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平
插图是组成教材的重要部分,是编者按照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精心设计的。插图与课文内容息息相关,通过插图,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在小学教材中,编者几乎为每一篇课文都搭配了精美插图,这些插图使学生解读文本变得更加容易,是极其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忽视了对插图的利用,上课的时候基本不用插图。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插图辅助教学能够使学生准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带领学生顺利进入文本情境,体验文本情感。以下,我结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的教学来谈一谈如何借助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阅读。
编者加入插图的目的,是想借插图帮助学生把握、理解课文的内容。插图同课文内容有着密切的关联,使用好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文本情境,更直观地把握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并且,这些插图画面精美,形象直观,富有童趣,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导入阶段充分利用好插图,能够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快速掌握课文的大概内容。
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展示插图,启发学生细致地观察插图,思考插图中的人物形象,带领学生简略地概括画面:图上画的是谁?在哪里?在做些什么?与学生交流的同时,同步完善板书。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看到了插图和课题,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明白课文主要是描写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过程以及结果等内容。
以上教学环节,导入新课让学生从观察插图开始,能够使学生迅速地把握课文主旨,从而迅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自然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在教材中,很多写人的课文都可以采取这样的形式,在课文插图的辅助下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文本阅读,并根据图意在短时间内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之前,通常会安排学生进行初读课文,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厘清课文的基本脉络。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通过“以图引疑、以图引文”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初读。首先,教师应当“以图引疑”,帮助学生梳理文章层次,让学生带着导读问题去自由读文章,并在读的过程中寻求答案。在小组互相讨论的过程中,通过加注小标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搭建起课文框架。在对小标题展开讨论的时候,让学生将最合适的标题写在对应的插图旁边。另外,要“以图引文”,引导学生明确重点。通常情况下,插图都是与文章主旨息息相关的,能够有效地反映文章的主旨内容,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初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在学生对插图进行命名之后,教师让学生再度回到课文中来,标出具体描写插图内容的相关文字,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重点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插图可以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从而能切实提升学生初读的效率。
这样,在初读课文阶段通过“以图引疑、以图引文”的策略,学生就能够对课文的基本脉络进行有效把握。在把握了文本的基本脉络以后,学生也就自然能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为接下来深入地解读文本做准备。
课文中的一些词汇和语句,教师如果单纯地用文字来进行解释,学生往往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因此,通过直观的插图来对其理解,则可以更加清晰而透彻,是理解重点语句、品读文章的重要方法。学生在插图的辅助之下,能够对句子的感受更加形象,在关注文字的同时,理解插图所蕴含的深刻意味,逐渐深入理解内涵,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
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第9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来对文本语言进行品读。首先,我要求学生对直观描写插图内容的句子进行阅读,接着引导学生对这些词句进行品悟:句子中哪些文字触动了你的心?学生通过文字与图片的对比和不断的品读,逐渐深入文本内容,感受到司马迁的内心情感。学生由“克制”“埋”等词汇感受到司马迁的忍辱负重,从“工整”中体验出司马迁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从“重又”中感受到司马迁遇到苦难之后的顽强不屈。通过插图和文字的对比品读,让原本静态的画面变得形象起来,让原本平面单薄的文字逐渐丰富起来,让单一的人物形象逐渐生动立体起来。
这样,学生结合插图去品味文章语言,将直观画面与抽象文字紧密结合,从中发现有效的解读文本的支点,找到解读文本的突破点,自然就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对文本语言进行深入品悟,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促进语感能力的形成。
课文的插图不仅仅是对课文内容的配合与辅助,更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正确认识插图的重要性,并发挥其在教学中应有的作用,探寻插图与内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断放大其价值,指导学生通过插图有效导入新课,借助插图来初读文章,利用插图来品味文章语言,让插图真正发挥其价值,成为教学中解读课文的“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