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增强高校网络舆情反腐工作实效研究

2018-01-24 20:24盛良元
山西青年 2018年22期
关键词:舆情网民腐败

盛良元 郭 轶

(西安理工大学,陕西 西安 710048)

一、概述

十八大以来,在中央“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高压态势下,反腐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告示全党全国人民:“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这也昭示着,反腐高压反腐将成为中国政治未来的新常态。而随着网络的日趋发达,网络反腐这种新的反腐形式已经成为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密切联系群众,有效打击腐败份子的重要举措。从早期的“表哥”、“房姐”、雷政富“不雅视频”,到如今,举报和揭发的网络舆情纷纷在网络亮相。以雷政富案来看,从其不雅视频流出到免职仅隔了63小时,网络反腐对于贪官的杀伤力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大。而这股网络反腐之风也早早就刮进了大学校园中,这几年来,在网络反腐中落马的大学校级领导,因为各种违法违纪行为被网络检举的教授不胜枚举,网络反腐舆情已经为学生所熟知。仅2017年至今,“北影学生阿廖沙性侵事件”、“北电侯亮平事件”、“南昌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性侵事件”、“北航教授陈小武性骚扰事件”、“前北大教授沈阳性侵女学生事件”等多起涉及高校领导干部,知名学者教授侵犯女学生和女教师的网络举报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舆论风暴。越来越多的公民寄希望于通过网络举报,扩大社会影响,寻求舆论支持,以其达到惩治腐败的目标。而这种网络反腐的形式,已经越来越影响到当前的在校大学生,在我们对西安某大学学生一份问卷中,79.4%的同学倾向利用网络来揭露腐败。

回顾网络大众化至今已有十多年时间,特别是手机网络普及化使得网络已经成为每个人日常获取舆情的主要渠道。伴随着网络社会从初露端倪到如今不断成熟,网络反腐也逐步规范,今天与以往相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首先,网络反腐舆情数量逐年增多。特别是权威机构和舆论机构公布、传布的反腐信息大大增多,自然接受网络反腐舆情的受众也呈现水涨船高的态势;其次,网络反腐更理性,大规模的泄愤性质网络群体事件日趋减少;第三,网络反腐的途径增多、处理更迅捷。可以说,随着手机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介的广泛应用,网民发布网络反腐舆情和参与网络反腐更加主动,网络反腐日趋深入人心,成为人们实现社会监督的重要手段。

然而,网络反腐毕竟是新生事物,几年来,既有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吴春明被女学生举报诱奸,受到处理的真实案例;也有赣南师范学院毕业女生为报复学校,在网络上捏造“被老师、学院领导轮奸”造成恶劣影响的不实舆情。而这些舆情在网上传播,发酵,一旦学校纪检部门处理不慎,就会造成更大的舆论压力,给学校的日常工作,大学生廉洁教育效果,甚至是办学声誉带来影响,一步步踏入“塔西佗陷阱”之中。

二、高校网络反腐舆情现状及原因分析

纵观近年来高校面对网络反腐舆情的处理结果,多数处理结果网民并不买账,认为存在“反应迟缓”、“捂盖子”、“处理结果量刑过轻”等一些问题。分析网民不买账的原因,除了网络舆情自身的特点外,笔者认为高校在应对网络反腐舆情时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影响到网民对于高校处理网络反腐的态度。

(一)对待网络反腐舆情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网络反腐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反腐败手段,特别是高校的学生群体,他们在缺乏相应法律知识和社会经验的情况,面对一些看到的或者认为的腐败现象,更愿意直接通过网络来进行曝光。但很多时候,高校领导和纪检工作干部对于网络反腐这种新型的反腐形式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尤其是网络反腐舆情真假难辨,不少检举人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意实名举报,更是大大增加了纪检干部的工作难度。因此,在很多网络反腐舆情在互联网上刚刚出现,还没有演变成较大的舆情事件时,高校相关部门往往对于这样的舆情信息缺乏重点关注,甚至漠视这样的网络舆情,怀有侥幸心理,采取消极观望的态度。当舆情逐渐扩散后,由于之前的漠然和不作为,必然增加了学生对于校方的不信任,从而也增加了校方应对此类网络反腐舆情的难度。

(二)应对网络反腐舆情的方式还有待改善

从应对此类反腐舆情的方式来看,很多高校普遍存在为了保护学校办学声誉,减小社会影响,采取一些不成熟的应对方式,比如常见的采取强硬态度对待网络上的各种声音,通过删帖,关闭评论区间等方式试图从而控制舆情走向;又或是在面对网络舆情信息时缄口不言,采取拖延的办法,试图将舆情热点逐步淡化。这些应对方式虽然说符合目前舆情快节奏、快速消费的特点,通过这些方式能够延缓网络舆情发展的速度,分散和淡化网民的注意力。但同时,这些方式也切断了网民了解舆情真想,表达民意的渠道,引起网民更多的不满和猜忌,从而进一步造成更大的舆情风暴,继而引起对于高校领导层的信任危机,直接影响到高校网络反腐舆情的处理。

(三)缺乏网络反腐舆情的有效机制

网络反腐舆情内容繁多、突发性强、变化也很迅速,在出现网络反腐舆情时如何应对舆情反映的腐败信息,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对舆情加以引导,对于高校的相关部门可以说一个非常大的考验。然后,目前绝大多数高校还缺乏应对网络反腐舆情的有效机制。出现网络反腐舆情后,由于没有明确的应对程序,往往还是采取应对传统检举方式来处理此类事件。而一旦舆情在网络上大规模发酵后,则已经贻误战机,只能被动的疲于应付,也是导致高校在处理网络反腐舆情时过于被动,难度较大的主要原因。

(四)在处理网络反腐舆情问题时不够透明

很多高校在处理此类由网络反腐舆情而引起的腐败案件时,出于种种考虑,往往对于腐败案件的具体细节和处理结果不愿公开,多是采取一些机械性,格式化的结论向社会,学校师生进行回应。然而由于网络反腐舆情本身具有的公开化、透明化的特点,使得网民从网络所获取舆情信息和学校的回应不能够对等,使得高校网络反腐舆情回应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也使公众对于学校在处理腐败问题时公平公正产生了更大的质疑。

三、高校推进和运用网络舆情反腐的思路和建议

(一)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反腐

网络反腐中每一个案件从检举、立案、侦察到结案和审判都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但恰恰因为这个漫长的调查周期,一旦处理不慎,就会引起更大的质疑。因此面对网络反腐舆情,只有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鲜明,合理有效的应对方式,才能能够有效快速的解决网络反腐舆情危机,消除腐败舆情信息对于校方的不良影响,惩治高校腐败问题,促进校园安全稳定。

(二)引导高校师生有序参与网络反腐

教育的目的在于传递经验指导实践。为达到这样的目的,高校纪检检查部门在向校内师生进行网络反腐教育引导时,应充分利用网络反腐的经典案例进行说理。通过树立网络反腐的正面例子,具体展示网民利用哪些合法、合理的手段可为纪检办案提供线索,哪些行为是网民可为的、有价值的,哪些是有纪律的,哪些是违法的,使广大师生有章可循,有序参与。要告知师生纪检部门使如何接受网络反腐举报的,是通过怎样一套具体程序、根据怎样的标准,才介入案件调查、立案、侦察、处理、使师生知道国家对于网络反腐的支持态度、决心和保护措施,提振师生网络反腐的决心,使其做到在网络中不信谣、不传谣、不帮倒忙。

(三)开展网络社会正义感培育

网络社会正义感属于网络伦理的一部分。腐败犯罪和社会正义水火不容,势不两立,打击腐败、伸张正义构成人们表达社会正义的原动力。网络反腐是人们利用网络表达社会正义感的重要方式和践行网络伦理的主要手段。

高校对师生进行网络正义感教育,要告知师生网络中网民上传的反腐舆情有真有假,一定需要小心甄别。对网络反腐舆情内容非经权威部门发布,学校师生应做到不轻信、不传播,更不发表抹黑的消极评论;要要求师生时刻谨记在网络中要理性表达社会正义感。要教育师生在网络上表达社会正义感,检举腐败信息也是有法可依,有边界的,过了界的“社会正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正义。在网络反腐中,更不能搞“有罪推定”,应以学校纪检机关的调查结论为最终结果。因此,网络反腐要合法,网络反腐舆情表达更要合理,要旗帜鲜明地反对网络暴力。

四、结论

惩治腐败一方面要从根本上治本,通过在程序上、权力运作层面寻找问题,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牢笼中;同时,在现阶段还需要大量的治标工作,遏制腐败蔓延趋势,净化社会风气。而网络反腐可以说是现阶段惩治腐败的一项重要方式。对于高校来说,采取漠视,不作为,甚至敌对的态度应对各种网络反腐舆情显然不符合社会发展进步的现状,高校理应加强网络反腐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做好网络反腐的制度设计,强化网络反腐舆情的教育引导作用,提高网络反腐的效能和威慑力,培育大学生牢固树立廉洁意义,积极支持和引导在大学生步入社会后,与各种腐败问题坚决斗争。

猜你喜欢
舆情网民腐败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第一章 在腐败火上烤的三大运营商
有感“网民节”
腐败至死怎么死