按照不同国家的表演习俗和程序进行,既有原汁原味的传统音乐舞蹈表演,又有新创作的具有跨文化特性的融合乐曲,充分展现了“文化尊重—文化理解—文化融合”的跨文化教育与传播的理念和思想,让中国观众更加直观和深入地理解不同音乐文化与价值。

2.音乐无界大爱无疆 “萨伊交响乐之旅”——印度赋寻音乐会。11月26日晚,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举行的印度专场音乐会的主要内容是印度“赋寻”(fusion)音乐。这场音乐会的曲目以德国作曲家赫汀(Mike Herting)创作的印度赋寻交响乐《萨伊交响曲》中印度音乐部分的表演和印度古典音乐拉格的即兴表演为主,每一位演奏家都是当今印度著名音乐大师。其中,印度笛子演奏家Shashank炉火纯青的演奏技术以及印度笛神秘而美妙的音色,印度滑奏吉他演奏家巴塔查里亚(Debashish Bhattacharya)在吉他乐器上独有的东西方融合创新,南印度70岁高龄的演奏家马尼(Guru Karaikudi Mani)的“木里丹珈”双面鼓和其弟子、演奏家阿姆里特(Amrit)的“坎吉拉”单面鼓之间的默契对话,“格莱美”音乐奖获奖者、北印度“塔布拉”鼓演奏家Sai Shravanam的精彩演奏中复杂多变的节奏节拍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曲作者赫汀也亲临现场,解读了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技法,并通过钢琴与印度音乐家们共同演绎了一曲曲“赋寻”音乐,展现了东西方文化以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美妙。《萨伊交响曲》表达了印度哲人萨伊(Sathya Sai Baba)大师所提倡的人类之爱,其音乐从本质上实现了跨文化解读以及与交响乐的无缝融合,用精彩表演和充满爱的音乐传递着人类的大爱,彰显了东西方相互融合和沟通的意义。

3.美丽的多声世界——格鲁吉亚合唱音乐会。音乐周11月27日下午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迎来了格鲁吉亚最著名的复调合唱团“Basiani”。该团一直致力于复兴和推广格鲁吉亚传统复调音乐,多次在本国、世界各地以及著名的音乐节进行演出,2013年被授予“格鲁吉亚国家民歌合唱团”称号,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格鲁吉亚复调音乐演出团。

本场音乐会主要展示格鲁吉亚丰富多彩的民间合唱音乐的主要类型和风格,其中既有传统多声部的歌曲,也有乡村音乐改编的歌曲,还包含一些舞蹈风格歌曲;既有节奏感强的劳动歌曲,也有抒情的爱情歌曲以及纯净的宗教歌曲等。高亢、强烈、响亮、变幻莫测的音色是其合唱的主要特色,这在被誉为格鲁吉亚民谣之冠的查库洛(Chakrulo)歌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此外,格鲁吉亚的约德尔唱法也十分丰富多彩,技法高超;斯特拉文斯基曾在听到格鲁吉亚民间合唱之后称赞其为他听到过的世界上最美的多声部和声。在此次音乐周中,观众能聆听到这纯净的天籁之音,是一种莫大的精神享受。

4.丝路音缘——伊朗与哈萨克斯坦音乐会。11月27日晚,伊朗加瓦(Javan)乐团与哈萨克斯坦HasSak乐团在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未来剧院的联袂演出,是音乐周举行的又一场精彩音乐会。该场音乐会的参演乐团,均来自陆上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他们用音乐来展示由此结下的“缘”。上半场加瓦乐团演奏的伊朗民歌《令人愉悦的春天》、民间舞曲等伊朗传统民间音乐,古老而神秘,既让观众感受到古代波斯音乐的历史感,同时又展现了传统音乐的变化;下半场HasSak乐团演奏的乐曲《登高》《风山》《母亲的心》等,热情而奔放,没有添加任何流行音乐的乐器,完全用原生态的传统的乐器和唱法演绎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音乐音响风格,实现了哈萨克斯坦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结合。上下半场的演出,相得益彰。用总策划安平教授的话来说:“是丝绸之路音乐的缘把人类过去和现在,把西亚和中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5.一路同行——闭幕式音乐会。11月28晚,音乐周闭幕音乐会在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未来剧院完美收官。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赵旻和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主任郭新保发表闭幕式致辞。闭幕音乐会充分体现了“一带一路”的特色和对青少年世界音乐教育及交流的关注。指挥家陈冰带领的中央音乐学院少年合唱团分别采用汉语、英语以及马来语演唱歌曲,来自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和伊朗的三支外国团体带来的合唱与乐器合奏,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和平天使民乐团表演的合奏,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民族管弦乐团的演奏及与著名竹笛演奏家戴亚的合奏曲《空中花园》等,无一不具有浓厚丝绸之路风格特征和精神。整场音乐会是一次中国音乐与世界其他民族音乐的深度交流和对话。

二、丝路之语

如果说音乐周的音乐会展演为世界音乐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大舞台的话,那么其讲座、工作坊和研讨会则是对世界音乐进行深度解读的课堂。本次音乐周更加注重音乐解读的实效性,更多以工作坊的形式呈现,即讲解的同时穿插实践表演和学习互动,让专家、台下的学生及观众、各国音乐家及其手中的乐器近距离接触,直接感受世界音乐的魅力。

音乐周共举办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专题音乐讲座(工作坊)4场,其特征是均由外国音乐家以局内人的身份通过乐器演奏或演唱示范,详细地对自身音乐文化进行解读,与观众分享其对音乐的美妙感知,以深入地理解各自文化价值和意义。首先是11月25日举办的“天竺之节奏魅力——印度音乐工作坊”。印度音乐家萨利特·达斯(Sarit Das)教授结合印度塔布拉鼓的节奏语言的表演,围绕“我是谁”“一个印度人在中国”“我的梦想”三个主题进行由浅入深、生动活泼的讲解。在与中国学生的吉他即兴合奏时,他说:“音乐是世界性的语言,每个艺术家都可以通过他或她的乐器和音乐了解他人的情感或感受,我们可以用吉他和塔布拉说话。就像两个朋友可以不停歇地交流,永远不结束思绪和主题,通过旋律和节拍的语言,我们可以达到相互尊重彼此的感觉和情绪”。11月26日举行的“多声世界 如此美丽——格鲁吉亚音乐工作坊”,解读了格鲁吉亚民间合唱与其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特别是宗教环境的关系,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民族音乐景观图;“传统音乐带我飞翔——哈萨克斯坦讲座工作坊”则向青少年学生讲述了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这个年轻学生乐团,如何通过深入学习和挖掘传统音乐文化走向世界舞台的故事,引起了在场学生对传统文化与个人或集体音乐梦想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11月27日举行的“伊朗传统音乐的声乐与乐器——伊朗音乐工作坊”,则揭开了波斯音乐神秘的面纱,使大家对从波斯到今天的伊朗乐器桑图尔、奈伊、通巴鼓、塔尔琴和伊朗传统声乐文化有了直观的感受和认识。

国内专家的5场专题讲座同样精彩纷呈:11月25日,由徐戈及唐代礼乐复原组全体成员带来的“梦回唐乐——中国唐代雅乐工作坊”,通过对唐代礼乐的示范表演和解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年轻人对自己的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和复兴传统音乐文化的梦想;11月27日,由中央音乐学院张伯瑜教授讲解的“‘一带一路’音乐资源及其意义”,提出和回答了“怎样从音乐角度来审视丝绸之路”的问题,并且站在学术的高度阐述了音乐视域下研究丝绸之路音乐的四个方向以及丝绸之路音乐研究的意义,为丝绸之路沿线音乐的研究者和学习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方法,具有启迪之功效;沈阳音乐学院冯志莲教授的“满族太平鼓祭祖仪式音乐研究——以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为例”讲座与工作坊,通过随行非遗传承人的满族太平鼓祭祖中仪式音乐的现场示范展示,解读了其用乐布局、音乐特征、曲调个性等方面的特色。11月28日,福建师范大学王州教授的讲座以“泉州南音的海外传播样式”为题,让大家对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起点之一——南方的泉州南音的两种海外传播方式,即扎根式传播(东南亚各国)和流动式传播(欧洲)有了进一步深入的了解。11月28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李滨扬教授的“音乐创作思维中的‘空中花园’”讲座与工作坊,通过解读自己创作的竹笛与大型管弦乐队作品《空中花园》的亲身体验,结合中国竹笛青年演奏家冯天石的现场示范表演,讲述了多元文化观在其音乐创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现场的师生领悟到了人类文化的浩瀚和世界音乐的作用与意义。

除上述丝绸之路国内外音乐专家讲座(工作坊)之外,音乐周的另外一个亮点是对应用民族音乐学的关注。活动特别邀请了2017《中国新歌声》中刘欢战队的亚军、华裔旅加歌手子子,与她的父亲、加拿大民族音乐学家雨苇(Randy)教授为中国的观众举办讲座和工作坊。子子的讲座“世界音乐伴我成长”,通过自身所处的多元社会和家庭生长环境,讲述了世界音乐对她产生的深厚影响。她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中国人的审美观、表达方式与情感,融入流行音乐之中,展现在世界舞台。雨苇教授的讲座“跟着乐器走遍天下——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世界音乐”,通过亲自演奏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印度、埃及、日本、马来西亚、美国、越南、中国、泰国等10个国家的11件乐器,让大家跟随他的音乐和思路在世界音乐百花园中尽情地享受不同文化的美。雨苇教授认为:“每件乐器都有自己的声音、自己的美”,“每件乐器都有自己的个性”,而所谓的传统乐器现代化并不是“变得更好”,而是“变得不同”。讲座的尾声,在回答主持人安平教授提出的问题“世界音乐给你带来了什么”时,雨苇教授回答道:“世界音乐就是我的生命,她带给我全部的我的生活”,给在场师生以极大的启迪。

三、丝路之约

11月28日,音乐周以“青少年世界音乐教学”为题,举行了一场专题研讨会。会议由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世界民族音乐协会会长陈自明主持。参会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发表对本次音乐周的音乐会与讲座的感想和认识,认为世界音乐周不仅为我国的音乐学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与学习研究世界音乐的平台,落实到青少年教育中,也是我国音乐教育体系对“多元文化”

教育的一项重要实践;希望中央音乐学院“世界音乐周”进一步致力于教学平台的搭建、教学资源的共同开发与利用,帮助解决全国世界民族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推动新时代世界音乐研究与时俱进、更加落地,解决当代音乐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本次音乐周艺术总监安平教授做总结性发言,他认为,“世界音乐周”活动不仅为中央音乐学院的世界音乐专业教学与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和机会,同时对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的音乐发展意义重大,特别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音乐文化国际交流做出了贡献。他希望世界音乐周将来能够坚持走出校园,寻求更多的合作伙伴,吸引更多的参与者,未来的世界音乐周不再只是一系列世界民族音乐专家们的工作坊、音乐会以及学术研讨,而是举办得更加全面,更加具有交互性——中央音乐学院世界音乐周将会成为我国音乐工作者和爱好者们了解世界音乐文化的最重要的窗口,成为不同国家世界音乐教育之间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我们正处于一个多元文化共存与融合的时代,我们需要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进行交流与对话,相互尊重、和谐共存,“不仅要‘各美其美’,也要‘美人之美’”*见张伯瑜教授在“中国民族音乐学反思与建构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我们只有真正做到“文化多元化”,才能使我国的文化艺术在健康、良好的环境下发展。正如中央音乐学院俞峰院长为本届音乐周的题词:“了解他人,才能真正了解自我;理解世界,才能更好理解中国。”

猜你喜欢
中央音乐学院格鲁吉亚工作坊
工作坊模式下汽车保险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进步日报》看中央音乐学院初创历史原貌
艺术管理国际工作坊暨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高峰论坛圆满落幕
中央音乐学院2020年新年音乐会
中央音乐学院·延安“10·15”艺术节
名师工作坊促农村教师成长
赫山区小学语文工作坊促教师专业成长
“世界嗓音日”——中央音乐学院嗓音研究中心在行动
格鲁吉亚:榛子种植越来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